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隨著恒生銀行拋售5%興(xing) 業(ye) 銀行股份,西班牙對外銀行(BBVA)出清中信銀行股份,再度掀起了外資行拋售中資銀行股的新一輪高潮。而自2009年開始,包括美國銀行、高盛、匯豐(feng) 在內(nei) 的諸多國際大行相繼與(yu) 其在中國市場合作多年的金融夥(huo) 伴割斷“聯姻”關(guan) 係。
“國際銀行退出持股主要是從(cong) 微觀經營和符合監管新規兩(liang) 方麵進行權衡。而從(cong) 監管層麵來看,最新的巴塞爾協議Ⅲ使得它們(men) 從(cong) 新興(xing) 市場退出持股將是大趨勢。”澳新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劉利剛對《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表示。
迫於(yu) 資本壓力出售套現是主因
外資銀行近日在減倉(cang) 中國銀行業(ye) 資產(chan) 的態度上再度保持了步調一致,[注冊(ce) 薩摩亞(ya) 公司]而這一幕曾在2013年上演。滿足資本監管要求成為(wei) 近年來國際大行撤資中資銀行的主要原因。
“從(cong) 全球來看,新的巴塞爾協議Ⅲ對銀行的資本充足率要求非常高,特別是銀行持有其他銀行的股權,則要求更高的資本來為(wei) 其持股風險提供一定的撥備,這也是近兩(liang) 年國際大行頻頻出清在華銀行股份的主要原因。”曾任職於(yu) BBVA的劉利剛告訴《第一財經日報》記者。
“資本充足率提高,若無法獲得更高的回報率,那就是賠本買(mai) 賣。”劉利剛進一步向本報記者解釋稱,根據現行政策規定,單一外資股東(dong) 在中資銀行的持股比例不得超過20%,對於(yu) 很多外資行在對其投資銀行無絕對控股權的情況下,經營受限,回報未必如所願。因此退出獲得收益,補充自身資本的同時豐(feng) 富其他業(ye) 務,或是最佳選擇。
興(xing) 業(ye) 銀行日前在公告中稱,由於(yu) 恒生銀行現持有該行普通股股份比例超過10%,較大地影響了恒生銀行資本充足率水平。根據恒生銀行2014年業(ye) 績預報,其資本充足率為(wei) 13.9%,核心資本充足率為(wei) 11.7%,均較當年年初明顯下降,資本充足水平已低於(yu) 香港銀行業(ye) 平均水平。有鑒於(yu) 此,恒生銀行做出對所持興(xing) 業(ye) 銀行股份進行減持的商業(ye) 決(jue) 定,用以緩解資本壓力、提升其符合後續監管規定的能力。
恒生銀行預計此次交易所得的淨收益為(wei) 28億(yi) 港元,淨收益將於(yu) 今年入賬,本次交易預計可增加該集團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和一級資本比率約2.3個(ge) 百分點,以及增加總資本比率約3.8個(ge) 百分點;而本次交易預計可令其按巴塞爾協議Ⅲ最終基準計算的備考普通股權一級資本比率增加4.1個(ge) 百分點。
此外,BBVA於(yu) 今年1月的最新一次出售中信銀行股份可為(wei) 該行帶來4億(yi) 歐元(約35億(yi) 港元)淨收益,一級資本充足率上升0.2個(ge) 百分點。
從(cong) 2009年開始,高盛、美國銀行、匯豐(feng) 銀行等國際巨頭相繼減持中國銀行業(ye) 資產(chan) ,當然不同地區的銀行亦有著自己不同的考慮。
“美資銀行自身在國內(nei) 就需要保持更高的資本流動性,加上近年來飽受各種‘大罰單’的襲擊,他們(men) 需要出售部分非核心業(ye) 務和資產(chan) ;而歐洲銀行業(ye) 統一監管體(ti) 係的建立,則對那些具有係統重要性的歐資大行的資本金要求更加嚴(yan) 格。”劉利剛稱。
當然,銀行也會(hui) 考慮自身業(ye) 務的定位。劉利剛向本報表示,就BBVA這家西班牙第二大銀行來說,此前選擇同中信銀行合作,也是寄望通過此種方式在無需花費很多資本金的情況下,將其在拉丁美洲的優(you) 勢業(ye) 務(如汽車金融、管理企業(ye) 和政府養(yang) 老金)延伸到中國市場。不過,實際的業(ye) 務進展情況相對較慢,合作模式的不成功加上監管的考慮,選擇退出或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劉利剛同時認為(wei) ,這些銀行也並不是因為(wei) 自身“造血”機能下降而考慮賣出中國資產(chan) 。“就恒生銀行而言,其在香港經營穩健或不存在自身資本問題,而從(cong) 興(xing) 業(ye) 銀行撤資,將資金用來延伸其子公司恒生中國在華的業(ye) 務拓展或更為(wei) 實際。”劉利剛分析。
當然,“勞燕分飛”現象並不能一概而論。如以投行業(ye) 務為(wei) 主的西班牙桑坦德銀行接手上海銀行,法國巴黎銀行也自2013年開始連續增持南京銀行間接實現在中國市場的零售布局。而據本報記者了解,目前匯豐(feng) 同交行,澳新銀行同上海農(nong) 商行的合作關(guan) 係亦較為(wei) 穩固。
投資中資行收入可觀
不過,幾筆對中國銀行業(ye) 資產(chan) 的投資,已讓這些外資大行賺得盆滿缽滿。
2004年恒生銀行以人民幣17億(yi) 元入股興(xing) 業(ye) 銀行,之後2010年斥資23億(yi) 元參與(yu) 供股,持股10年至今累計收到興(xing) 業(ye) 銀行所派發現金股息達44億(yi) 港元。此次出售近半持股比例,套現約127億(yi) 元。再來看,BBVA於(yu) 2013年10月開始的三次減持中信銀行H股套現約313億(yi) 港元。
當然,近兩(liang) 個(ge) 月金融股價(jia) 的整體(ti) 上漲,也為(wei) 這些銀行可以賣出個(ge) 好價(jia) 錢提供了重要支持。自2014年11月以來,興(xing) 業(ye) 銀行股價(jia) 漲幅達37%,而中信銀行H股股價(jia) 上漲了14%(A股上漲了42%)。
“近段時間銀行股股價(jia) 的反彈,對外資銀行而言,則是一個(ge) 較佳的退出時機,以實現利益最大化。”劉利剛稱,市場對中國銀行業(ye) 的一致觀點,便是無論大行還是股份製中小銀行,隨著中國貸款增速的增長,加上中國經濟下行的現狀,呆賬、壞賬率的大幅上升或成為(wei) 未來一段時間的趨勢,這便會(hui) 引發他們(men) 對中國銀行業(ye) 未來盈利的擔憂。
而在2013年的一輪拋售潮裏,[注冊(ce) 盧森堡公司]幾大國際巨頭也是腰包鼓鼓,揚長而去。高盛自2006年入股工商銀行,經多次減持最終於(yu) 2013年5月拋清套現逾100億(yi) 美元,實現近三倍的初始投資回報;美國銀行與(yu) 建設銀行牽手8年,於(yu) 2013年9月宣布徹底分手,數次套現約260億(yi) 美元;而匯豐(feng) 與(yu) 上海銀行長達12年的合作關(guan) 係也在同年結束,套現4.68億(yi) 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