素有“壞賬銀行”之稱的資產(chan) 管理公司再度迎來新的增長機遇。
據新華網報道,多位資管公司相關(guan) 業(ye) 務負責人證實,財政部上周正式下發文件,放開了華融、長城和東(dong) 方三家國有資管公司的業(ye) 務許可,允許其收購、處置非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非金)不良資產(chan) 。這意味著資管公司爭(zheng) 取多年的非金不良資產(chan) 業(ye) 務終於(yu) “落地”。
此前我國四大國有資管公司主業(ye) 是處置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壞賬,非金不良資產(chan) 業(ye) 務隻有信達一家在改製時拿到了牌照。此番財政部公布新政,意味著另外三家國有資管公司也都獲準加入到這一領域搶奪蛋糕,將大大有利於(yu) 資管公司業(ye) 務拓展和業(ye) 績增長。
另一方麵,專(zhuan) 家也指出,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加大,不少企業(ye) 出現壞賬、三角債(zhai) 等,允許資管公司以市場手段參與(yu) 處置,將有助企業(ye) 盤活資產(chan) 、促進實體(ti) 經濟發展。
政策鬆綁 “壞賬銀行”業(ye) 務拓展到普通企業(ye)
眾(zhong) 所周知,1999年,為(wei) 最大限度保全資產(chan) ,減少損失,我國成立了信達、華融、東(dong) 方、長城4家金融資產(chan) 管理公司,承接四大國有商業(ye) 銀行剝離出的巨額不良資產(chan) 。在清理完上述壞賬後,四大資產(chan) 管理公司一直尋找新的收入來源,其中非金不良資產(chan) 業(ye) 務就一直是各家公司爭(zheng) 取的目標之一。
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chan) ,[美國公司類型]主要指企業(ye) 形成的商業(ye) 債(zhai) 權、低於(yu) 初始獲取價(jia) 格的土地使用權、收費權等,最常見的就是企業(ye) 被拖欠的各種貨款、工程款等。資管公司可以通過拍賣、處置或重組等方式盤活資產(chan) ,實現資金回收。由於(yu) 非金融債(zhai) 權形成原因更加複雜,收入與(yu) 成本核算更為(wei) 困難,因而風險相對較大。此前對這項收購業(ye) 務的放開,監管層一直持謹慎態度。
2012年10月,銀監會(hui) 向四家下發《金融資產(chan) 管理公司收購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chan) 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首次打破資管公司隻能從(cong) 事收購和處置銀行等金融機構不良貸款的“禁區”。隨後不久,財政部也進行了相關(guan) 意見的征集。但征求意見稿僅(jin) 表明監管部門在態度上允許嚐試,實際上非金不良仍屬審慎開展的創新業(ye) 務。
而隨著資管公司商業(ye) 化轉型的加快,擴大並規範四家的經營管理範圍,允許其按照法律法規和監管要求,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創新發展,已勢在必行。
在這樣的背景下,財政部上周正式下發財金(2015)56號文,放開了華融、長城和東(dong) 方三家國有資管公司的業(ye) 務許可,允許其收購、處置非金融機構(以下簡稱非金)不良資產(chan) ,此外,財政部還配發了《金融資產(chan) 管理公司開展非金融機構不良資產(chan) 業(ye) 務管理辦法》。
據了解,《金融資產(chan) 管理公司條例》也正在修訂,盡管部分內(nei) 容還存在一些爭(zheng) 議,但總體(ti) 方向肯定是拓展資管公司業(ye) 務範圍。業(ye) 內(nei) 人士普遍認為(wei) ,今後將有更多政策出台,進一步為(wei) 資管公司“鬆綁”,未來兩(liang) 年資管公司將迎來發展高峰。
經濟下行 “壞賬銀行”反而迎來好日子
與(yu) 商業(ye) 銀行相比,“壞賬銀行”似乎一直不那麽(me) 被關(guan) 注,但是仔細看看目前四大資管公司的業(ye) 績,就會(hui) 想到一個(ge) 詞——“悶聲發大財”。
在商業(ye) 銀行不良率持續“雙升”、“日子越來越難過”的時候,四大資產(chan) 管理公司收購不良資產(chan) 包規模暴增,利潤大幅上升。
先來看看四大資管公司中率先改製的中國信達。2013年12月,[注冊(ce) 美國公司好處]中國信達在香港聯合交易所主板掛牌上市,募集資金約25億(yi) 美元。該公司最新年報顯示,受經濟結構調整和銀行不良率雙升影響,中國信達2014年業(ye) 績大幅提升,全年實現淨利潤119億(yi) 元,同比增長31.8%,資產(chan) 規模同比增長41.9%。值得關(guan) 注的是,2014年信達隻有不到一半的業(ye) 務收入來自壞賬重組業(ye) 務,但是,該業(ye) 務卻貢獻了近2/3以上的利潤。
不僅(jin) 是信達業(ye) 績“飄紅”,2014年,長城資產(chan) 實現利潤同比增長22%,東(dong) 方資產(chan) 利潤同比增長10%,與(yu) 日前公布的中農(nong) 工建交等銀行年報中盈利增速放緩的情況迥然不同。
截至去年底,四大資產(chan) 管理公司累計收購不良資產(chan) 規模達42768億(yi) 元。2014年,信達從(cong) 銀行及非銀行金融機構收購的傳(chuan) 統類不良資產(chan) 額同比增長1.5倍,華融收購不良資產(chan) 包規模同比增加四分之一,長城收購金融不良資產(chan) 總規模則同比增加7倍,東(dong) 方收購不良資產(chan) 數量同比增加8.5倍。
專(zhuan) 家分析稱,在經濟下行之際,商業(ye) 銀行的業(ye) 務增長空間有限,而壞賬卻在上升,作為(wei) 處置不良資產(chan) 的資產(chan) 管理公司“壞賬銀行”則有獨特的優(you) 勢。隨著國家經濟結構調整和銀行經營風險的增加,金融機構和企業(ye) 不良資產(chan) 化解需求持續提升,作為(wei) 逆周期行業(ye) ,資管公司業(ye) 績大增也就不難理解了。
目前,除了信達已經上市外,另外三家也在積極謀求進軍(jun) 資本市場。其中華融有望成為(wei) 繼中國信達之後第二家在港上市的“壞賬銀行”。
《第一財經(微博)日報》7月初曾報道,華融已向港交所提交上市A1表,接下來通過上市委員會(hui) 聆訊,就可以展開路演,預計今年9月在香港上市。華融董事長賴小民此前亦表示,計劃今年9月推動華融在港上市。
與(yu) 信達拔得頭籌,成為(wei) 首家上市的“壞賬銀行”相比,華融的賣點之一為(wei) 中國最大的“壞賬銀行”。去年,華融實現淨利潤130.31億(yi) 元人民幣,平均淨資產(chan) 收益率19.10%,均位列四大資產(chan) 管理公司之首。
路透旗下IFR援引消息人士的話稱,華融此次募資規模30億(yi) 美元。中金、花旗、高盛、匯豐(feng) 及工銀國際為(wei) 華融此次IPO的聯席保薦人。
分析人士認為(wei) ,當前經濟仍處於(yu) 下行周期,銀行業(ye) 的不良資產(chan) 不斷上升,壞賬越多,“壞賬銀行”越有用武之地。而主打處置不良資產(chan) 的華融因“賣點”獨特,在港受投資者熱捧程度或不遜於(yu) 信達。而此番華融也獲準進軍(jun) 非金不良資產(chan) 業(ye) 務,也在一定程度上為(wei) 上市成功再添砝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