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屆三中全會(hui) 剛剛落幕,香港金融發展局(下稱“金發局”)就第一時間連拋六份重量級報告,問策離岸人民幣中心下一步。
這背後,既有新加坡、中國台灣等“吵鬧的鄰居”[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的進取壓力,又有自身政策、市場格局的亟需突破之難。11月18日,金發局公布了創立以來首批六份研究報告,分別從(cong) 離岸人民幣業(ye) 務、內(nei) 地金融業(ye) 改革、發展房地產(chan) 投資信托基金、開放式投資公司、鞏固主要金融中心和私募基金稅務豁免等六大範疇,正式向特區政府及中國人民銀行等監管機構提交政策建議。
其中,21條針對香港加速建設離岸人民幣中心的建議(下稱“21條”)頗為(wei) 引人矚目:包括建議建立離岸人民幣回購市場、在前海試點QDII3、人民幣第三方融資,允許中投等機構直接投資離岸市場以及發展人民幣計價(jia) 的商品期貨清算中心等。
整體(ti) 而言,21條建議分為(wei) 三大部分,條分縷析,極具“路線圖”意義(yi) 。
巧合的是,21條政策建議與(yu) 剛剛公布的《中共中央關(guan) 於(yu) 全麵深化改革若幹重大問題的決(jue) 定》(下稱“《決(jue) 定》”)全文中,涉及資本賬目雙向開放和建立資本流動管理體(ti) 係的改革方向如出一轍。
當日的記者會(hui) 上,香港金發局主席史美倫(lun) 和前招商局董事長、現任金發局委員的博源基金會(hui) 理事長秦曉,為(wei) 香港描繪了未來10年的金融發展藍圖。
事實上,金發局的報告還對香港的金融業(ye) 的結構性問題,以及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模式及定位,進行了深入的探討。比如,金發局建議,香港應加大建設香港人民幣跨境貿易結算和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力度,包括人民幣的貿易結算、貿易融資、銀行存款、債(zhai) 券市場規模和相關(guan) 金融產(chan) 品,為(wei) 內(nei) 地和海外企業(ye) 提供便捷、高效的貿易融資和直接投資融資。
金發局還建議,[新西蘭(lan) 公司注冊(ce) ]香港應為(wei) 內(nei) 地高收入群體(ti) 提供理財服務,爭(zheng) 取獲得內(nei) 地外匯儲(chu) 備和主權基金運用的外包資格;積極參與(yu) 內(nei) 地資本市場開放和產(chan) 品創新的進程,並爭(zheng) 取獲得試點的政策,如擴大香港金融機構投資內(nei) 地銀行間債(zhai) 券市場和RQFII的額度,適時向香港金融機構開放內(nei) 地銀行間貨幣市場、期貨市場、公募基金發行等領域和產(chan) 品等。
18日,針對金發局的六大報告,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梁振英表示,政府會(hui) 詳細研究並積極跟進。消息指,這批報告已提交至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並獲得方向性認可。
香港金發局是香港特區政府今年1月份正式成立的高層谘詢組織,匯豐(feng) 非執行副主席史美倫(lun) 擔綱主席,另有21位金融業(ye) 界極具分量的委員。
跨境資本流動方案全部可行
從(cong) 2011年12月到2013年9月,香港的人民幣存款僅(jin) 增長了24%,這與(yu) 發展初期2年10倍的增速形成鮮明反差。究其原因,人民幣流動性的缺乏和不穩定是離岸人民幣業(ye) 務發展的最大的瓶頸。金發局認為(wei) ,隻有建立雙向、靈活的跨境資本流動,才能避免香港被新加坡、倫(lun) 敦等其他離岸中心所超越。
《21世紀》: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中明確提出了推動資本市場雙向開放,提高跨境和金融交易的可兌(dui) 換程度,加快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dui) 換。具體(ti) 反映在離岸市場,哪些政策亟待突破?金發局會(hui) 扮演怎樣的角色?
史美倫(lun) :金發局集中了業(ye) 界跨行業(ye) 最完全的市場建議,由專(zhuan) 題小組委員會(hui) 撰寫(xie) 獨立報告,並廣泛谘詢監管機構和市場參與(yu) 者,最終形成的政策建議會(hui) 上報特區政府、香港證監會(hui) 、香港交易所等執行機構。報告並不等同於(yu) 政府的政策,但希望對施政提出戰略性的具體(ti) 建議。
秦曉:資本市場的雙向開放離不開香港政府和內(nei) 地有關(guan) 部委的溝通,21條改善離岸市場流動性的建議早在9月已提交人民銀行和特區政府,大部分符合人行下一步改革的方向;涉及內(nei) 地的政策鬆綁將通過香港金管局和香港財政司與(yu) 中央政府溝通,相信決(jue) 策者會(hui) 基於(yu) 市場考慮做出正確的決(jue) 定。
建議提及在前海試點QDII3、擴大銀行跨境人民幣貸款至金融機構,以及允許中投等國有機構以人民幣形式配置於(yu) CNH(離岸人民幣)市場,全部都是目前可行的跨境資本流動方案。這是一個(ge) 漸進的過程,但不要期望脫離額度或細節管控。
《21世紀》:目前阻礙香港離岸人民幣業(ye) 務進一步發展的體(ti) 製障礙有哪些?應如何破解?
秦曉:人民幣資本項下的跨境流動管道過於(yu) 狹窄,[新西蘭(lan) 注冊(ce) 公司]使得大多數渴望在資本項下獲取人民幣的境外企業(ye) 和金融機構無法獲取人民幣。此外,離岸人民幣產(chan) 品類別非常有限,收益率較在岸市場低,加上人民幣“出入境”不暢,導致內(nei) 地機構和海外投資者缺乏投資離岸人民幣市場的誘因。
應考慮在香港發展離岸人民幣回購市場,破除抵押品僅(jin) 限財政部債(zhai) 券的限製,鼓勵中外金融機構允許各類證券和外匯基金以及存款證為(wei) 抵押,打通離岸和在岸人民幣市場的回購機製,從(cong) 根本上解決(jue) 流動性不足的難題。人民銀行和香港金管局可建立更高效的溝通機製,透過金管局,人行可隨時向香港和其他離岸市場釋放金融交易所必須的流動性。
史美倫(lun) :香港必須抓住內(nei) 地逐步開放人民幣資本賬戶的金融機遇,金發局已向中央政府建議,放寬境外個(ge) 人人民幣每日兌(dui) 換2萬(wan) 元的額度限製。報告旨在為(wei) 市場發展提出“拆牆鬆綁”和業(ye) 務創新的政策方案,供政府和監管機構參考。
國資出海問路
《21世紀》:建議中特別提到了中投等國有企業(ye) 以人民幣配置香港離岸投資,是否會(hui) 參考當年H股推出時必須向社保基金劃轉10%的類似模式?
史美倫(lun) :業(ye) 界有這樣的訴求,因此金發局將市場的實際需要反饋給政府及決(jue) 策機構。最終以何種形式允許國資“出海”,包括投資比例的設定,這些都不是香港所能左右的,相信有關(guan) 監管部委會(hui) 作出適當的安排。
秦曉:具體(ti) 安排可允許中投等機構將人民幣資產(chan) 匯出到香港市場,或者以內(nei) 保外貸的形式獲得成本較低的CNH資金,投資於(yu) CNH債(zhai) 券等市場,直接通過提升需求來拉動離岸人民幣資產(chan) 供給的增長。
方案符合三中全會(hui) 《決(jue) 定》中,建立健全審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債(zhai) 及資本管理流動體(ti) 係的建議,隻有更多的機構參與(yu) 香港的人民幣投資,才會(hui) 促使更多金融產(chan) 品的出現,改善流動性。
《21世紀》:香港金管局除了承擔對本地金融安全的監管,是否還要承擔提供離岸人民幣流動性的職責?如何與(yu) 人行之間形成高效流通?
秦曉:以往,曾出現了數次由於(yu) 流動性不足而導致企業(ye) 和金融機構被迫延期支付人民幣的事件,降低了境外企業(ye) 使用人民幣作為(wei) 支付渠道的信心。報告提交後,金管局已立刻將原先T+1的支付模式提升至T+0,人行也保證在必要情況下透過金管局向市場注入必要流動性,流動性的保障機製已初步建立。
今後,人行需要與(yu) 金管局完善人民幣回購和回流的市場溝通,從(cong) 而發展一個(ge) 活躍和成熟的回購市場,包括香港外匯基金和政府債(zhai) 券都應被納入到合格抵押品的範圍內(nei) ,以增加市場的規模和流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