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中國戶籍城鎮化率僅27.6%

10月27日,清華大學中國經濟數據中心發布的一項有關(guan) 中國城鎮化調查報告顯示,中國戶籍城鎮化率非常低,非農(nong) 戶籍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比例僅(jin) 為(wei) 27.6%,20年內(nei) 農(nong) 轉非比例僅(jin) 增長了7.7個(ge) 百分點。此次調查是清華大學自恢複文科院校以來的首次大規模的全國代表性入戶抽樣調查,樣本覆蓋中國大陸的31個(ge) 省(自治區、直轄市),[馬紹爾公司注冊(ce) ]實際完成有效成人樣本12540個(ge) ,其中流動人口樣本4386。


城鎮化是工業(ye) 革命以來世界各國現代化進程中的必然過程。我國改革開放30多年來,城鎮化持續發展,為(wei) 經濟社會(hui) 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截至2012年年底,城鎮化率已達52.57%。然而,這隻是基於(yu) 城鎮常住人口的統計。清華大學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院院長李強(微博
)表示,在國家統計局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中,戶籍城鎮化率是27.7%,與(yu) 清華調查數據基本吻合。

人口的大規模流動是城鎮化過程中的一個(ge) 突出現象。衛生計生委日前發布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3》顯示,2012年我國流動人口數量達 2.36億(yi) 人,相當於(yu) 每6個(ge) 人中有一個(ge) 是流動人口。清華城鎮化報告指出,根據國際城市化的發展規律和中國社會(hui) 經濟發展趨勢,目前一些較為(wei) 保守的估計也認為(wei) ,未來20年左右的時間內(nei) ,中國社會(hui) 還將有3億(yi) 多農(nong) 村戶籍人口向城市和城鎮轉移。

市民化等政策,必須分類型對待當前的城市流動人口

報告指出,戶籍製度一直以來都是束縛農(nong) 民流動、阻礙人們(men) 城鎮落戶的製度性壁壘。而另一方麵,各地政府在考慮城鎮化水平、製定城鎮化的推進政策的時候,這一因素是很少被納入議事日程的。這表明,盡管戶籍製度鉗製著城鎮化水平的提高,國家也還沒有拿出一個(ge) 明確的戶籍改革方案,但是,各地在發展思路上都是有主見的,那就是不約而同地繞著走。殊不知,繞開的不僅(jin) 僅(jin) 是“戶籍身份”,更主要的是流動人[馬紹爾注冊(ce) 公司]口在流入城市的落戶權利被回避了。其結果是,不僅(jin) 我國的城鎮化速度落後於(yu) 工業(ye) 化速度,而且進城農(nong) 民的市民化速度,又大大地落後於(yu) 城鎮化速度。

目前,一些地方已經開始進行戶籍改革試驗。2011年,廣州、深圳、珠海、東(dong) 莞、中山、佛山等城市先後全麵開展積分入戶工作。分值計算標準包括文化程度和技能水平、年齡、參與(yu) 社保情況、納稅情況、住房情況等。外來流動人口積分達到一定額度,即可獲得落戶機會(hui) 。然而,目前的積分政策在執行中存在各種問題。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黃巧燕曾指出,積分政策“部分條件和要求並不合理,明顯地嫌貧愛富,嫌老愛壯;大部分隻從(cong) 城鎮經濟發展需要的角度考慮各項入戶條件,農(nong) 民工的真正貢獻、合理需要和內(nei) 心願望尚待關(guan) 注”。

清華此次城鎮化調查發現,中國社會(hui) 當前的這種強流動特征,不僅(jin) 表現為(wei) 農(nong) 民工的流動,城鎮社會(hui) 內(nei) 部的流動率同樣很高。數據顯示,農(nong) 業(ye) 戶籍人口的流動率為(wei) 21%,非農(nong) 戶籍人口的流動率甚至比農(nong) 業(ye) 戶籍人口的流動率還要高些,達到23.7%。

這一發現表明,當前中國社會(hui) 人口流動問題,並非僅(jin) 僅(jin) 是農(nong) 民工的流動。在城鎮社會(hui) 內(nei) 部,那些來自小城鎮、中小城市,擁有非農(nong) 戶籍的人口,為(wei) 了尋找更好的生活和發展機會(hui) ,也在大規模地從(cong) 一個(ge) 城市流動到另一個(ge) 城市,他們(men) 人數眾(zhong) 多,幾乎占了全部流動人口的三分之一。

李強指出,勞動力從(cong) 價(jia) 格低的地方流向價(jia) 格高的地方是客觀規律。調查顯示,流動確實能給人們(men) 帶來更高的家庭收入;如果從(cong) 事經營活動,流動人口獲得的經營收入也要比不流動者的經營收入高。

據此,報告提醒,政策製定如果僅(jin) 僅(jin) 從(cong) 農(nong) 民工流動、農(nong) 民工融入當前城鎮社會(hui) 的角度出發,就往往有可能使本該由來自農(nong) 村的流動人口所分享的利益,落入更具優(you) 勢的城鎮流動人口手中。市民化政策、流動人口社會(hui) 融入政策,必須正視這一問題,必須分類型對待當前的城市流動人口。

征地拆遷後給予家庭的就業(ye) 安置和城鎮社會(hui) 保障的比例較低

在城鎮化過程中,征地拆遷不可避免。調查顯示,16%的家庭至少經曆過一種拆遷情況。具體(ti) 而言,承包地被征後,在補償(chang) 款、就業(ye) 安置和城鎮社會(hui) 保障方麵得到補償(chang) 的受訪者分別占79.5%、3.9%和10.1%;宅基地被征後,在就業(ye) 安置和城鎮社會(hui) 保障方麵得到補償(chang) 的受訪者分別占8.5%和 28.1%(補償(chang) 款在調查中未提問);房屋被拆後,在以上三方麵得到補償(chang) 的受訪者分別占94.2%、1.8%和20.6%。

總的來看,房屋拆遷和承包地拆遷獲得補償(chang) 的比例是較高的,特別是房屋拆遷,隻有極少數樣本回答說沒有獲得過補償(chang) 款。但是,[注冊(ce) 新加坡公司]征地拆遷後給予家庭的就業(ye) 安置和城鎮社會(hui) 保障的比例卻較低。

李強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以往城鎮化裏有一個(ge) 缺點,就是被動城鎮化突出。地方政府推進,大規模拆遷改造。當地居民並沒有動力,隻是被動接受,還有很多人不願意接受,產(chan) 生很多矛盾。而且這個(ge) 過程中產(chan) 業(ye) 結構沒有得到很好調整,就業(ye) 機會(hui) 缺乏,這往往會(hui) 造成“空城現象”。

在新生代農(nong) 民工群體(ti) 中,願意回家務農(nong) 者寥寥無幾

雖然有戶籍的限製,雖然遭遇了種種困難,但是農(nong) 民工對城市生活的需求並不因此減弱,新生代農(nong) 民工融入城市的意願更加強烈。

調查發現,70%的農(nong) 民工不打算回鄉(xiang) 就業(ye) 。就各出生組而言,1990年代和1980年代出生的新生代農(nong) 民工不打算回鄉(xiang) 就業(ye) 的比例分別達 72.7%和71.2%;1960~1970年代出生的稍微年長的農(nong) 民工不打算回鄉(xiang) 就業(ye) 的比例為(wei) 69.0%;年老的一代農(nong) 民工中(1950年代及以前出生),“不打算回鄉(xiang) 工作”的比例低於(yu) 其他三個(ge) 出生組,但也達到了68.0%。

即使回鄉(xiang) 就業(ye) ,農(nong) 民工也更願意選擇較大的城市。調查顯示,在願意回鄉(xiang) 就業(ye) 的農(nong) 民工中,選擇回農(nong) 村老家就業(ye) 的農(nong) 民工隻有20.2%,79.8%的農(nong) 民工選擇的是回縣城及以上級別的城市。就各出生組農(nong) 民工群體(ti) 而言,在選擇回鄉(xiang) 就業(ye) 的地方時,新生代農(nong) 民工與(yu) 年長或年老的幾代農(nong) 民工有很大的區別。在 1980年代和1990年代兩(liang) 個(ge) 新生代農(nong) 民工群體(ti) 中,選擇回農(nong) 村就業(ye) 的比例非常低,前者為(wei) 11.1%,後者僅(jin) 為(wei) 6.2%。但在年長的幾代農(nong) 民工中,1960~1970年代農(nong) 民工群體(ti) 中有27.1%的人會(hui) 選擇回農(nong) 村就業(ye) ,而195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農(nong) 民工中有超過半數會(hui) 選擇回農(nong) 村就業(ye) 。

如果回家就業(ye) 的話,他們(men) 會(hui) 選擇從(cong) 事何種工作?統計發現,農(nong) 民工首選“自己經商做買(mai) 賣”(40.9%),其次是“去企業(ye) 工作”(23.2%),二者比例合計達64.1%。隻有15.7%的人選擇回家“務農(nong) ”。單就選擇“務農(nong) ”的農(nong) 民工而言,較為(wei) 年長的幾代農(nong) 民工中,願意回鄉(xiang) 務農(nong) 的比例相對高些,1960~1970年代和1950年代及以前出生的農(nong) 民工群體(ti) 中,分別有22%和47.2%的人會(hui) 選擇回鄉(xiang) 務農(nong) 。但是,在1990年代和1980年代農(nong) 民工群體(ti) 中,選擇“務農(nong) ”的人分別僅(jin) 有3.8%和7.3%——在新生代農(nong) 民工群體(ti) 中,願意回家務農(nong) 者寥寥無幾。

關(guan) 於(yu) 農(nong) 民工的定居意向,調查顯示有30.5%的人表示沒有想好,而有在城鎮定居想法的人和無此想法的人所占比例均為(wei) 34.7%。相對而言,新生代農(nong) 民工選擇“目前有在城鎮定居的想法”的比例要更高一些。1980年代和1990年代出生的農(nong) 民工中,有在城鎮定居的想法的分別占39.7%和 35.6%。

在選擇願意在城鎮定居的農(nong) 民工群體(ti) 中,80.2%的人選擇在縣城及以上的城市中居住,隻有19.8%的人選擇在鎮定居。選擇中、小城市(指縣城和地級城市)定居的比例是最多的,合計達到56.9%。

購房建房是流動人口在城市中定居成為(wei) 市民的重要基礎和物質前提。調查顯示,在農(nong) 業(ye) 戶口的流動人口中,21.6%的家庭在城鎮擁有住房;在非農(nong) 戶口的流動人口中,79.8%的家庭在城鎮擁有住房。在流動人口中,農(nong) 業(ye) 戶口(18.1%)的購房建房意願略高於(yu) 非農(nong) 戶口(16.8%)。而在本地居民中,非農(nong) 戶口(11.3%)的購房建房意願略高於(yu) 農(nong) 業(ye) 戶口(10.6%)。

調查顯示,不同年代的農(nong) 業(ye) 戶籍流動人口的計劃購房建房對於(yu) 地點類型的偏好基本趨同。其中,有3個(ge) 現象非常值得關(guan) 注:第一,出生在上世紀50年代及以前、60~70年代、80年代與(yu) 90年代的農(nong) 業(ye) 戶籍流動人口都偏好於(yu) 在地級以上的城市購房建房,其比例分別為(wei) 73.1%、58.9%、70.1%、 68.3%;第二,各個(ge) 出生年代的人都將在農(nong) 村“老家”建房或購房視為(wei) 第二選擇,其比例分別為(wei) 23.1%、31.6%、21.8%、25.6%;第三,各個(ge) 年代的農(nong) 業(ye) 戶籍流動人口都視縣城為(wei) 最不傾(qing) 向於(yu) 選擇的地點,比例為(wei) 3.8%、9.5%、8.1%、6.1%。調查報告指出,由於(yu) 既與(yu) 大中城市有相當的差距,又不能滿足農(nong) 村戶籍流動人口“衣錦還鄉(xiang) ”或“思鄉(xiang) 戀土”的心理需求,縣城處於(yu) 農(nong) 業(ye) 戶籍流動人口購房建房選擇的較為(wei) 尷尬的境地。

日前,中國工程院和清華大學共同組織的重大谘詢項目“中國特色城鎮化發展戰略研究”正式結題。對於(yu) 分類型、按層次地有序引導農(nong) 民工落戶城鎮,結題報告給出如下建議:

一是提供更為(wei) 普及和完善的職業(ye) 教育,全麵提升農(nong) 民工的素質和技術技能水平,著力解決(jue) 好每年新增的1000多萬(wan) 新生代城鎮流動人口的職業(ye) 技術技能培訓問題。建立技術資格準入製度,並以技術技能等級為(wei) 主要依據,製定相應的差別化的城市落戶政策。

二是以改善民生為(wei) 宗旨,著力改善城鄉(xiang) 接合部、“城中村”等農(nong) 民工聚居區在衛生、醫療、交通、文化等方麵的生活條件,有步驟、有計劃地使進入城市的農(nong) 民工群體(ti) 融入當地的社會(hui) 保障體(ti) 係和住房保障體(ti) 係。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