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互聯網和信息技術成為(wei) 產(chan) 業(ye) 升級的重要推動力,以網貸、第三方支付、股權眾(zhong) 籌等為(wei) 代表的互聯網金融正在改變金融業(ye) 的發展格局,成為(wei) 推動金融業(ye) 變革的重要力量。
7月28日,央行等十部委聯合發布《關(guan) 於(yu) 促進互聯網金融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提出了一係列鼓勵創新、防範風險、分類監管、支持互聯網金融穩步發展的政策措施,成為(wei) 互聯網金融的“基本法”。隨之而來的是,央行關(guan) 於(yu) 第三方支付監管征求意見稿和高院對於(yu) P2P的審判指導意見等配套文件陸續出台。互聯網金融迎來發展新機遇,而監管部門在鼓勵互聯網發展同時,也強調安全、風控、投資者保護等。在新的政策背景下,互聯網金融行業(ye) 將如何求變和發展,如何在防風險同時為(wei) 企業(ye) 和百姓創造更好的金融服務?本版特開設“聚焦互聯網金融新變局”欄目,持續關(guan) 注這一話題。第一篇是分析銀行業(ye) 如何發展互聯網金融,應對行業(ye) 的變化,尋求新發展空間。
挑戰1
高風險難破 銀行係“網貸”趨謹慎
一直以來,傳(chuan) 統金融機構因貸款門檻高、手續繁瑣、審核時間長,飽受客戶詬病,很多有融資需求的客戶被擋在了門外。而在服務時間上,由於(yu) 人工成本和場地等因素,傳(chuan) 統金融機構要做到全時段服務也有先天的難題。為(wei) 打破時空限製,彌補傳(chuan) 統融資服務的不足,不少銀行開始研究P2P網貸模式,以銀行承兌(dui) 匯票等方式做背書(shu) ,嚐試發展類似P2P的網貸、理財業(ye) 務。
然而最近,銀行係P2P站在了風口浪尖上。最早嚐試P2P的兩(liang) 個(ge) 銀行平台包商銀行小馬bank和招商銀行小企業(ye) e家都已久未更新,業(ye) 務處於(yu) 停滯狀態。其中,包商銀行直銷銀行平台小馬bank近日被投資人曝出平台項目逾期尚未兌(dui) 付,平台暫停充值,連續多月未有新項目上線。
根據公開信息,小馬bank的原有團隊早在今年初已解散出走,如今尚在整理調整方向。據了解,2015年3月,小馬Bank團隊負責人張誠率領管理團隊離開包商銀行。隨後包商銀行進行了負責人調整並回應稱平台正常運營,正在籌備的新產(chan) 品將在適當的時候推出。
近日被投資者公開指出延期兌(dui) 付的項目為(wei) 小馬bank平台去年7月上線的“現代化豬舍生態畜牧發展借款”項目,總金額10萬(wan) 元,年化收益率7.5%,投資期限為(wei) 12個(ge) 月,今年7月4日已經到期。但有投資人透露,項目出現十餘(yu) 天逾期,小馬bank要先行進行全額代償(chang) 。
有分析人士稱,銀行係P2P與(yu) 目前業(ye) 內(nei) 不少大型P2P平台項目相比,7%左右的年化收益率並不高。根據網貸之家數據顯示,截至2015年6月,P2P網貸行業(ye) 總體(ti) 綜合收益率為(wei) 14.78%。對於(yu) 投資者而言,銀行係P2P最大的優(you) 勢在於(yu) 銀行的信用背書(shu) 。然而,也正是由於(yu) 信用背書(shu) ,背後隱藏剛性兌(dui) 付將給銀行帶來了更多的風險和不可控因素。
事實上,除了包商銀行小馬bank,招商銀行小企業(ye) e家前段時間也暫緩了新標發行工作。今年6月,該行發布公告表示,小企業(ye) e家近期將對e+穩盈融資項目進行優(you) 化,6月15日起e+穩盈融資係列項目將暫緩發布。
在2013年9月試運行後,招商銀行小企業(ye) e家曾經在2013年11月突然停止投融資項目運行,銀行稱要將業(ye) 務進行調整。在2014年初,小企業(ye) e家恢複了交易,更多的新項目上線,投資預期年化收益率約為(wei) 5%-6.4%。雖然收益率比不少P2P要低,但由於(yu) 有銀行信用背書(shu) ,貸款項目一上線基本就被投資人搶光。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招商銀行小企業(ye) e家的銷售渠道已經從(cong) 過往的銀行直銷,變成了由第三方“錢端”負責運營。投資人點擊投資後頁麵會(hui) 引導跳轉錢端平台。包商銀行近期也回應,小馬bank計劃轉型為(wei) 全國首家數字銀行業(ye) 務平台。曾被認為(wei) 是傳(chuan) 統銀行互聯網金融創新的“殺招”P2P業(ye) 務,似乎都在調整。
有分析人士認為(wei) ,今年,P2P爆發出的種種問題和風險頻發,加上高成本融資項目對應的風險也較高,與(yu) 銀行原有客群定位並不相符,與(yu) 銀行原有的風控內(nei) 部係統、流程難以匹配,這些或是銀行對P2P業(ye) 務裹足不前的根本原因。
此外,今年在寬鬆貨幣政策下,銀行體(ti) 係流動性越發充裕,早已不需要借助委托貸款模式騰挪資產(chan) ,P2P平台對於(yu) 銀行而言吸引力已大大減弱,式微似乎難以避免。
挑戰2
監管不鬆 刷臉開戶技術仍在完善
在試水互聯網金融的探索上,除了網貸,各家銀行都推出了直銷銀行業(ye) 務。然而由於(yu) 監管並未對遠程開戶和簽約放行,目前銀行大部分理財業(ye) 務都隻能先在銀行簽約,再進行遠程投資購買(mai) 。很多直銷銀行平台隻有存款類、貨幣基金類產(chan) 品上線,各家銀行的產(chan) 品同質化較為(wei) 明顯,產(chan) 品略顯單一,離真正意義(yi) 的直銷銀行尚有距離。
直銷銀行最大的誘惑就在於(yu) 突破傳(chuan) 統商業(ye) 銀行麵臨(lin) 的地域管製,真正實現了麵對全網用戶,特別是中小股份製和城商行,傳(chuan) 統線下網點的先天不足更使得這成為(wei) 大家天賜的彎道超車的機會(hui) 。2013年以來的互聯網金融大潮使得大量互聯網公司,搶奪了商業(ye) 銀行的部分市場和大量眼球,促使商業(ye) 銀行進行調整,從(cong) 傳(chuan) 統的線下拓展客戶的模式轉向將更多資源投入拓展線上客戶。
小馬bank前總經理張誠曾分析認為(wei) ,直銷銀行的未來恐怕沒有大家想象中的那麽(me) 美好,在不遠的未來諸多問題就將在暴露在眾(zhong) 多趕潮者眼前,而從(cong) 更長遠的視野裏看,直銷銀行更可能是互聯網金融潮流中商業(ye) 銀行和大潮短暫擁抱的過渡品,最終的新金融業(ye) 態將取代傳(chuan) 統金融業(ye) 態,成為(wei) 下一代金融客戶服務的主流方式。
其表示,在國內(nei) 的市場環境中,考慮到監管因素,直銷銀行目前在售的產(chan) 品十分有限,麵臨(lin) 著普遍的匱乏,直銷銀行在金融產(chan) 品端沒有變化,僅(jin) 僅(jin) 是銷售渠道從(cong) 線下轉到線上,一般的配置就是普通的寶寶類產(chan) 品,支付和匯兌(dui) 產(chan) 品被封死,理財產(chan) 品也多有不足。
“直銷”核心就是直接麵對客戶。中國平安旗下“普惠金融”業(ye) 務集群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諸如人臉識別等新興(xing) 科技手段在金融行業(ye) 的運用,或將改變人們(men) 長久以來的使用體(ti) 驗和消費模式,給銀行帶來全新的業(ye) 務發展機遇。然而,目前的監管並不允許不經過線下就開戶和投資的方式。盡管不少銀行推出各種“刷臉”服務,但大部分仍隻是技術完善應用類的嚐試,並未真正實現遠程刷臉辦理業(ye) 務。
不過,無論是傳(chuan) 統銀行還是大型互聯網金融機構,都在積極準備遠程識別技術。不少銀行和機構都表示,“刷臉”遠程人臉識別技術已經成熟,隻等監管一聲令下。如平安集團近期宣布將開發的人臉識別技術逐步應用於(yu) 平安普惠的融資場景中。用戶通過平安易貸申請貸款,打開手機攝像頭,由係統拍攝並抓取用戶若幹麵部影像,再進行檢測,就可以完成身份核實。幾乎是同時,廣發銀行業(ye) 上線推出了“e秒貸”,貸款人在網上可以立刻獲取銀行審批的授信額度結果。
然而,在刷臉技術上,銀行最大的競爭(zheng) 對手騰訊和阿裏螞蟻金融的探索絲(si) 毫不落後。馬雲(yun) 多次在公開場合演示刷臉支付技術。理財通平台負責人閆敏近日對媒體(ti) 宣布,騰訊首款互聯網證券平台將於(yu) 近期上線。全新亮相的證券平台將會(hui) 在微信錢包上首發,用戶通過證券平台友善易用的操作界麵,通過手機進行人臉識別判定真實身份後,即可開通證券賬戶。
據了解,騰訊目前已經與(yu) 招商證券等多家知名券商達成合作,通過與(yu) 獲準作為(wei) 首批試點人臉識別開戶的券商合作,用戶將來通過“刷臉”即可實現身份比對開通證券賬戶,免去現場開戶或雙向視頻見證等傳(chuan) 統開戶模式的困擾。
除了來自傳(chuan) 統線上霸主BAT的競爭(zheng) 外,傳(chuan) 統金融機構的自身管理模式也麵臨(lin) 著與(yu) 互聯網金融發展的不相融。張誠分析指出,整個(ge) 傳(chuan) 統金融機構的管理是金字塔形的,是職能型、垂直型的,目前各家銀行直銷銀行也按照這一管理組織架構搭建。但在互聯網時代裏,客戶需求碎片化、長尾化、個(ge) 性化,傳(chuan) 統的組織模式已經不能適應互聯網企業(ye) 快速發展的要求,各家銀行的觸網探索,還有更多的路要走。
破題1
征信服務為(wei) 銀行互聯網金融掃除障礙
從(cong) 近期出台的互聯網監管指導意見和央行的第三方支付管理征求意見稿可以看出,監管的風向直指風控安全。而解決(jue) 風險最核心關(guan) 鍵的一環在於(yu) 征信體(ti) 係建設。隨著第三方征信試行,社會(hui) 上各方征信信息補充加入將使得“人像”描繪更具象、風險控製和遠程身份核對更便捷有有效。
近期,騰訊征信與(yu) 廣發銀行信用卡宣布,廣發信用卡將騰訊征信合作,希望借助征信在產(chan) 品和大數據上的優(you) 勢,為(wei) 銀行的信用評估、反欺詐等業(ye) 務提供更有利的協助和保障。
騰訊財付通副總經理林文欽表示,財付通在大數據和風控技術上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基於(yu) 騰訊社交大數據優(you) 勢,覆蓋騰訊生態圈8億(yi) 活躍用戶,通過大數據分析技術,量化信用風險,提供預測準確、性能穩定的信用評分體(ti) 係及評估報告。對於(yu) 銀行等商業(ye) 機構,該信用評分體(ti) 係可以與(yu) 自有體(ti) 係形成交叉比對,幫助機構更準確的對用戶個(ge) 人信用作出判別,挖掘更多價(jia) 值用戶。
廣發銀行信用卡中心風控助理總監龍雨表示,互聯網金融的本質是金融服務,離不開金融產(chan) 品和風險控製。在風控管理上,現在多家銀行都在探索如何利用互聯網的技術優(you) 勢提高業(ye) 務能力。借助外部力量更好地幫助銀行改進業(ye) 務流程優(you) 化服務體(ti) 驗,如借助第三方征信在產(chan) 品和大數據上的優(you) 勢,為(wei) 銀行的信用評估、反欺詐等業(ye) 務提供更有利的協助和保障,可以為(wei) 客戶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務。顯然,征信的逐步完善,將為(wei) 銀行未來探索互聯網金融掃除很多障礙。
破題2
P2P存管業(ye) 務帶來新機遇
近日十部委聯合出台的《互聯網金融指導意見》中明確要求P2P平台必須要將資金進行銀行存管,給銀行的P2P業(ye) 務之路打開了全新的空間。事實上,在意見稿出台之前,銀行已經開始布局,早已有民生銀行、平安銀行等多家銀行早早與(yu) P2P機構進行洽談,然而由於(yu) P2P風險較高,項目難以辨別真偽(wei) ,幾乎未有正式落地的項目。
有P2P平台負責人表示,意見出台將加速互聯網金融平台銀行托管的落實推進,對於(yu) 大部分規範運營的P2P平台,這是期待已久的時期。不過預計短期內(nei) ,互聯網金融平台能否徹底實現銀行托管還要看平台與(yu) 銀行之間的商議進程。
但不少P2P平台也訴苦稱,要接入銀行的資金存管賬戶,門檻有點高。據廣東(dong) 互聯網協會(hui) 透露,目前大部分資金存管業(ye) 務銀行的收費標準是按成交規模收取交易費,交易費用為(wei) 資金進出分別收取0.2%,加上原有的第三方支付通達費用、一次性支付的托管費用,總體(ti) 成本將提到1%左右。除了手續費,銀行還要求平台有3000萬(wan) 的實繳注冊(ce) 資金存放在銀行不得動用,也在很大程度上加大平台的資金壓力。
“這樣收費水平對很多小平台來講是很難承受得住的,最終成本直接導致了收益率的下降,P2P行業(ye) 的優(you) 勝劣汰進程很可能加快。”有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指出。
央行新規有利於支付機構監控P2P資金不隨意被挪用。隨著不斷有銀行加入與互聯網金融平台合作的大軍,P2P資金托管市場也將呈現差異化競爭的格局,銀行的互聯網金融探索也將呈現嶄新機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