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21日,在經過了十幾個(ge) 小時的會(hui) 談之後,四家大型製藥公司宣布,與(yu) 美國俄亥俄州的兩(liang) 個(ge) 縣政府就阿片類訴訟案達成價(jia) 值2.6億(yi) 美元的和解協議,從(cong) 而逃過了美國聯邦法院針對阿片類藥物成癮問題的審訊。如今的美國被泛濫的阿片類藥物纏得越發病態,但擺在它麵前的卻是一個(ge) 十分尷尬的處境——阿片類藥物千夫所指,但“阿片危機”卻始終沒能向解決(jue) 邁出一步。對於(yu) 善於(yu) 遊說的大型製藥企業(ye) 而言,誰在背後發力不言而喻。
達成和解
情況沒有超出藥企們(men) 的控製。據美聯社報道稱,四家大型製藥公司趕在原定於(yu) 21日開庭的首場聯邦審判前,與(yu) 原告俄亥俄州的薩米特縣和凱霍加縣於(yu) 當日淩晨1時許達成和解協議。其中,美國藥品分銷商美源伯根公司、卡地納健康集團和麥克森公司計劃支付共計2.15億(yi) 美元的和解金。而跨國製藥商以色列梯瓦製藥計劃支付2000萬(wan) 美元的和解金,並捐贈價(jia) 值2500萬(wan) 美元的阿片類藥物“舒倍生”。
和解並不意味著認錯,這是藥企們(men) 的態度。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報道稱,當天,上述三家藥品分銷商就在一份聯合聲明中表示,和解並不意味著他們(men) 有過錯。按照他們(men) 的說法,他們(men) 的產(chan) 品上有美國聯邦食品及藥物管理局(FDA)的標簽,同時也注明了阿片類藥物具有致癮性這一問題。
在當地政府眼裏,這樣的結果多多少少顯得有些無力。對於(yu) 和解協議,薩米特縣行政長官伊琳娜·夏皮羅說,和解隻是漫漫長路的一步。凱霍加縣檢察官邁克爾·奧馬利則表示,麵對阿片類藥物危機,政府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政府正在考慮將這筆和解金用於(yu) 增加住院治療床位、提高緊急護理能力等。而負責案件的法官丹·波斯特則明確表示,不鼓勵僅(jin) 用和解來解決(jue) 此案。
據了解,阿片類藥物是止痛效果最好的一類藥物,包括可卡因、美沙酮、嗎啡等,主要用於(yu) 鎮痛,但長期使用會(hui) 帶來藥物依賴、服用過量和死亡的風險。美國政府數據顯示,在1997年至2017年之間,約40萬(wan) 人因服用阿片類藥物而死亡。一個(ge) 更加直觀的數字是,占世界人口總數5%的美國人卻消費了全球80%的阿片類藥物。
“魔鬼”藥企
五年前,年輕的馬修在與(yu) 藥物成癮進行了長時間的搏鬥之後,最終不幸去世。誰又能想到,馬修對藥物成癮的起因僅(jin) 僅(jin) 是醫生給他開的一瓶普渡製藥公司生產(chan) 的奧施康定,用於(yu) 給他打橄欖球造成的傷(shang) 進行鎮痛。五年過去了,馬修終於(yu) 等來了一個(ge) “答複”。
上個(ge) 月中旬,普渡製藥因為(wei) 被控加劇美國阿片類藥物的濫用,在2600多起訴訟纏身的情況下,該公司申請破產(chan) 保護。路透社的報道稱,普渡製藥表示,已經與(yu) 24個(ge) 州、5個(ge) 美屬地區及2000多個(ge) 市、縣和其他原告首席律師達成初步和解協議,但仍有24個(ge) 州反對或不支持擬議中的解決(jue) 方案。而在這之前,普渡製藥公司和美國一些州的檢察長已經就阿片類藥物危機的訴訟進行了數月的談判,以避免進入庭審。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美國研究所副研究員魏南枝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在法律規則並不完善的背景之下,阿片類藥物的泛濫在於(yu) 其背後的藥企不斷對政府進行遊說,導致醫生濫開和患者的濫服得不到及時有效的控製。現在藥企花大力氣與(yu) 政府達成和解,其目的就在於(yu) 避免進入庭審,鑒於(yu) 美國是一個(ge) 判例法國家,一旦成為(wei) 判例,藥物監管將會(hui) 趨嚴(yan) ,對藥企來說是很麻煩的事情。
普渡製藥幾乎可以稱得上是美國阿片類藥物生產(chan) 商的代表。據了解,在過去的20年,其旗下的鎮痛藥產(chan) 品奧施康定為(wei) 該公司帶來了數十億(yi) 美元的利潤,奧施康定也因此成了普渡製藥最大的商業(ye) 成功,但另一麵,奧施康定也成了美國阿片類藥物成癮和泛濫危機中不可替代的一員。
事實上,普渡製藥並不是唯一一個(ge) 被盯上的企業(ye) 。今年8月,美國俄克拉荷馬州法官宣布,判決(jue) 美國強生公司為(wei) 近幾年該州阿片類藥物濫用情況負責,並判其支付賠償(chang) 金5.72億(yi) 美元。不久前還有媒體(ti) 報道稱,強生已提出支付40億(yi) 美元,以了結指控該公司助長美國阿片類藥物危機的所有索賠。
資本遊說
生產(chan) 阿片類藥物無可厚非,但問題在於(yu) ,藥企們(men) 不僅(jin) 把力氣花在生產(chan) 上麵。以強生為(wei) 例,在7周的審訊過後,俄克拉荷馬州法官鮑克曼在裁決(jue) 中表示,強生公司“誤導性營銷和推廣阿片類藥物”推動了阿片類藥物的流行和濫用。俄克拉荷馬州檢察長邁克·亨特也表示,強生公司及其製藥子公司Janssen從(cong) 上世紀90年代起就積極營銷,低估並淡化阿片類藥物的成癮風險,使得阿片類藥物濫用成為(wei) “美國史上人為(wei) 造成的最大公共健康危機”。
亨特的說法一針見血——強生公司受利益驅動,成為(wei) 阿片類藥物濫用的“主謀”。事實上,無論是普渡製藥還是強生,抑或是如今達成和解的四家大型製藥公司,他們(men) 共同被指責的一點就在於(yu) 從(cong) 事欺騙性的營銷活動,從(cong) 而在阿片類藥物成癮危機中推波助瀾。
欺騙性的營銷背後,資本的作用不可小覷。以普渡製藥為(wei) 例,此前就有報道稱,為(wei) 取得奧施康定的批準文號,該公司對FDA展開強大公關(guan) 攻勢,即便相關(guan) 內(nei) 幕仍舊不得而知,但FDA在奧施康定的批準上一路亮綠燈卻是事實。根據媒體(ti) 的披露,FDA內(nei) 部力挺奧施康定的職員科斯蒂·萊特在奧施康定批準的三年後便離開FDA,加盟奧施康定的生產(chan) 商,第一年年薪就高達37.9萬(wan) 美元。
上到FDA,下到醫生群體(ti) ,全部都是藥企們(men) “公關(guan) ”的對象。美國政府也曾提出應對阿片類藥物成癮危機的相關(guan) 計劃,但在巨大的商業(ye) 利益網麵前,這些計劃往往變得不堪一擊,藥企的抵製和質疑來得異常凶猛。
可以簡單地說,製藥公司不斷向醫生推銷阿片類止痛藥,而醫生受到利益驅動濫開處方,導致本來用於(yu) 癌症病人的阿片類止痛藥被廣泛地用於(yu) 各類疼痛病症。如果用一句話概括,大抵便是“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當阿片類藥物泛濫時,阿片類製藥行業(ye) 供應鏈上下遊的參與(yu) 者,沒有一個(ge) 是無辜的。
魏南枝稱,無論是阿片類藥物的濫用還是大麻的泛濫,其實都指向了一個(ge) 問題——資本話語權大於(yu) 社會(hui) 話語權,資本有能力影響政府的議程設置和法律規範的走向,甚至可以塑造社會(hui) 輿論,讓人們(men) 覺得藥物成癮並不是個(ge) 問題。這種資本對政治和社會(hui) 過大的控製力,才是問題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