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政府網消息,國務院總理李克強11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針對緩解企業(ye) 融資高成本問題,會(hui) 議具體(ti) 提出了十大措施。
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多位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香港公司注冊(ce) ]這十項措施非常具體(ti) ,從(cong) 監管調整,到拓寬融資渠道、盤活資金存量、豐(feng) 富增信手段,以及對金融機構自身管理提出要求,形成了降低融資成本的政策體(ti) 係,將貫穿於(yu) “新常態”下經濟結構優(you) 化和金融改革之中。
會(hui) 議指出,今年7月國務院推出一係列措施以來,有關(guan) 方麵做了大量工作,“融資難、融資貴”在一些地區和領域呈現緩解趨勢,但仍然是突出問題。必須堅持改革創新,完善差異化信貸政策,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體(ti) 係,進一步有針對性地緩解融資成本高問題,以促進創新創業(ye) 、帶動群眾(zhong) 收入提高。
此次,在監管層麵上,針對央行的合意貸款管理和銀監會(hui) 的存貸比指標,會(hui) 議首次提出了調整的方向。會(hui) 議指出,增加存貸比指標彈性,改進合意貸款管理。《經濟參考報》記者從(cong) 多地調研了解到,近年來,央行通過合意貸款調控的法人銀行機構均感受到了來自貸款規模管控的約束,今年尤其明顯,集中的問題在於(yu) 貸款規模不夠,月度之間節奏太平均,與(yu) 市場資金需求難以完全匹配。
在江浙地區、河南、四川等中部地區,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的銀行業(ye) 人士表示,“即便是定向降準,流動性寬鬆了,但是額度受限,銀行依然難以投放貸款。”也有人認為(wei) ,“額度很高,但受存貸比約束,在存款脫媒壓力巨大的情況下,銀行難以拿出更多的資金放貸。”
我國實體(ti) 企業(ye) 以間接融資為(wei) 主,主要依靠銀行貸款,然而,銀行信貸投放受到合意貸款規模管理、存貸比考核、自身資本金約束以及所有者權益等四大因素的限製。“國內(nei) 並不缺銀行,但一些地方上的城商行、農(nong) 商行乃至村鎮銀行存貸比很低,但受限於(yu) 貸款規模管控,難以放貸。”四川地區某城商行高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
針對存貸比考核,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指出,“從(cong) 經濟發展角度說,目前的貸款規模是需要的;從(cong) 商業(ye) 銀行自身看,也不願意降低貸款的投放量。但是存款增速卻明顯放慢,商業(ye) 銀行對此采取各種手段,比如理財產(chan) 品,在月末、季末、年末最終把資金拉回到所謂的符合存貸比要求的存款形態中,勢必造成市場利率水平的上升。因此,調整存貸比監管也勢在必行。”
實際上,今年以來,信貸投放波動跡象明顯,10月份新增人民幣信貸投放量為(wei) 5483億(yi) 元,其中,雖然企業(ye) 中長期貸款量為(wei) 2232億(yi) 元,較去年同期增加不少,但業(ye) 內(nei) 分析人士認為(wei) ,今年10月份信貸額度相對較鬆,企業(ye) 中長期貸款的增長並不算理想,環比放緩明顯,信貸擴張不濟。
貸款投放量疲弱和波動的背後是企業(ye) 債(zhai) 務風險集聚,銀行惜貸與(yu) 企業(ye) 負債(zhai) 率高企並行。“我國政府負債(zhai) 率並不算高,居民負債(zhai) 率更是很低,但企業(ye) 負債(zhai) 率則非常高。我國企業(ye) 債(zhai) 務占GDP的比重超過了120%,而美國約為(wei) 72%,日本約為(wei) 99%,意大利約為(wei) 82%,澳大利亞(ya) 約為(wei) 59%,加拿大約為(wei) 53%,德國僅(jin) 為(wei) 49%左右。不能不承認我國企業(ye) 的生產(chan) 經營,乃至GDP增長過度依賴銀行信貸是一個(ge) 很大的問題。”中國工商銀行前行長、中國銀監會(hui) 特邀顧問楊凱生指出。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工業(ye) 經濟所研究員羅仲偉(wei) 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當前中小企業(ye) 麵臨(lin) 的最大問題不是市場需求不足,而是資金鏈瀕於(yu) 斷裂。現在市場形勢不好,企業(ye) 庫存上升,急需融資,但金融機構放款反而更加謹慎。如今提倡企業(ye) 要轉型升級,核心就是要有資本投入,要有比正常經營情況下更多的資金來支持企業(ye) 研發和固定資產(chan) 升級,但是在目前形勢下,困難非常大。”
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認為(wei) ,單純依靠銀行放貸的融資模式已經不可持續,一方麵應支持民營金融機構的發展,撬開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機會(hui) ,另一方麵也需要豐(feng) 富增信手段。對此,會(hui) 議除了再次強調“加快發展民營銀行等中小金融機構,支持銀行通過社區、小微支行和手機銀行等提供多層次金融服務,鼓勵互聯網金融等更好向小微、‘三農(nong) ’提供規範服務”外,還提出“支持擔保和再擔保機構發展,推廣小額貸款保證保險試點,發揮保單對貸款的增信作用。”
東(dong) 部地區某城商行高管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說,“對於(yu) 一些科技型小企業(ye) ,以及一些缺少抵押物的輕資產(chan) 企業(ye) 、農(nong) 業(ye) 企業(ye) 等,貸款額度小而分散,如果銀行給予低利率貸款,那麽(me) 很難覆蓋風險,因此,引入保證保險在一定程度上能給風險設一道防線,這非常有必要,有地方已經在研究農(nong) 業(ye) 商業(ye) 保險試點了。”
在借道資本市場方麵,會(hui) 議要求“抓緊出台股票發行注冊(ce) 製改革方案,取消股票發行的持續盈利條件,降低小微和創新型企業(ye) 上市門檻。建立資本市場小額再融資快速機製,開展股權眾(zhong) 籌融資試點。”業(ye) 內(nei) 分析人士認為(wei) ,在小企業(ye) 沒有上市的情況下,引入私募、基金等參與(yu) 股權融資也是可以嚐試的。
同時,會(hui) 議還明確,支持跨境融資,讓更多企業(ye) 與(yu) 全球低成本資金“牽手”,創新外匯儲(chu) 備運用,支持實體(ti) 經濟發展和中國裝備“走出去”。
除了拓展融資渠道化風險外,金融機構存量資金盤活也是目前“新常態”下推動金改的重頭戲,中國社科院教授、廣發證券首席經濟學家劉煜輝(財苑)判斷,明年監管層對金融係統內(nei) 的存量資金調控會(hui) 貫穿全年。
針對盤活存量資金,會(hui) 議提出,“完善小微企業(ye) 不良貸款核銷稅前列支等政策,增強金融機構擴大小微、‘三農(nong) ’等貸款的能力;運用信貸資產(chan) 證券化等方式盤活資金存量,簡化小微、‘三農(nong) ’金融債(zhai) 等發行程序。”
工行江蘇省分行高級專(zhuan) 家劉任捷分析指出,“實際上,近幾年銀行業(ye) 麵對高負債(zhai) 高杠杆的企業(ye) ,許多銀行的貸款被用於(yu) 企業(ye) 的鋪底資金,項目貸款實貸實付的要求喪(sang) 失基礎;貿易融資等產(chan) 品的實際運作往往名不副實;甚至出現為(wei) 完成經營任務,放任企業(ye) 資料、報表審計弄虛作假,過高評估抵押物價(jia) 值等情況,銀行環節的失控加劇了融資風險,推動了借貸成本和社會(hui) 交易成本的進一步上升。”
因此,[香港注冊(ce) 公司]會(hui) 議圍繞降低融資成本對金融機構的自身管理也提出了具體(ti) 要求,包括“改進商業(ye) 銀行績效考核機製,防止信貸投放‘喜大厭小’和不合理的高利率、高費用;加快利率市場化改革,建立市場利率定價(jia) 自律機製,引導金融機構合理調整‘虛高’的貸款利率。”
另外,會(hui) 議還提出,完善信用體(ti) 係,提高小微企業(ye) 信用透明度,使信用好、有前景的企業(ye) “錢途”廣闊;健全監督問責機製,遏製不規範收費、非法集資等推升融資成本。用良好的融資環境,增強企業(ye) 參與(yu) 市場競爭(zheng) 的底氣和能力。
“近幾年,諸多企業(ye) 資金鏈斷裂,整個(ge) 大環境不景氣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融資的信用環境十分脆弱,那麽(me) ,未來在完善征信方麵,監管層和金融機構應該共同推動。”江浙地區一位銀行業(ye) 內(nei) 人士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