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衍生產(chan) 品風險成因
金融衍生產(chan) 品風險產(chan) 生的微觀主體(ti) 原因 內(nei) 部控製薄弱,對交易員缺乏有效的監督,是造成金融衍生產(chan) 品風險的一個(ge) 重要原因。例如,內(nei) 部風險管理混亂(luan) 到了極點是巴林銀行覆滅的主要原因。首先,巴林銀行內(nei) 部缺乏基本的風險防範機製,裏森一人身兼清算和交易兩(liang) 職,缺乏製衡,很容易通過改寫(xie) 交易記錄來掩蓋風險或虧(kui) 損。同時,巴林銀行也缺乏一個(ge) 獨立的風險控製檢查部門對裏森所為(wei) 進行監控;其次,巴林銀行管理層監管不嚴(yan) ,風險意識薄弱。在日本關(guan) 西大地震之後,裏森因其衍生合約保證金不足而求助於(yu) 總部時,總部竟然還將數億(yi) 美元調至新加坡分行,為(wei) 其提供無限製的資金支持;再者,巴林銀行領導層分裂,內(nei) 部各業(ye) 務環節之間關(guan) 係緊張,令許多知情管理人員忽視市場人士和內(nei) 部審檢小組多次發出的警告,以至最後導致整個(ge) 巴林集團的覆沒。
另外,過度的激勵機製激發了交易員的冒險精神,增大了交易過程中的風險係數。
金融衍生產(chan) 品風險的宏觀成因
金融監管不力也是造成金融衍生產(chan) 品風險的另一主要原因。英國和新加坡的金融監管當局事先監管不力,或未協力合作,是導致巴林銀行倒閉的重要原因之一。英國監管部門出現的問題是:第一,負責監管巴林等投資銀行的部門曾口頭上給與(yu) 寬免,巴林將巨額款項匯出炒賣日經指數時,無需請示英格蘭(lan) 銀行。第二,英格蘭(lan) 銀行允許巴林集團內(nei) 部銀行給予證券部門無限製資金的支持。新加坡金融監管當局存在的問題是:首先,新加坡國際金融交易所麵對激烈的國際競爭(zheng) ,為(wei) 了促進業(ye) 務的發展,在持倉(cang) 量的控製方麵過於(yu) 寬鬆,沒有嚴(yan) 格執行持倉(cang) 上限,允許單一交易賬戶大量積累日經期指和日債(zhai) 期貨倉(cang) 位,對會(hui) 員公司可持有合約數量和繳納保證金情況沒有進行及時監督。其次,裏森頻繁地從(cong) 事對倒交易,且交易數額異常龐大,卻竟然沒有引起交易所的關(guan) 注。如果英格蘭(lan) 銀行、新加坡和大阪交易所之間能夠加強交流,共享充分的信息,就會(hui) 及時發現巴林銀行在兩(liang) 個(ge) 交易所持有的巨額頭寸,或許巴林銀行不會(hui) 倒閉。
美國長期資本管理公司(LTCM)曾是美國最大的對衝(chong) 基金,卻在俄羅斯上演了人類有史以來最大的金融滑鐵盧。監管中存在真空狀態是導致其巨額虧(kui) 損的製度性原因,甚至在LTCM出事後,美國的金融管理當局都還不清楚其資產(chan) 負債(zhai) 情況。由於(yu) 政府對銀行、證券機構監管的放鬆,使得許多國際商業(ye) 銀行集團和證券機構無限製地為(wei) 其提供巨額融資,瑞士銀行(UBS)和意大利外匯管理部門(UIC)因此分別損失7.1億(yi) 美元和2.5億(yi) 美元。
另外中國“327國債(zhai) ”期貨風波,除當時市場需求不強、發展衍生工具的條件不夠以外,過度投機和監管能力不足是不可忽視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