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擔憂部分地區今年以來 “煤改氣”改造過於(yu) 集中,加劇今冬明春供氣緊張,影響居民生活、公共交通等重點用氣,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11月4月連發兩(liang) 份通知,要求沒有落實氣源的項目不予批準,未經審批的項目不得開工建設,煤改氣不能“一哄而上”。
對此,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博)》[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記者采訪時認為(wei) ,天然氣一部分作為(wei) 燃料為(wei) 工廠加熱,後期,一些無氣源的行業(ye) 和企業(ye) 的鍋爐改造項目可能暫時要先擱置,發電等新上項目獲批難度會(hui) 增加,國家層麵雖大力推廣天然氣清潔能源,但是,麵對極端天氣引發的供應緊張時,也隻能破掉一些項目。
煤改氣加劇天然氣供需矛盾/
出於(yu) 治理霧霾汙染的決(jue) 心,我國已率先在京津唐地區實施了嚴(yan) 格的大氣治理措施,限製煤炭使用。
按照國務院及環保部的要求,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費總量比重要降低到65%以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到2017年前減少煤炭消耗9300萬(wan) 噸,年均減少約2000萬(wan) 噸;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增加天然氣消費1500億(yi) 立方米。
但是,進入11月後,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連續發文預警天然氣緊張。
中國石油大學中國油氣產(chan) 業(ye) 發展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接受《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采訪時表示,由於(yu) 霧霾天氣,各地加快了氣代煤計劃,促使天然氣供需失衡現象更加嚴(yan) 重。即將進入冬季取暖期,如果出現極端天氣,或許會(hui) 直接導致天然氣瞬間供應能力不足,進而出現供應緊張。
據《中國證券報》報道,[新西蘭(lan) 公司注冊(ce) ]中國石油董事長兼總裁周吉平曾透露,中國石油今年全年存在80億(yi) 立方米左右的天然氣供應缺口。
發改委在通知中指出,由於(yu) 部分地區煤改氣改造過於(yu) 集中,有的項目實施前沒有落實資源,加劇了天然氣供需矛盾,影響了居民正常生活。
董秀成稱,導致再度爆發天然氣緊張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上遊產(chan) 業(ye) 鏈發展與(yu) 終端消費市場開發之間存在不協調和脫節現象,供應能力與(yu) 終端市場消費嚴(yan) 重失衡。國內(nei) 天然氣管道布局比較分散,而且天然氣生產(chan) 和幹線運輸基本上由一家石油公司獨自運營,各石油公司的管網之間沒有聯係,無法形成“溝通”和“聯網”,在資源調配方麵很難做到靈活機動,從(cong) 而限製了天然氣瞬間供應能力。
不批準無氣源煤改氣項目/
為(wei) 保障今冬明春天然氣穩定供應,確保居民生活、公共交通等重點用氣,發改委和能源局表示,將切實落實氣源合同,有序實施“煤改氣”項目。
各地在發展“煤改氣”、燃氣熱電聯產(chan) 等天然氣利用項目時,須先落實氣源和價(jia) 格,新建燃氣熱電聯產(chan) 項目必須納入“2013~2015電力布局規劃”,並根據資源落實情況均衡有序推進,不能“一哄而上”,避免供需出現嚴(yan) 重失衡。
在4日發布的 《關(guan) 於(yu) 落實氣源和供氣合同 確保“煤改氣”有序實施的緊急通知》中,發改委要求,在審批、核準煤改氣、燃氣熱電聯產(chan) 等項目時,須將已落實的氣源規劃或項目實施單位與(yu) 天然氣供應企業(ye) 簽訂的供氣合同作為(wei) 前置條件,沒有落實氣源的項目不予批準,未經審批的項目不得開工建設。
為(wei) 緩解高峰供應壓力,發改委要求建有小型液化工廠的新疆、陝西、內(nei) 蒙古、山東(dong) 、四川、湖北等地,迎峰度冬期間要適度減少或停止液化生產(chan) ,減少液體(ti) 銷售、提高庫存,作為(wei) 高峰時段應急保障資源。
值得注意的是,發改委還提到要充分利用價(jia) 格杠杆,要求各地根據《關(guan) 於(yu) 調整天然氣價(jia) 格的通知》,抓緊出台銷售價(jia) 格疏導方案和配套措施,利用價(jia) 格杠杆調節供需,緩解供應壓力,用氣峰穀差大的地區抓緊研究季節性差價(jia) 等差別性價(jia) 格政策。
中國能源網分析師李自琴認為(wei) ,促進天然氣發展初衷是為(wei) 增加清潔的天然氣消費量以代替煤炭消費量,但如果“煤改氣”工作求大求快,[新西蘭(lan) 注冊(ce) 公司]我國天然氣產(chan) 業(ye) 因市場不成熟、定價(jia) 機製未完善、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備等多方麵因素,勢必會(hui) 陷入畸形的發展路徑中。
“這對於(yu) 陶瓷,玻璃,造紙,烘焙,冶煉,切割等煤改氣工業(ye) 用戶來說影響較大,鍋爐改造本身就是一大筆費用,一些新上的油改氣、煤改氣的項目可能會(hui) 擱置一段時間。”卓創資訊分析師王曉坤說。
董秀成向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為(wei) 了緩解供應緊張,除增加天然氣供給量外,還要加快天然氣管道網絡和配套儲(chu) 氣設施建設。要在現有基礎上進一步加強天然氣管道建設,促成全國統一的、相互有機聯係的真正的天然氣管網,靈活機動地進行資源調配,同時有效增強應急能力,並堅持推進天然氣價(jia) 格形成機製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