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年初,《中國經濟周刊(微博)》旗下智囊機構中國經濟研究院通過統計全國31個(ge) 省份公布的2013年的最新經濟數據(截至2月23日),以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提供的“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計算公式(“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為(wei) 基礎,計算得出《2013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並采訪專(zhuan) 家學者對排名進行了深入分析研究。
結果顯示,2013年,[杭州代辦香港注冊(ce) 公司 服務]中國大陸31個(ge) 省份GDP含金量排名依次為(wei) :上海、北京、廣東(dong) 、浙江、雲(yun) 南、江西、安徽、海南、重慶、山西、福建、黑龍江、廣西、貴州、四川、湖南、湖北、江蘇、天津、遼寧、河南、甘肅、河北、寧夏、吉林、山東(dong) 、陝西、青海、新疆、內(nei) 蒙古、西藏。
滬京粵連續三年蟬聯前三
廣東(dong) :從(cong) 十名之外到穩居前三的秘密
自2011年以來,上海、北京、廣東(dong) 已經連續三年位居前三,且位次無變化。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yu) 資源研究所區域與(yu) 城市規劃研究中心主任方創琳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北京和上海的經濟結構中,服務業(ye) 的比重都超過了75%以上,且以高端服務業(ye) 為(wei) 主,如打造國際金融中心。通過產(chan) 業(ye) 結構升級轉型,居民收入相對更高,占人均GDP的比重也相對更大,GDP含金量的數值就會(hui) 大。
楊開忠在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一般而言,居民收入來源有工資性收入、財產(chan) 性收入、經營性收入和轉移性收入。北京、上海、廣東(dong) 是我國經濟社會(hui) 發展水平最高的省份,也意味著居民工資性收入、財產(chan) 性收入就多。同時,各種理財產(chan) 品也多,獲取收入的機會(hui) 就多了。隨著資本的增多,經營性收入也可能增加。另外,在轉移性收入方麵,經濟越發達,這個(ge) 地方在其他條件一定的情況下,福利就可能增多,社會(hui) 保障就越完善。所以在這些地區的國民收入結構裏,可支配收入在GDP的占比要高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近三年來位居前三的廣東(dong) 省,在2009年、2010年的GDP含金量排名中隻排在第9名和第11名,但卻在2011年躍至第3且一直保持至今。
方創琳解釋說,廣東(dong) 最早是靠低端製造業(ye) 來進行資本積累和GDP積累的。但在隨後的改革和經濟轉型過程中,廣東(dong) 把原來占第二產(chan) 業(ye) 主要比重的低端製造業(ye) 轉型為(wei) 高端製造業(ye) 。同時,廣東(dong) 的開放程度比較高,發展了大量的服務業(ye) ,第三產(chan) 業(ye) 的比重大大提升,服務貿易和國際貿易的比重以及物流業(ye) 得到發展和加強。這些都推動了廣東(dong)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所以GDP含金量就高了。
經濟大省山東(dong) 和江蘇的GDP含金量有點低
GDP和GDP含金量的排名不匹配,還看居民收入
分析《2013年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發現,有兩(liang) 個(ge) 現象較為(wei) 突出,一是不同區域之間的GDP含金量差異大;二是GDP總量大的,GDP含金量不一定高,有些省份GDP總量雖然小,但GDP含金量卻較高。
“GDP含金量的高低與(yu) 差異,在一定程度上體(ti) 現了各個(ge) 省份的經濟結構。”楊開忠指出。
根據排名,GDP含金量排名後5位的省份,[怎樣注冊(ce) 香港公司 瑞豐(feng) 德永服務]分別是陝西、青海、新疆、內(nei) 蒙古、西藏,這幾個(ge) 西部地區省份的排名也已經連續三年沒有動過了。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國土開發與(yu) 地區經濟研究所所長肖金成接受《中國經濟周刊》采訪時表示,西部地區有時候投資很大,上來一個(ge) 大項目,但不一定增加老百姓的收入,像某省份建一個(ge) 大水電站,拉動投資很大,但建設的工程隊不一定是當地的老百姓,可能是別的省份的工程隊,設備也有可能是別的地方外購的,這樣對當地的居民收入並沒有帶來太大的影響,但GDP卻增加了,意味著分母上的人均GDP增加了,分子上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卻未顯著增加,這樣GDP含金量就不高。
方創琳認為(wei) ,西部地區相比發達省份而言,產(chan) 業(ye) 支撐少,農(nong) 業(ye) 依舊占很大的比重,產(chan) 業(ye) 結構較低端,所以生產(chan) 的產(chan) 品是低附加值、勞動密集型,低技術含量的產(chan) 品,造成收入不高,人均可支配收入較低,同時在計算人均可支配收入時,西部地區的城鎮化占比也比較低,所以GDP含金量計算出來的結果是低的。
肖金成建議,西部地區在關(guan) 注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的同時,要更加重視民生和公共服務的投入。
除了區域之間的GDP含金量不平衡之外,GDP總量與(yu) GDP含金量之間的關(guan) 聯性在有些省份也顯得不平衡。
2013年,廣東(dong) 、江蘇、山東(dong) 、浙江4省的GDP位居全國前四位。但GDP含金量卻分別排在第3、18、26、4。江蘇、山東(dong) 兩(liang) 省GDP總量雖然靠前,但含金量的表現卻並不突出,甚至有些落後。
方創琳分析稱,江蘇有大石化、大鋼鐵,重型製造業(ye) 所占比重大,產(chan) 業(ye) 結構中第三產(chan) 業(ye) 的比重要相對弱一些,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要相對落後一些。蘇南雖然很發達,但蘇北很落後,平均下來,人均可支配收入就低下來了。
楊開忠認為(wei) ,山東(dong) 省的國企比較多,導致整個(ge) 居民的經營性收入、理財收入增長會(hui) 比較慢一些。另一方麵,相比較北京、上海,山東(dong) 和江蘇這兩(liang) 個(ge) 省,都非常重視實業(ye) ,反而對理財方麵的重視不夠。隨著對這方麵的重視,江蘇和山東(dong)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快速增長是有潛力的。
值得關(guan) 注的是,海南省雖然2013年GDP隻有3146.46億(yi) 元,排名全國第28,但其GDP含金量卻以0.45466排名全國第8。
方創琳分析稱,海南是國際旅遊島,服務業(ye) 占主導地位,這有助於(yu) 直接增加當地居民收入,所以人均可支配收入會(hui) 增加,GDP含金量也會(hui) 較高。
經濟發展方式越來越“親(qin) 民”
GDP增速新低,GDP含金量創新高
根據國家統計局1月20日公布的數據,2013年全國GDP為(wei) 56.8845萬(wan) 億(yi) 元,增速為(wei) 7.7%。這一增長速度與(yu) 2012年持平,卻是近5年來的新低。
然而,《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分析近5年GDP含金量數據發現,雖然2013年GDP增速為(wei) 新低,但2013年GDP含金量全國平均水平為(wei) 近5年新高,而細化到每個(ge) 省份,GDP含金量也呈上升趨勢。以31省份的算術平均數計算,[香港德永美國注冊(ce) 公司、方便美國簽服務]近5年(2009年—2013年)全國GDP含金量平均值分別為(wei) 0.3856、0.3756、0.3763、0.395、0.409,呈現上升趨勢。
國家統計局局長馬建堂表示,2013年我國農(nong) 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實際增長9.3%,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7%,經過城鎮化率53.7%的權重計算後,我國居民收入的增長速度超過了GDP 7.7%的增長速度。
從(cong) GDP含金量的計算公式上看,GDP含金量會(hui) 得到提升,是因為(wei) 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長速度高於(yu) 人均GDP的增長速度。
楊開忠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自“十二五”開局(2011年)以來,GDP含金量整體(ti) 上升,說明我國經濟發展方式以及惠民的政策(不與(yu) 民爭(zheng) 利的政策)落實得更加到位,民生政策和經濟發展方式的效果更加明顯、充分。全國各地的含金量增長普遍加快,隻不過有的來得晚一點,有的來得早一點。有的省份財力強的,產(chan) 業(ye) 結構比較高端一點的,發展方式轉變得就快,表現到GDP含金量上增長就快。
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通過的決(jue) 定明確指出,完善發展成果考核評價(jia) 體(ti) 係,糾正單純以經濟增長速度評定政績的偏向,加大資源消耗、環境損害、生態效益、產(chan) 能過剩、科技創新、安全生產(chan) 、新增債(zhai) 務等指標的權重,更加重視勞動就業(ye) 、居民收入、社會(hui) 保障、人民健康狀況。
“唯GDP政績觀”的改變,將使得我國宏觀調控體(ti) 係更加健全,為(wei) 市場和社會(hui) 的穩態發展創造條件,使得居民收入增長更快,GDP含金量也會(hui) 再創新高。
GDP含金量是什麽(me) ?怎麽(me) 計算?
人性化的GDP 幸福指數 幸福感 提高居民收入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學部委員、馬克思主義(yi) 研究學部主任程恩富認為(wei) ,改善民生問題是經濟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衡量經濟發展程度和經濟實力,不隻是看GDP指標,首先應看民眾(zhong) 收入的多少,生活水平、生活質量的高低,以及“幸福感”的高低。程恩富認為(wei) ,《中國經濟周刊》選用的“GDP含金量”與(yu) “人性化的GDP”、“幸福指數”、“幸福感”基本上是一致的,其核心是“提高居民收入”。
發展因子 P2=I/MGDP
2005年,曾任山東(dong) 電力集團公司高級工程師的崔健偉(wei) 在《山東(dong) 大學學報》上發表論文,正式推出P2=I/MGDP的公式,其中P2代表發展因子,I表示一個(ge) 國家或地區居民的可支配收入,M表示當地居民人口,GDP表示當地的人均GDP。崔健偉(wei) 提出的發展因子成為(wei) GDP質量的直觀表征,揭示了GDP的“民生含量”,且與(yu) 後來本刊選用的“GDP含金量”測算公式基本一致。
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等於(yu) 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
2010年,《中國經濟周刊》在全國範圍內(nei) 尋找以人為(wei) 本的新的經濟發展衡量指標時,北京大學中國區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楊開忠提供了“單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計算公式:“人均可支配收入”除以“人均GDP”,得出的數值相當於(yu) 當地的GDP含金量,即居民的幸福指數。此後5年的“31省份GDP含金量排名”均得到社會(hui) 各界的普遍關(guan) 注和高度評價(jia) ,該指標也因此沿用至今。
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城鎮人口占比
需要指出的是,人均GDP由當地GDP總數除以當地常住人口得出。而各地統計機構未公布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數據,所以根據專(zhuan) 家建議,人均可支配收入采用近似算法,即由“(城鎮人均可支配收入+農(nong) 民人均純收入)×城鎮人口占比”計算得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