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AI(人工智能)的發展,“AI+教育”也成為(wei) 教育領域熱議的話題。就連有條件的小學校,也在探索AI技術的實際應用了。據媒體(ti) 報道,上海某小學正構建智能課堂行為(wei) 分析係統,運用姿態評估、表情識別、語言識別、關(guan) 鍵詞匹配等技術,對課堂教學過程進行定量分析。
小學引進AI係統,表明這所學校意識到了人工智能技術在未來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他們(men) 在技術應用方麵的探索,值得讚許。有趣的是,縱觀網絡輿論對這則消息的評價(jia) ,肯定性的評論很少,基本全是負麵性的評論,主要集中在報道中提到的“通過采集學生坐姿、舉(ju) 手、站立、打哈欠等課堂行為(wei) ,就可以進行學習(xi) 狀態、課堂有效性、學習(xi) 興(xing) 趣等相關(guan) 性研究”這一點上。“打哈欠是正常生理現象,捕捉這個(ge) 沒啥必要吧?”“太可怕了,這就像是每天有人監視你一樣。”“感覺並不是一件好事,人工智能的發展也不能突破道德倫(lun) 理和隱私層麵。”
瀏覽這些跟帖評論,讓人陷入了深思:究竟是網友不了解AI,還是這家小學的AI應用走偏了路呢?要回答這個(ge) 問題,首先要知道AI的本質究竟是什麽(me) 。未來的AI不是越來越像人,而是應該成為(wei) 人的助手。
小學探索AI應用,捕捉孩子打哈欠和坐姿行為(wei) ,固然可以滿足教學管理的需求,但將AI當作“定量分析”的“天眼”,不僅(jin) 成本高了,還給人留下監控學生的口實。任何技術都是雙刃劍,在造福人類的同時也可能造成某些傷(shang) 害。運用AI技術分析學生的打哈欠和坐姿以及其他行為(wei) ,這樣的“定量分析”既不是提高教學質量的有效途徑,還涉及侵犯學生的個(ge) 人隱私,相關(guan) 數據可能為(wei) 第三方所利用,這是輿論反感這類“智能課堂”的原因所在。
AI+教育,AI應該成為(wei) 教師課堂教學的助手。這個(ge) “助手”應該是輔助課堂教學,通過AI技術讓知識“動起來”“炫起來”,激發學生上課的積極性。換句話說,AI應該成為(wei) 課堂教學的助手,成為(wei) 學生學習(xi) 知識的助手,而不是琢磨學生肢體(ti) 語言和行為(wei) 習(xi) 慣的工具。AI沒有發揮其服務教師課堂教學、服務學生學習(xi) 的功能,反映出的問題是:一些學校在尚未真正了解“AI+教育”時,實踐卻先行一步,認識的不足導致應用的偏頗。
AI技術是個(ge) 寶,各行各業(ye) 離不了,這樣的新順口溜正在成為(wei) 新的社會(hui) 共識。不過,再好的“寶貝”,也要“玩家”識貨才能讓“寶”實至名歸,這就需要玩家善於(yu) 因地製宜。每個(ge) 準備或正在引進AI技術的行業(ye) ,都要“因業(ye) 製宜”,而前提則是必須真正認識AI,真正找到本行業(ye) 和AI的結合點。找到了這個(ge) 結合點,AI在服務行業(ye) 發展時,就不會(hui) 因為(wei) 濫用技術或者用偏技術,甚至招致網絡輿論的批評。做到這一點,AI才是真正的“寶貝”,而不是某個(ge) 群體(ti) 的寶貝,另外一個(ge) 群體(ti) 的“毒藥”。
可見,每個(ge) 行業(ye) 在嚐試AI之前,需要做足功課,包括通過技術倫(lun) 理的評估。如果準備工作做得不夠紮實,或者本身不熟悉AI,被AI技術公司當作營銷的對象,這樣的AI應用就是在博取公眾(zhong) 的眼球,除此之外並無太多實質意義(yi) 。缺乏實質意義(yi) 的嚐試,輿論反響和預期目標背道而馳,該反思的不是輿論的批評,而是嚐試者到底缺少了什麽(me) 。
AI走進校園、服務教育,需要學校明白對AI的需求何在。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AI技術才有可能成為(wei) 全體(ti) 師生的良師益友,進而助推我國教育事業(ye) 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