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日前表示,中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勢頭仍然會(hui) 持續,也許用不了很長時間,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就會(hui) 超過中國吸收外資的規模。專(zhuan) 家認為(wei) ,近年來,隨著自身實力不斷增強和政策扶持逐漸完善,[注冊(ce) 塞舌爾公司]中國企業(ye) 明顯加快全球化步伐,積極實施“走出去”戰略,進軍(jun) 國際市場。盡管中國企業(ye) 跨國投資運營的經驗、能力和水平有待提升,但中國對外投資仍將保持強勁發展勢頭,未來增長空間巨大。
對外投資增長較快
商務部數據顯示,今年1-8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797.7億(yi) 美元,同比增長6.37%。8月當月,全國實際使用外資金額83.77億(yi) 美元,同比增長0.62%(未含銀行、證券、保險領域數據)。
數據還顯示,今年1-8月,我國境內(nei) 投資者共對全球156個(ge) 國家和地區的3583家境外企業(ye) 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實現非金融類直接投資565億(yi) 美元,同比增長18.5%。我國地方企業(ye) 對外直接投資186.9億(yi) 美元,同比增長21.6%,占同期對外直接投資總額的33.1%,高於(yu) 全國增速3.1個(ge) 百分點。
“對未來中國企業(ye) ‘走出去’的形勢,我們(men) 仍然是看好的。也許用不了很長時間,中國對外投資的規模就會(hui) 超過中國吸收外資的規模。”沈丹陽表示。
多項措施鼓勵“出海”
據商務部、國家統計局、國家外匯管理局聯合發布的《2012年度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統計公報》顯示,2012年,在全球外國直接投資流出流量較上年下降17%的背景下,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創下流量878億(yi) 美元的曆史新高,同比增長17.6%,首次成為(wei) 世界三大對外投資國之一。
“中國對外投資快速增長的勢頭仍然會(hui) 持續,”沈丹陽認為(wei) ,這主要有兩(liang) 個(ge) 大的因素:第一,中國的對外投資發展到目前這個(ge) 階段,有企業(ye) 自身“走出去”的動力,也有國際市場需求的動力。全世界各個(ge) 國家對中國的投資非常歡迎,最近美國商務部副部長在達沃斯論壇期間也表示,美國非常歡迎中國企業(ye) 前往投資。這是一個(ge) 重要的因素,就是市場的動力和企業(ye) 的動力。第二個(ge) 非常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國政府積極支持和鼓勵企業(ye) “走出去”,從(cong) 中央政府到地方政府都出台了一係列鼓勵企業(ye) “走出去”的政策措施。這些政策措施正在發揮積極的作用。
“對中國政府來說[注冊(ce) 薩摩亞(ya) 公司],要進一步放寬企業(ye) ‘走出去’的條件。我們(men) 可以減少對有實力又有信譽的企業(ye) 到海外投資的審批事項,或者是放寬審批額度。”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不久前表示,同時,我們(men) 要推進人民幣資本項下的可兌(dui) 換。這有利於(yu) 企業(ye) 更好地走出去參與(yu) 並購甚至是收購。我們(men) 也歡迎外國的企業(ye) 到中國來並購、收購。
破除壁壘實現雙贏
統計顯示,2012年境外企業(ye) 向投資所在國繳納的各種稅金總額達221.6億(yi) 美元,年末境外企業(ye) 員工總數達149.3萬(wan) 人,其中雇用外方員工70.9萬(wan) 人,來自發達國家的雇員有8.9萬(wan) 人。
然而,受製於(yu) 多種因素,中企海外項目受挫甚至“被叫停”的案例屢見不鮮。比如,出於(yu) 國家安全和反壟斷的理由,中國企業(ye) 在美國的活動多番受挫。傳(chuan) 統意義(yi) 上,非洲是中國海外投資的重要目的地,但中國投資者近年在當地卻一直麵臨(lin) 社會(hui) 壓力。
“中企‘走出去’項目遇阻,有可能是由於(yu) 資金周轉、市場行情不如預期等因素,但也存在政治因素幹擾和中企自身對當地市場‘理解不夠’等原因。”外交學院教授周尊南建議,一方麵,企業(ye) 要真正重視起來,尊重當地的法律、文化乃至工人的工作、生活習(xi) 慣,更要避免出現因環保評估不過關(guan) 而出現的損失。另一方麵,政府部門應形成合力,共同為(wei) 企業(ye) “走出去”提供指導意見和投資預警等,同時,一旦投資項目遭遇政治阻擾,更要發揮好溝通協調能力,盡力不讓企業(ye) 出現損失。
實際上,中國企業(ye) “走出去”,也在更多地實現[薩摩亞(ya) 公司注冊(ce) ]“本土化”,即促進當地的就業(ye) ,帶動當地的經濟發展。專(zhuan) 家呼籲,國際社會(hui) 應打破不合理的投資壁壘,公平依法對待中國投資,為(wei) 中國企業(ye) 海外投資創造一個(ge) 公平競爭(zheng) 的環境。世界各國也要共同努力,爭(zheng) 取構建統一的多邊投資規則,為(wei) 跨國投資發展提供製度保障,進而實現互利共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