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證券報記者20日獲悉,《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已修改完畢並上報,預計將很快發布。規劃明確了新型城鎮化建設目標、戰略重點和配套製度安排。
2013年12月召開的中央城鎮化工作會(hui) 議討論了《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有關(guan) 部門根據會(hui) 議討論情況作出修改。
權威人士表示,新型城鎮化建設將堅持以人口城鎮化為(wei) 核心,以城市群為(wei) 主體(ti) 形態,以綜合承載能力為(wei) 支撐,全麵提升城鎮化質量和水平。在農(nong) 民工市民化方麵,將著力推進解決(jue) 已轉移到城鎮就業(ye) 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和有能力在城鎮就業(ye) 、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問題。
有序推進農(nong) 民工市民化
數據顯示,2013年末,[如何注冊(ce) 香港公司]中國城鎮化率升至53.73%。但據了解,按戶籍人口計算,城鎮非農(nong) 戶口占全部人口的比例僅(jin) 在35%左右。上述權威人士表示,到2020年,城鎮化率將達60%左右,城鎮常住人口將達8.5億(yi) 人,而戶籍人口城鎮化率要從(cong) 目前的35.7%提高到45%,兩(liang) 個(ge) 城鎮化率的差距縮小兩(liang) 、三個(ge) 百分點。
他還表示,農(nong) 民工市民化的主要任務是解決(jue) 已轉移到城鎮就業(ye) 的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落戶問題和有能力在城鎮就業(ye) 、居住的常住人口市民化問題。這包括了大量在城市之間轉移就業(ye) 的、有城市戶口的人。後者正是新型城鎮化規劃修改後新增的內(nei) 容之一,也是中央城鎮化工作會(hui) 議明確提出的任務。據估計這部分人口規模約為(wei) 7千萬(wan) ,而離鄉(xiang) 外出打工的農(nong) 民工大概有2.3億(yi) 。
目前,60%以上的農(nong) 民工被地級市、省會(hui) 城市和直轄市吸納,全麵放開建製鎮和小城市落戶限製並不能完全解決(jue) 農(nong) 民工落戶問題。上述人士表示,未來將根據城市規模和綜合承載能力,以就業(ye) 年限或居住年限、城鎮社會(hui) 保險參加年限為(wei) 基礎,各類城市因地製宜地製定公開公平的農(nong) 民工落戶標準。這有利於(yu) 農(nong) 民工根據實際條件選擇落戶地區。
專(zhuan) 家指出,戶口隻是形式,關(guan) 鍵是公共服務對落戶農(nong) 民工的覆蓋,這塊公共服務成本如何分擔是農(nong) 民工市民化麵臨(lin) 的一大難題。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未來將建立健全農(nong) 民工市民化推進機製,建立農(nong) 民工市民化的成本分擔機製,將采取中央、省、市、企業(ye) 和個(ge) 人分擔的方式。而國家發改委已明確表示,將圍繞建立農(nong) 業(ye) 轉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擔機製、多元化可持續的城鎮化投融資機製等在不同區域開展不同層級、不同類型的試點。
此外,在財稅支持方麵,財政轉移支付計算擬更多考慮常住人口因素和吸納農(nong) 民工落地因素,以減輕城市承擔農(nong) 民工落戶後公共服務支出成本。
發展城市群,優(you) 化城市布局
上述權威人士認為(wei) ,要引導2020年8.5億(yi) 左右城鎮人口的空間布局,城市群仍將為(wei) 主體(ti) 形態,新型城鎮化建設將著力優(you) 化城市化布局和形態。對此,將培育並引導城市群發展,完善大中小城市結構,強化綜合運輸交通網絡的支撐,[杭州注冊(ce) 香港公司,義(yi) 烏(wu) 香港商標注服務]優(you) 化城市群內(nei) 部的城市分工協作。
在未來的城市群發展中,我國將注重培育長江中遊城市群、中原城市群以及山東(dong) 半島、成渝城市群等地區的發展,並在東(dong) 北有條件的地區發展城市群。
專(zhuan) 家預計,一些跨區域的大型城市群建設正在醞釀,未來將出現更多的國家級城市群。而從(cong) 目前密集召開的地方兩(liang) 會(hui) 來看,加快推進城市群發展已成各地共識。
多項配套改革亟待啟動
經濟學家吳敬璉認為(wei) ,新型城鎮化要告別“攤大餅”和“偽(wei) 城市化”,需要與(yu) 《決(jue) 定》提出的全麵深化改革相聯係。要改變各級政府用行政命令推動城鎮化的方法,要通過市場運作和政府的土地利用規劃提高城鎮化效率;要建立跨城鄉(xiang) 的全國統一的勞動力、土地和資本市場,以便資源流向效率和回報最高的地方;要改革行政層級製度,重新界定市場的職責,重新組織城市財政。
國家發改委明確,今年將推動出台戶籍、土地、資金、住房、基本公共服務等方麵的配套政策。
上述權威人士表示,在未來城鎮化建設中,人口管理方麵擬實行全國統一的居住證製度,取消居住證領取門檻,以居住證為(wei) 載體(ti) ,統籌人口管理和公共服務提供。在土地管理方麵,將堅持管住總量、嚴(yan) 控增量、盤活存量的原則,完善城鎮建設用地標準,強化人均建設用地標準控製,深化征地製度改革,逐步縮小征地範圍,經營性用地將不再由政府直接征地,而由農(nong) 村集體(ti) 經濟組織與(yu) 開發商直接談判地價(jia) 。同時,嚴(yan) 格耕地總量保護。在行政區劃創新上,將改革設市模式,啟動設市工作,以建成區常住人口為(wei) 基準,完善設市標準,同時探索大市場、大社會(hui) 、小政府為(wei) 框架的行政管理體(ti) 製。在建立多元可持續融資體(ti) 係方麵,擬通過地方政府債(zhai) 券、市政債(zhai) 券、城投債(zhai) 、政策性貸款等,拓寬城市建設融資渠道,提高地方政府融資透明度,同時,鼓勵和推動民間資本參與(yu) 市政公用設施建設。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李偉(wei) 認為(wei) ,全麵深化改革是城鎮化轉型的根本保障。他強調,要著力推進價(jia) 格特別是資源性產(chan) 品價(jia) 格的改革,使資源性產(chan) 品的價(jia) 格真正能反映資源的稀缺性和供求關(guan) 係。這是城市經濟實現集約增長的基本影響因素。建設用地市場改革方麵,在符合規劃和用途管製的前提下,要使農(nong) 村集體(ti) 經營性建設土地與(yu) 國有土地同等入市、同權同價(jia) ,要縮小征地範圍,擴大國有土地有償(chang) 使用範圍。這是遏製城市空間無序蔓延的關(guan) 鍵舉(ju) 措。財稅製度和政績考核機製改革方麵,要在中央和地方政府之間建立事權和支出責任相適應的製度,完善地方稅體(ti) 係,形成“不以GDP論英雄”的政績評價(jia) 體(ti) 係。這是解決(jue) “形象工程”、“政績工程”以及不作為(wei) 、亂(luan) 作為(wei) 等問題的根本之策。此外,要推進戶籍製度改革和公共服務體(ti) 製改革,這是城市社會(hui) 發展方式轉變的主要影響因素。
此外,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新增了專(zhuan) 門強調建築質量問題的章節,強化政府監管部門對建築市場的監管職責,完善建築市場秩序和製度。目前,在橋梁等基礎設施建設、住房等房地產(chan) 建設領域出現的建築質量問題引起了社會(hui) 普遍擔憂,未來將強化對建築企業(ye) 的監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