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馬克思主義的教育觀

馬克思主義(yi) 的教育觀

  從(cong) 19世紀40年代起,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許多著作就提出了馬克思主義(yi) 教育觀的初步原理(比如《資本論》第1卷,第13章;《德意誌意識形態》第1卷,第1部分;《哥達綱領批判》第4部分;《共產(chan) 主義(yi) 基本原理》)。正是在這一基礎上逐步形成了較係統的教育理論。十月革命及其對馬克思主義(yi) 教育實踐的需要,大大推動了這一理論的發展(列寧、克魯普斯卡婭、勃朗斯基、馬卡連柯)。實際上,馬克思主義(yi) 的教育理論基本是一種實踐的理論。對此作出貢獻的一些重要人物有倍倍爾、饒勒斯、蔡特金、李卜克內(nei) 西、葛蘭(lan) 西、郎之萬(wan) 、瓦倫(lun) 、塞夫。許多研究者當前正致力於(yu) 進一步發展這一理論。該理論的主要組成部分有以下幾點:(1)對所有兒(er) 童一律實行義(yi) 務免費公共教育,以確保消滅文化或知識的壟斷,消滅教育的種種特權。在最初的表述中,這隻能是一種由各種公共機構所辦的教育。當時所以這樣提,是防止工人階級惡劣的生活條件阻礙兒(er) 童的全麵發展。後來,明確地提出了其它目標,比如必須削弱家庭在社會(hui) 再生產(chan) 中的作用,必須根據平等的條件來培養(yang) 兒(er) 童,必須利用社會(hui) 化的群體(ti) 力量。無疑,最成功的革命教育實驗,從(cong) 馬卡連柯學校到古巴的學校,都是按照社會(hui) 的方案來進行的。(2)教育與(yu) 物質生產(chan) 相結合(或用馬克思的話來說,就是把智育、體(ti) 育和生產(chan) 勞動結合起來)。這裏所包括的目標,既不是進行較好的職業(ye) 訓練,也不是反複灌輸職業(ye) 道德,而是通過確保人人充分了解生產(chan) 過程來消滅體(ti) 力勞動與(yu) 腦力勞動之間、觀念與(yu) 實踐之間的曆史形成的差距。這一原則在理論上的正確性雖然為(wei) 人們(men) 所廣泛承認,但其實際運用卻提出了許多問題(許多半途夭折的或隻是部分獲得成功的試驗就證明了這一點),這在科學技術迅速變革的條件下,尤其如此。(3)教育必須確保人的全麵發展。隨著科學與(yu) 生產(chan) 的重新結合,人能成為(wei) 完全意義(yi) 上的生產(chan) 者。在這一基礎之上,所有的人無論男女,其潛力都能得到施展。這樣將出現一個(ge) 能夠滿足普遍需求的世界,使個(ge) 人在消費、娛樂(le) 、文化的創造和享受、社會(hui) 生活的參與(yu) 、人際交往以及自我實現(自身創造)等社會(hui) 生活的各個(ge) 方麵充分施展才能。這一目標的實現,特別需要改變社會(hui) 分工,而這是一項艱巨的任務,迄今僅(jin) 處於(yu) 開創階段。(4)社會(hui) 在教育過程中被賦予新的巨大作用。學校的內(nei) 部集團關(guan) 係的這種改變(從(cong) 競爭(zheng) 轉向合作和支持)意味著學校與(yu) 社會(hui) 之間的關(guan) 係將變得更為(wei) 開放,並以教與(yu) 學的相互促進和積極配合的關(guan) 係為(wei) 前提。以上所概述的理論並沒有終結。對上述原則的解釋或依據上述原則所進行的實踐,還存在許多進退兩(liang) 難的問題。在馬克思主義(yi) 者之間以及在馬克思主義(yi) 者與(yu) 非馬克思主義(yi) 者之間,正在對下列問題進行辯論:人的個(ge) 性問題;“本性與(yu) 教養(yang) ”的問題;學校和教育在流行的社會(hui) 決(jue) 定論範圍內(nei) 創新的可能性;以及教育的內(nei) 容、方法、結構在促進社會(hui) 變革中的相對重要性。(ZF)參考書(shu) 目 1M.W.阿佩爾:《意識形態與(yu) 學校的課程》,1979年英文版。 2奧·倍倍爾:《婦女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1879),1886年英文版。 3P.布爾丟(diu) 和J.C.帕塞隆:《教育、社會(hui) 和文化的再生產(chan) 》,1979年英文版。 4S.鮑爾斯和H.金蒂斯:《資本主義(yi) 美國的教育》,1976年英文版。 5茲(zi) 蘇薩·弗吉:《形成中的社會(hui) 》,1979年英文版,第4章。 6保羅·弗雷爾:《被壓迫者的教育學》,1970年英文版。 7安東(dong) 尼奧·葛蘭(lan) 西:《可供選擇的教育學》,1973年意大利版。 8讓·饒勒斯:《社會(hui) 主義(yi) 與(yu) 教育》,1899年法文版。 9保爾·朗之萬(wan) :《思想與(yu) 行動》,1950年法文版。 10弗·列·列寧:《論國民教育部的政策問題》(1913),1963年英文版。 11同上作者:《青年團的任務》(1920),1966年英文版。 12同上作者:《關(guan) 於(yu) 綜合技術教育對娜捷施達·康斯坦丁諾夫娜的提綱的意見》(1920),1966年英文版。 13D.林登貝格:《共產(chan) 國際與(yu) 階級學校》,1972年法文版。 14M.A.馬納科爾達:《馬克思與(yu) 現代教育學》,1966年意大利版。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