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簽署行政令,隨後美國商務部也將華為(wei) 納入“實體(ti) 名單”,上述做法意味著華為(wei) 不能向美國出售信息與(yu) 通訊技術和服務,購買(mai) 美國的產(chan) 品和服務也會(hui) 受到限製。
不過,美國向華為(wei) 打響的“禁令”槍,首先“中槍”倒下的是美國企業(ye) 。
“禁令”宣布後,華為(wei) 的上遊供應商股價(jia) 悉數下跌。高通、博通連續兩(liang) 個(ge) 交易日下跌,跌幅達5%,對於(yu) 千億(yi) 美元市值的兩(liang) 家芯片巨頭來說,這意味著50億(yi) 美元的市值蒸發。
受傷(shang) 的不僅(jin) 是兩(liang) 家芯片巨頭,華為(wei) 在美供應鏈體(ti) 係上至英特爾、甲骨文,下至美國各地的小型技術公司,它們(men) 都可能因一紙禁令而丟(diu) 失掉大洋彼岸的重要客戶。
事實上,隨著通信電子行業(ye) 的全球化專(zhuan) 業(ye) 分工,大型科技公司已經成為(wei) “命運共同體(ti) ”。產(chan) 業(ye) 內(nei) 分工越來越細,技術配套越來越複雜,這構成了經濟全球化的效率基礎及利益所在,也是通信技術日新月異發展的動力源泉。
產(chan) 業(ye) 鏈全球化,價(jia) 值鏈同樣全球化。從(cong) 2018年的年報來看,高通67%的收入,英特爾26%的收入,英偉(wei) 達24%的收入,蘋果20%的收入也都來自中國。
然而,美國用政治手段強行幹預商業(ye) 的做法,讓全球專(zhuan) 業(ye) 化分工頭頂上高懸達摩克利斯之劍。中美貿易戰之後的美日、美歐貿易爭(zheng) 端,特朗普是否會(hui) 故技重施再打“實體(ti) 名單”牌,都讓全球企業(ye) 不得不重新審視供應鏈的風險與(yu) 安全。美日汽車產(chan) 業(ye) 的競爭(zheng) ,波音與(yu) 空客的大戰……任何威脅到美國產(chan) 業(ye) 地位的商業(ye) 競爭(zheng) ,都將麵臨(lin) 政治幹預的陰影。麵對這隻“有形之手”,跨國企業(ye) 或未雨綢繆儲(chu) 備技術,或防範未然轉移市場,本質都是被迫進行逆全球化,背後是研發資源的重複投入和消費者負擔的增加,更是對全球經濟增長的拖累。
世界貿易組織發布的《2018年世界貿易報告》顯示,信息技術產(chan) 品貿易在過去20年裏增長兩(liang) 倍,2016年達到1.6萬(wan) 億(yi) 美元,預計全球服務貿易占比將由目前的21%增至2030年25%。麵對逆全球化的勢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已經調降了多國經濟增長前景,在去年底的報告中,IMF還下調了對全球貿易量增速的預期,預計今明兩(liang) 年商品和服務總貿易量增速分別為(wei) 4.2%、4%,較此前分別下調0.6及0.5個(ge) 百分點。美聯儲(chu) 主席鮑威爾也擔心貿易摩擦將對商業(ye) 信心造成傷(shang) 害,進而對企業(ye) 投資和金融市場產(chan) 生不利影響。
作為(wei) 當今第一大經濟體(ti) ,全球經濟增速放緩,美國難以獨善其身。無論短期內(nei) 對美國產(chan) 業(ye) 的打擊,還是長期來看對經濟增長的影響,美國將華為(wei) 列入“實體(ti) 名單”,傷(shang) 的是全球化的產(chan) 業(ye) 鏈價(jia) 值鏈,並非僅(jin) 僅(jin) 是一家中國企業(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