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中國人壽產品緣何越買越瘦 客戶質疑工行誤導銷售

  新華社北京5月14日新媒體(ti) 專(zhuan) 電 “出了這件事以後,我丈夫笑話我,他覺得上這種當的一般是老頭老太太,我一個(ge) 受過教育有工作經驗的人怎麽(me) 也會(hui) 掉入這種陷阱?”北京市民梁女士說。

  梁女士“出的事”發生在3年前。[盧森堡公司注冊(ce) ]在中國工商銀行百萬(wan) 莊西口支行兩(liang) 位員工的“引導”下,梁女士將原本打算存為(wei) 5年定期的25萬(wan) 元存款轉為(wei) 中國人壽新鴻泰金典版兩(liang) 全保險(分紅型),存期6年。讓梁女士改變主意的原因就是這兩(liang) 位工作人員承諾保險分紅一定會(hui) 高於(yu) 銀行利息。

  不過,工商銀行稱:我行客戶經理從(cong) 未向梁女士做出“收益率肯定能達到百分之5以上”的承諾,辦理銀保產(chan) 品銷售及後續服務中,不存在誤導和違規銷售行為(wei) 。

  “如果不是銀行員工告訴我這份分紅型保險一定比存銀行利息高,我為(wei) 什麽(me) 要放著高收益存款不選,非給自己添堵呢?”梁女士並不認同工商銀行的調查結論,她認為(wei) ,正是“輕信”了銀行員工的承諾,才簽署了保險協議。

  記者查閱發現,按照當時中國工商銀行的人民幣存款利率來算,梁女士本可在3年後得到3萬(wan) 多元的利息。可現如今,梁女士購買(mai) 人壽保險三年來的分紅全部加起來還不到一萬(wan) 元。

  覺得“上當受騙”的梁女士忍無可忍,決(jue) 定退保,可更讓她意想不到的是,因為(wei) 簽訂的是6年合同,此時退保,她的25萬(wan) 元本金還要被扣除6千多元。得到收益沒有承諾的一半,如今連本金都要蒙受損失。中國人壽,越買(mai) 越“瘦”。梁女士覺得自己的遭遇難以置信。

  然而記者調查發現,不少網友在投訴平台和公共論壇上講述了類似遭遇。網友們(men) 覺得被銀行和保險公司聯合欺詐的原因主要為(wei) 營銷員在條款解釋時誇大承諾收益、沒有如實告知投保人全部必要信息,甚至涉嫌故意模糊保險產(chan) 品和基金等其他金融產(chan) 品的界限。

  實際上,從(cong) 近年中國保險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公布的保險消費者投訴數據來看,分紅險的退保和投訴率一直較高,“產(chan) 險理賠難”和“壽險涉及欺詐誤導”是消費者投訴的重頭。

  “分紅型保險占據不合理比重已是積重難返,而這種保險並不符合市場需求。壽險公司必須珍視自己的品牌形象,才能重建中國消費者對保險業(ye) 的信任。”經濟學博士寧凝說。

  既然分紅險成為(wei) 壽險公司投訴中的重災區是不爭(zheng) 的事實,為(wei) 什麽(me) 國家四大行之一的工商銀行要聯合中國人壽誘導消費者購買(mai) 分紅險?

  一名國有銀行員工告訴記者,銀行代理保險業(ye) 務屬於(yu) 銀行類金融機構中間業(ye) 務範疇,除了工商銀行,幾家國有銀行的普通員工多年來都有銷售理財產(chan) 品和保險類產(chan) 品的任務,這與(yu) 員工的工資和獎金是掛鉤的,也曾有保險公司的業(ye) 務員直接到銀行辦公。至於(yu) 為(wei) 什麽(me) 要和保險公司合作,他認為(wei) ,主要是銀行可以從(cong) 中賺取中介費。

  可是,[注冊(ce) 伯利茲(zi) 公司]每年工商銀行接到的類似梁女士的投訴又有多少呢?當銀行代理保險等中間業(ye) 務給銀行帶來負麵影響時,銀行是否會(hui) 重新衡量收益和品牌形象的輕重?針對上述問題,記者致電了工商銀行北京分行宣傳(chuan) 部門,一位工作人員記錄了記者的問題,並稱將盡快答複。對此記者將繼續跟進報道。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