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將財大氣粗的風投稱為(wei) “門口的野蠻人”。如今,中國P2P行業(ye) 的門口,也站滿了這樣一群人。
P2P平台的集體(ti) 參展,[新加坡公司注冊(ce) ]成為(wei) 今年金博會(hui) 的一大亮點。一些P2P平台的展區,不論從(cong) 麵積、展位設計、還是活動豐(feng) 富程度上,較之銀行和保險等傳(chuan) 統金融機構更勝一籌。展區熙熙攘攘的氛圍正如同這個(ge) 行業(ye) 正在經曆的:狂熱而躁動。
幾乎沒有哪個(ge) 行業(ye) 能夠像P2P一樣能做到“融資與(yu) 跑路齊飛”,一邊是不斷跑路的消息,一邊則是密集的融資新聞。從(cong) 今年4月以來,每個(ge) 月總有那麽(me) 幾家平台在召開融資發布會(hui) 。
截至10月份,P2P行業(ye) 已有30餘(yu) 家平台獲得風投青睞,其中不乏軟銀中國、盛大資本、紅杉資本、諾亞(ya) 財富、君聯資本等投資大鱷。投資額度也從(cong) 幾百萬(wan) 元到上億(yi) 元不等。其中拍拍貸和有利網更是以5000萬(wan) 美元的B輪融資,創行業(ye) 之最。
前不久某平台CEO還在自身融資發布會(hui) 上爆出,看到了陸金所估值1000億(yi) 元的招股說明書(shu) ,讓有關(guan) 這一行業(ye) 翹楚上市的傳(chuan) 言再起。該CEO認為(wei) ,參照這一數據,自己平台千萬(wan) 美元的融資被嚴(yan) 重低估,言語中頗有幾分不甘。
1000億(yi) 元的估值並不是一個(ge) 小數目。要知道美國最大的P2P平台LendingClub最新的估值也才40億(yi) 美金。
與(yu) 風投大鱷們(men) 爭(zheng) 先恐後湧入這一現狀不符的是,P2P目前尚不是一個(ge) 盈利的行業(ye) 。據報道,已成立7年的拍拍貸今年仍處於(yu) 微虧(kui) 的狀態,而成交量突破20億(yi) 元的積木盒子也尚未盈利。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P2P行業(ye) 在幾年之內(nei) 都將處於(yu) 跑馬圈地的“燒錢”階段。
風投們(men) 似乎有足夠的耐心等到平台盈利的那一天,何況項目盈虧(kui) 對於(yu) 風投來說本就是稀鬆平常的事情。在大家都無法預知這一行業(ye) 前景的時候,先選一兩(liang) 家看對眼的占個(ge) 座兒(er) 。套用一句流行語:P2P還是要投的,萬(wan) 一哪天就盈利了呢!
P2P融資背後的諸多“潛規則”,似乎比融資本身更讓人有興(xing) 趣。
融資額到底是多少,已經榮登P2P融資界十大未解之謎之首。到底融了多少?資金到底有沒有到賬?是一次性到賬還是分期到賬?誰也不知道。千萬(wan) 美元,數百萬(wan) 人民幣,上億(yi) 元……?
有業(ye) 內(nei) 人士曾跟我說,實際的融資額乘以2大概就是公布的融資額度。這一說法略為(wei) 誇張,但一般來說,平台帶水分的融資額宣傳(chuan) 已成為(wei) 行業(ye) 的潛規則。
也難怪積木盒子宣布B輪融資額為(wei) 3719萬(wan) 美元時,讓很多人側(ce) 目。因為(wei) 這一行業(ye) 從(cong) 沒見過這麽(me) 精確的融資數。
還有VC機構合夥(huo) 人爆出,P2P平台宣布的融資額多為(wei) 計劃投資額,和實際到賬的金額會(hui) 有一定的差別。
一個(ge) 生動的例子是,某平台年初高調宣布,獲得民政部控股的某公司千萬(wan) 元注資。時隔7個(ge) 月後雙方卻上演了一出“反目大戰”:不僅(jin) 雙方合作中止,還爆出承諾的千萬(wan) 元從(cong) 未兌(dui) 現過,令人大跌眼鏡。
第三方平台網貸之家的綜合評級顯示,排名前十的平台中有一半以上獲得過風投。
在各項監管政策尚未出台的情況下,融到資意味著平台至少受到了風投的認可,在規範性上更勝一籌。而抱到大腿的平台,也意味著有足夠的資金用於(yu) 招攬人才以及平台的建設。這些對於(yu) 投資者來說,都是一些重要的參考信息。
此外,監管層時不時地召集一些平台開會(hui) ,[新加坡注冊(ce) 公司]每次去的平台也略有差異。在平台方看來,這等於(yu) 自己的業(ye) 務受到了監管層的認可,是可以用來宣傳(chuan) 品牌形象的亮點。
某平台人士和我聊天時,流露出對監管層座談會(hui) 的向往:“這麽(me) 好的機會(hui) 怎麽(me) 不找我們(men) 呢?”,在得知大部分平台都有融資背景時,他憤憤地說到:“首先,我們(men) 要先去搞一筆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