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ya) 洲金融危機“卷土重來”的擔憂在升溫,[開曼注冊(ce) 公司]構建區域性的金融安全網和防火牆成為(wei) 亞(ya) 洲各國的共識。
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國家外匯管理局局長易綱4日在中國-東(dong) 盟金融合作和發展領袖論壇表示,受發達國家退出量化寬鬆政策預期影響,目前新興(xing) 市場存在資本外流的趨勢,造成通貨膨脹、貨幣貶值以及股市下跌。建立一個(ge) 區域金融安全網非常有必要。
實際上,東(dong) 盟和中日韓“10+3”金融合作機製一直在不斷發展。易綱在發言中指出,作為(wei) 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的核心內(nei) 容,近期各國央行已經將共同外匯儲(chu) 備基金的規模從(cong) 1200億(yi) 美元增加至2400億(yi) 美元。
中國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在論壇現場接受《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采訪時指出,當前中國與(yu) 東(dong) 盟金融合作的迫切性十分明顯。受發達國家特別是主要儲(chu) 備貨幣發行國可能退出量化寬鬆貨幣政策預期增強的影響,東(dong) 盟一些國家金融市場 的波動加劇。
根據EPFR (新興(xing) 市場投資基金研究公司)公布的數據,在8月21日至28日的一周內(nei) ,其追蹤的新興(xing) 市場股票基金和債(zhai) 券基金的贖回資金都達到近9周的最高,其中,菲律賓股基創下了史上最高資金撤出額紀錄,韓國股基的資金撤出額也達到年內(nei) 第二高。而分國別來看,菲律賓股市8月下跌10.5%,印度尼西亞(ya) 股市下跌11%,雙雙創出2008年10月雷曼兄弟剛剛破產(chan) 以來最大單月跌幅。印度和印尼兩(liang) 國的貨幣也遭到拋售,過去四個(ge) 多月來,印尼盾跌幅超11%,印度盧比下跌超過16%。
“印度、印尼、泰國等東(dong) 盟國家如果處理不好,有可能引發新一次的亞(ya) 洲金融危機。”曹遠征說。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為(wei) 了維護地區金融穩定,降低單個(ge) 國家的金融風險,應當鞏固和強化區域金融危機的防範機製。1997至1998年亞(ya) 洲金融危機期間救助過韓國、印尼和泰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F)估計,2014年信貸總額的80%將被歐元區占用。[注冊(ce) 馬紹爾公司]因此,一旦危機爆發,亞(ya) 洲國家更需要自身的應急和救助機製。
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正是目前亞(ya) 洲範圍內(nei) 主要的金融合作機製。2000年,在東(dong) 盟和中日韓10+3財長會(hui) 上,各方通過了《清邁倡議》,同意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網絡。2007年,各方一致同意通過建立自我管理的共同外匯儲(chu) 備基金來實現清邁倡議多邊化,即相關(guan) 國家可承諾向該基金投入一定金額的儲(chu) 備資金,當某個(ge) 國家麵臨(lin) 外匯資金短缺困難時,其他國家可以幫助其緩解危機。
“盡管目前的機製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人質疑該機製的規模和效率,但是,這種機製存在的本身就是對投機者的威懾,能夠給金融市場以信心,而金融市場本身就是一個(ge) 高度依賴信心的市場。”中國社科院國際經濟與(yu) 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
黃薇指出,《清邁倡議》從(cong) 最早的“雙邊”發展到後來的“多邊化”,目前該機製亟待進一步做實運行機構和資金。
“目前,各國承諾投入外匯儲(chu) 備庫的資金並非放在一個(ge) 統一的實體(ti) 機構裏進行管理,而是各國央行放在自身的庫裏,一旦發生危機,各國再按照自身承諾來救助出現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有一個(ge) 缺陷,因為(wei) 一旦發生危機,給各國的應對的時間非常短,臨(lin) 時注資可能影響救助效率。”黃薇說。
黃薇還表示,由於(yu) 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仍未實體(ti) 化,機製對於(yu) 危機的監控功能也未能完全發揮。實際上,於(yu) 2011年5月在新加坡成立的“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 M R O )”承擔著對金融監測和預警危機的職責,但是由於(yu) 清邁倡議更多是一個(ge) 交流的平台而未設立的實體(ti) ,其預警危機的能力較弱。
廣西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黃誌勇表示,無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防範金融風險,還是強化多層次區域金融安全網,成立由中國主導的中國-東(dong) 盟銀行很有必要,應把創建中國-東(dong) 盟銀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
業(ye) 內(nei) 人士指出,為(wei) 了維護地區金融穩定,降低單個(ge) 國家的金融風險,應當鞏固和強化區域金融危機的防範機製。1997至1998年亞(ya) 洲金融危機期間救助過韓國、印尼和泰國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 F)估計,2014年信貸總額的80%將被歐元區占用。因此,一旦危機爆發,亞(ya) 洲國家更需要自身的應急和救助機製。
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正是目前亞(ya) 洲範圍內(nei) 主要的金融合作機製。2000年,在東(dong) 盟和中日韓10+3財長會(hui) 上,各方通過了《清邁倡議》,同意建立雙邊貨幣互換協議網絡。2007年,各方一致同意通過建立自我管理的共同外匯儲(chu) 備基金來實現清邁倡議多邊化,即相關(guan) 國家可承諾向該基金投入一定金額的儲(chu) 備資金,當某個(ge) 國家麵臨(lin) 外匯資金短缺困難時,其他國家可以幫助其緩解危機。
“盡管目前的機製也存在這樣或那樣的問題,也有人質疑該機製的規模和效率,但是,這種機製存在的本身就是對投機者的威懾,能夠給金融市場以信心,而金融市場本身就是一個(ge) 高度依賴信心的市場。”中國社科院國際經濟與(yu) 戰略研究中心執行主任黃薇在接受《經濟參考報》記者采訪時說。
黃薇指出,《清邁倡議》從(cong) 最早的“雙邊”[馬紹爾公司注冊(ce) ]發展到後來的“多邊化”,目前該機製亟待進一步做實運行機構和資金。
“目前,各國承諾投入外匯儲(chu) 備庫的資金並非放在一個(ge) 統一的實體(ti) 機構裏進行管理,而是各國央行放在自身的庫裏,一旦發生危機,各國再按照自身承諾來救助出現危機的國家。但是,這有一個(ge) 缺陷,因為(wei) 一旦發生危機,給各國的應對的時間非常短,臨(lin) 時注資可能影響救助效率。”黃薇說。
黃薇還表示,由於(yu) 清邁倡議多邊化協議仍未實體(ti) 化,機製對於(yu) 危機的監控功能也未能完全發揮。實際上,於(yu) 2011年5月在新加坡成立的“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 M R O )”承擔著對金融監測和預警危機的職責,但是由於(yu) 清邁倡議更多是一個(ge) 交流的平台而未設立的實體(ti) ,其預警危機的能力較弱。
廣西社會(hui) 科學院副院長黃誌勇表示,無論是應對國際金融危機、防範金融風險,還是強化多層次區域金融安全網,成立由中國主導的中國-東(dong) 盟銀行很有必要,應把創建中國-東(dong) 盟銀行擺上重要議事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