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居民收入增速跑不贏GDP 占GDP比重僅4成左右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布報告稱,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比1978年增長71倍,年均增長13.4%,扣除價(jia) 格因素,[新加坡公司注冊(ce) ]年均增長7.4%。

“居民收入35年增長71倍”這一消息引起外界的廣泛關(guan) 注。但實際上,過去35年,我國經濟保持快速增長,年均經濟增速高達9.8%,高於(yu) 人均收入2.4個(ge) 百分點。

居民收入難跑贏GDP

在居民收入增速落後於(yu) GDP增速的情況下,居民收入占整個(ge) GDP的比重也在不斷下降。長期研究居民收入問題的暨南大學教育學院院長、統計學教授韓兆洲告訴《第一財經(微博)日報》記者,從(cong) 勞動者收入占GDP比例來看,1978年廣東(dong) 省該比例是60.6%,2010年是44.4%,下降了16.2個(ge) 百分點。

在該比例下降的同時,企業(ye) 利潤和政府稅收等占比卻不斷上升。例如廣東(dong) 省政府稅收占GDP比重在1978年是13.5%,而到2010年是14.9%。

中山大學嶺南學院財稅係主任林江教授表示,居民收入占比不斷下降有幾個(ge) 原因,其中之一是全要素勞動生產(chan) 率沒有隨著GDP的增加而增加。“我們(men) 的勞動生產(chan) 率沒有大幅度的提升,我們(men) 的技術創新沒有與(yu) 勞動生產(chan) 率的提高相掛鉤。”

其次,在拉動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中,消費拉動的局麵一直沒有形成,出口貿易和投資的拉動更為(wei) 明顯。林江說,出口貿易主要是附加值比較低的加工貿易,所以出口的增長與(yu) 居民的收入增加關(guan) 聯度不高。在投資方麵,目前的固投主要是靠央企、國企在拉動,財富也就向他們(men) 傾(qing) 斜。

居民收入遠低於(yu) GDP增速,[新加坡注冊(ce) 公司]也反映了我國在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兩(liang) 個(ge) 領域都出現了明顯的偏差。在初次分配領域,勞動者收入尤其是中低級勞動者收入增長過於(yu) 緩慢,居民收入與(yu) 政府、企業(ye) 收入相比增長緩慢,壟斷收益與(yu) 資源收益被極不公平地分配。

在再分配領域,部分財稅政策導致了財富的逆分配,本來應該縮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反而導致了差距的擴大;社保製度不完善,農(nong) 民工等最需要社保的低收入者往往沒有覆蓋在內(nei) 。

實際上,針對居民收入增速落後於(yu) GDP的問題,近年來我國政府也高度重視,並在“十二五”規劃中明確,要實現居民收入與(yu) GDP同步增長,努力提高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

“居民收入應該與(yu) GDP同步發展或者更快,這樣才能讓大多數老百姓更好地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韓兆洲說,目前國內(nei) 很多地方居民收入占GDP比重隻有四成左右,而發達國家一般都達到了55%,未來即便無法達到發達國家的55%,也應該爭(zheng) 取向50%靠近。

南北省份差異大

梳理31個(ge) 省(區、市)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排行的數據,去年上海、北京、浙江這3個(ge) 地區位列前三名。其中,上海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達到了40188.3元,是唯一突破4萬(wan) 元大關(guan) 的省份。

北京、浙江、廣東(dong) 這3個(ge) 地區的收入處於(yu) “3萬(wan) 元梯隊”。同全國24565元的水平相比,上海、北京、浙江、廣東(dong) 、江蘇、天津、福建、山東(dong) 這8個(ge) 地區的2012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了全國水平。

由於(yu) 地區之間的經濟發展水平不同,地區之間的居民收入差距也相當大。榜首的上海比榜尾的甘肅多23032元,也高出全國平均水平15623元。高於(yu) 全國水平的8個(ge) 省份之中相差也比較大,例如同樣沿海地區的山東(dong) 就比上海低了將近1.5萬(wan) 元。

相比之下,低於(yu) 全國水平的23個(ge) 省份之間的差距並不算大,例如從(cong) 第9名的遼寧到榜尾的甘肅也就7000元左右的差距。中西部不少省份之間甚至隻有幾十元的差距,如寧夏僅(jin) 比江西少29元。

如果將各省的居民收入和人均GDP進行對比則顯示,人均收入與(yu) 人均GDP的排名大體(ti) 上成正比,人均GDP排名高的地方人均收入相對也比較靠前,反之亦然。例如人均收入前八名均位於(yu) 東(dong) 部沿海地區,除了京、津、滬三大直轄市,還包括了浙江、廣東(dong) 、江蘇、福建、山東(dong) 5個(ge) 沿海發達省份。

不過,人均收入與(yu) 人均GDP並不一定成正比。例如內(nei) 蒙古人均GDP高居全國第六, 但人均收入隻位居全國第十,尚不及全國平均水平。天津人均GDP排名第一,但人均收入隻位居第六,西部的陝西人均GDP位居第十四,但居民收入隻位居第十八。相反,南方的廣東(dong) 和福建人均GDP隻位列第八和第九,但人均收入位居第四和第七。

內(nei) 蒙古大學經濟管理學院教授趙海東(dong) 對本報記者指出,[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內(nei) 蒙古居民收入遠遠落後於(yu) GDP收入,主要的原因是,當地經濟增長長期過於(yu) 依賴投資拉動,很多央企、大國企投資所帶來的產(chan) 值並沒有轉化為(wei) 居民收入和當地居民的財富。

“大量的能源生產(chan) 出來,GDP是增長了,但仔細分析GDP的構成後會(hui) 發現,當地居民從(cong) 經濟增長的過程中獲益並不多。”廈門大學經濟學係副教授丁長發告訴本報記者,南北之間的差異主要是由經濟和產(chan) 業(ye) 結構造成的。像內(nei) 蒙古、陝西這些能源省份以及遼寧、天津這些以重工業(ye) 為(wei) 主的省份來說,主要是靠投資拉動和能源消耗為(wei) 主,投資主體(ti) 主要是央企和大國企,這樣的模式產(chan) 值確實很大,但老百姓從(cong) 中取得的收入比重不會(hui) 太高,這也就是外界通常所說的“隻長骨頭不長肉”。

“對這些地方來說,經濟發展的速度遠遠落後於(yu) GDP增長的速度。”丁長發說,相比之下,南方廣東(dong) 、福建、浙江等地以輕工業(ye) 為(wei) 主,非公經濟占比較高,經濟發展與(yu) 居民收入的關(guan) 聯度也比較高,也就是“藏富於(yu) 民”。

林江認為(wei) ,第二、第三產(chan) 業(ye) 的不同也是一個(ge) 重要因素。北方重工業(ye) 省份主要以第二產(chan) 業(ye) 為(wei) 主,而南方廣東(dong) 等地第三產(chan) 業(ye) 十分發達,三產(chan) 與(yu) 居民的收入關(guan) 聯度更大。

“內(nei) 蒙古屬於(yu) 欠發達地區,在發展的初始階段,沒有投資還不行。但這些投資如果對當地沒有太多貢獻也不行。因此對內(nei) 蒙古來說,關(guan) 鍵在於(yu) 怎麽(me) 樣改變投資的主體(ti) 和投資方式。”趙海東(dong) 說,未來內(nei) 蒙古必須要思考怎麽(me) 樣延長整個(ge) 產(chan) 業(ye) 鏈,豐(feng) 富產(chan) 業(ye) 結構,“培養(yang) 一大批本土企業(ye) ,形成在當地投資當地創富,而且把產(chan) 值和利潤都留在當地的小循環和大循環的結合中。”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