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銀行來說,信貸業(ye) 務是主要的利潤來源,貸款能夠“放出去,收回來”至關(guan) 重要。管理和控製好信貸風險,不僅(jin) 是銀行必做的一門重要功課,也是現代商業(ye) 銀行核心競爭(zheng) 能力的體(ti) 現。然而,在實際操作中,銀行的一些做法並沒有真正起到化解和防範風險的作用,有些做法甚至加劇或擴大了風險,導致企業(ye) 和銀行“兩(liang) 敗俱傷(shang) ”。
釜底抽薪:
一家企業(ye) 經營出現風險,[盧森堡公司注冊(ce) ]多家銀行上門“抽貸”,引發連鎖反應
張立文是一家小型製造企業(ye) 的負責人,做了20年生意,最終沒能撐過這一輪的市場調整。“我們(men) 企業(ye) 本身沒問題,企業(ye) 關(guan) 門是被‘拉垮’的。如今原有的客戶流失了,隻能一點點地從(cong) 頭做起。”說到企業(ye) 現狀,張立文難掩心酸。
張立文提到的企業(ye) 被“拉垮”,是指受企業(ye) 之間互保資金鏈的拖累,不得不為(wei) 其他企業(ye) 償(chang) 還貸款,使得自身資金緊張、難以為(wei) 繼。
為(wei) 了解決(jue) 企業(ye) 的資金難題,前兩(liang) 年張立文和其他4家企業(ye) 成立了一個(ge) 聯保互保圈,共同從(cong) 銀行獲得貸款。去年3月,其中一家企業(ye) 由於(yu) 涉及民間借貸,造成資金鏈緊張。這家企業(ye) 貸款到期後,被銀行“抽”回去不少貸款。麵對經濟下行壓力,企業(ye) 本來經營困難就在增加,這個(ge) 時候銀行再對企業(ye) “抽貸”,無異於(yu) 雪上加霜。這家企業(ye) 終於(yu) 撐不住倒下了。
“沒辦法,5家企業(ye) 一起貸的款就要一起還。銀行商量著讓其他4家企業(ye) 一起‘扛’3000萬(wan) 元貸款的利息。”張立文說,但是沒想到,半個(ge) 月後,第二家企業(ye) 也撐不住了。剩下的3家企業(ye) 隻得又“扛”下這家企業(ye) 1000萬(wan) 元的貸款利息。撐了4個(ge) 月後,企業(ye) 的資金越來越緊張。一見勢頭不妙,幾家銀行紛紛找上門來“抽貸”。“釜底抽薪”的結果,是剩下的兩(liang) 家企業(ye) 實在無力支撐5家企業(ye) 的所有貸款,最後隻能關(guan) 門,拍賣抵押物還錢給銀行。
“企業(ye) 資金出現了風險,銀行為(wei) 了自保,隻能看誰‘跑得快’,把貸款拿回來才能將損失減到最小。”一些商業(ye) 銀行地方分支機構的負責人坦言,雖然各家銀行明知這樣會(hui) 引發連鎖反應,導致企業(ye) “死得更快”,最後“跑不掉”的銀行損失更慘重,但也隻能硬著頭皮這麽(me) 幹。
不少企業(ye) 反映,當初貸款時,銀行的風控手段就是企業(ye) 間的互保,或者幹脆讓企業(ye) “買(mai) 貸款”。也就是說,一家企業(ye) 要貸款,得去拉別的企業(ye) 到這家銀行來存款。這本來就不是有效的風險控製手段,隻是銀行急於(yu) 要做“業(ye) 績”的招數。一旦經濟形勢出現變化,風險真正來臨(lin) ,這些銀行手裏沒有抵押物或者抵押物不足,隻能趕緊“抽貸”。“這不是防風險,而是擴大風險,把企業(ye) 往火坑裏推。”一家中小企業(ye) 負責人直言不諱。
雪上加霜:
一個(ge) 地區發現了風險苗頭,整個(ge) 區域的貸款規模都被縮減,形成惡性循環
“當初銀行對企業(ye) 的過度授信,也注定會(hui) 帶來今天的風險爆發。”在市場上打拚多年的小企業(ye) 主吳群,對銀行給企業(ye) 的貸款方式頗有感觸。
吳群說,經濟好的時候,銀行做業(ye) 務就是拚速度。一些商業(ye) 銀行看到國有大型銀行給這家企業(ye) 貸款了,就要想盡辦法同比例把款放出去,甚至不惜美化財務報表、給企業(ye) “整容”。這麽(me) 努力做,是因為(wei) 業(ye) 務量的大小和個(ge) 人薪酬水平直接掛鉤,隻有盡快把貸款規模做上去了,他們(men) 才能拿到獎金。
實際上,很多企業(ye) 拿著這麽(me) 多錢花不了,轉手又貸給別的企業(ye) 了,轉貸的利率比銀行利率高一兩(liang) 倍,但風險也隨之傳(chuan) 導放大了。隨著風險的傳(chuan) 導,一些地方盛行的民間借貸開始出現資金鏈斷裂,引發金融風險上升。
“這個(ge) 時候,銀行應當成為(wei) 穩定金融市場 的中堅力量,而不是雪上加霜。”某西部省份的一位市長談起去年一些銀行的防風險措施,仍耿耿於(yu) 懷。去年上半年,受民間借貸資金鏈斷裂的影響,市裏不少企業(ye) 資金壓力很大,非常期盼銀行能伸出援手,為(wei) 企業(ye) 排憂解難。但此時很多家銀行做出一致決(jue) 定:鑒於(yu) 風險上升,將進一步縮減對該地區的貸款規模。
“就算一個(ge) 區域出現了金融風險的苗頭,但我們(men) 還有很多好企業(ye) ,這些企業(ye) 對銀行貸款的正常需求總應該滿足吧?銀行對整個(ge) 地區實行‘縮貸’政策,反而加劇了風險蔓延,對整個(ge) 地區的經濟發展影響非常大。”這位市長介紹,受“縮貸”影響,市裏一家效益很好的企業(ye) 也因此“躺槍”,貸款到期續貸困難,市裏幾次出麵與(yu) 銀行協商都無濟於(yu) 事,最後隻好在香港證券市場減持自家股票變現,才度過了續貸危機。
為(wei) 了幫助本地企業(ye) 獲得銀行貸款、渡過難關(guan) ,在江蘇、浙江、四川等省份,很多城市均設立了企業(ye) 應急轉貸專(zhuan) 項資金,拿出幾億(yi) 元作為(wei) “過橋”資金,用於(yu) 企業(ye) 還貸續貸應急。“不僅(jin) 要出‘過橋’資金,還要替銀行甄別企業(ye) 的經營狀況。防風險本來是銀行的事,現在卻需要政府承擔額外的責任。”提起一些銀行簡單粗放的防風險方式,不少地方政府都表示無奈。
一損俱損:
防範風險不能隻顧眼前利益,企業(ye) 好,銀行才能發展得好
“銀行是順周期行業(ye) ,在當前經濟下行壓力增大的情況下,銀行風險偏好下降,經營必然比較謹慎。但是銀行現有的績效考核標準、風險評價(jia) 標準以及監管要求會(hui) 放大這種風險。”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金融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說。
曾剛認為(wei) ,銀行自身的管理考核過於(yu) 強調短期經營績效,利潤考核和風險控製流於(yu) 短期化,而不考慮長期經營效益,這會(hui) 加劇企業(ye) 經營波動。給整個(ge) 社會(hui) 帶來的影響是,企業(ye) 不需要貸款時,利潤考核壓力之下,銀行會(hui) 促使企業(ye) 多貸款,甚至超需求貸款;而一旦有風險,在眼前的風險考核壓力之下,銀行又會(hui) “跑得快”。
“將風險管控放在首位的監管模式,疊加銀行對利潤的追求,帶來了銀行經營的短期化。”曾剛說,實際上,在經濟下行期,可以適當提高對銀行的風險容忍度,放鬆對一些風險指標的過度關(guan) 注。比如對風險企業(ye) 分類,對那些實際經營不存在問題的企業(ye) ,可以放開轉貸續貸的條件。
在現行監管要求之下,銀行與(yu) 實體(ti) 經濟結合不緊密,導致銀行經營時常偏離企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特點和真實風險狀況,信貸、金融產(chan) 品與(yu) 企業(ye) 的實際需求脫節。
曾剛建議,可以考慮引入公共政策,應對這種周期性的變化。地方政府可以建立風險分擔和風險補償(chang) 機製,比如設立風險分擔基金、轉貸基金,給一些遇到困難的企業(ye) 提供轉貸資金,釋放銀行的恐慌情緒,穩定市場。這樣銀行之間就不會(hui) 過度誇大風險,破解銀行和企業(ye) 互不信任的惡劣信用環境。
“銀行最根本的是要了解企業(ye) ,這才是風險控製的最有效方法。特別是當企業(ye) 出現經營困難時,銀行不能‘見風就是雨’。”恒豐(feng) 銀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胡海峰認為(wei) ,銀行應該統一認識,對於(yu) 因對外投資造成資金緊張的企業(ye) ,要充分考慮投資情況,給企業(ye) 充足的時間,讓企業(ye) 逐步收回對外投資資金,達到各行有計劃逐步壓縮退出的目的。
“如果企業(ye) 的主業(ye) 經營情況健康,[盧森堡公司注冊(ce) ]有發展前景,那就不能抽貸、斷貸,而是要幫助企業(ye) 渡過難關(guan) 。”胡海峰說,要建立銀行和企業(ye) 之間互相信任的關(guan) 係。銀行的信心會(hui) 感染企業(ye) ;企業(ye) 有信心,也會(hui) 讓銀行更有信心,這是相輔相成的。
“企業(ye) 出現資金鏈斷裂,很多是因為(wei) 過度融資。銀行服務企業(ye) 不能追求短期效益,而是要為(wei) 企業(ye) 長遠發展做打算。銀行賺快錢是不健康的,在信貸上要為(wei) 企業(ye) 量體(ti) 裁衣,避免過度融資。”胡海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