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中國郵儲(chu) 銀行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因在代理保險產(chan) 品銷售過程中出現違法問題而多次收到來自各地保監局的行政處罰決(jue) 定書(shu) 。[新加坡公司注冊(ce) ]在郵儲(chu) 銀行代理保險銷售過程頻現問題的背後,暴露了其在人員架構以及風險控製上的短板。
銀保問題頻發 監管層開罰單不手軟
近期,中國郵儲(chu) 銀行在各地的分支機構因在代理保險產(chan) 品銷售過程中出現違法問題而多次被各地保監局開出“罰單”。《經濟參考報(微博)》記者根據中國保監會(hui) 網站和各地保監局網站信息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郵儲(chu) 銀行在重慶、湖南、寧夏、廣東(dong) 、江西、河南等地的分支機構共收到所在地保監局的行政處罰決(jue) 定書(shu) 17張。其中,僅(jin) 河南保監局就開出9張罰單。
在河南保監局開出的9張罰單中,違法行為(wei) 幾乎都涉及銷售誤導。《關(guan) 於(yu) 對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寶豐(feng) 縣趙莊鄉(xiang) 支行行政處罰的決(jue) 定》指出,[新加坡注冊(ce) 公司]儲(chu) 蓄銀行寶豐(feng) 縣趙莊鄉(xiang) 支行在2010年9月1日至2012年8月31日期間,在代理保險業(ye) 務活動中向投保人提供與(yu) 保險合同內(nei) 容不符的錯誤信息,欺騙投保人。在填寫(xie) 投保單時對投保人隱瞞與(yu) 保險合同相關(guan) 的重要內(nei) 容,未引導投保人抄錄風險提示語句,涉及保單626件。代理銷售的1897件保單未如實向保險公司提供投保人的聯係方式,有15件保單是由支行工作人員代替投保人接聽保險公司回訪電話。“支行的銷售誤導行為(wei) 造成集中退保的群體(ti) 性事件,情節嚴(yan) 重。”河南保監局指出。
除此之外,郵儲(chu) 銀行的違規操作也滲透在與(yu) 代理保險銷售相關(guan) 的各個(ge) 環節,其中有些涉及保險代理業(ye) 務資格,如重慶監管局開出的行政處罰決(jue) 定書(shu) 指出,2012年2月至3月期間,郵儲(chu) 銀行奧康園區支行在未取得經營保險代理業(ye) 務許可證的情況下從(cong) 事保險代理業(ye) 務;郵儲(chu) 銀行城口縣支行持有的《保險兼業(ye) 代理業(ye) 務許可證》於(yu) 2012年5月15日到期,此後郵儲(chu) 銀行城口縣支行繼續從(cong) 事保險代理業(ye) 務至2012年8月30日,使用過期許可證3個(ge) 多月,代理銷售保單5件。
另外,江西保監局開出的罰單顯示,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南昌市省府大院支行工作人員於(yu) 2010年10月至2011年7月期間,存在給予投保人保險合同約定以外的利益的行為(wei) ,違反了《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第一百三十一條第四項的規定,被罰5萬(wan) 元。
人員素質、內(nei) 部風險是短板
銀率網指出,目前我國銀行保險業(ye) 務還處在初級階段,誤導現象普遍存在,產(chan) 品吸引力低、品種單一、從(cong) 業(ye) 人員專(zhuan) 業(ye) 性差,用戶自身的保險意識也比較淡薄。根據其在2012年底發布的“360銀行評測”2012年度報告的調查數據,除外資銀行外[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其他各類銀行在2012年誤導情況發生頻率均有所上升。其中,郵儲(chu) 銀行的誤導發生頻率為(wei) 16.64%。
記者注意到,今年以來,各地保監局開出的罰單並不少,但其中大部分針對保險公司,在銀行方麵,郵儲(chu) 銀行收到的罰單比其他銀行要更多些。這一現象背後的原因是什麽(me)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這和郵儲(chu) 銀行的人員架構以及風險控製等多方麵均有關(guan) 聯。
“年輕”的郵儲(chu) 銀行正式成立於(yu) 2007年。事實上,與(yu) 其他銀行不同,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脫胎於(yu) 國家郵政係統。2007年3月20日,根據國務院金融體(ti) 製改革的總體(ti) 安排,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在改革傳(chuan) 統郵政儲(chu) 蓄管理體(ti) 製的基礎上在北京揭牌成立。郵儲(chu) 銀行由中國郵政集團公司全資組建,按照《商業(ye) 銀行法》的要求,全麵辦理商業(ye) 銀行業(ye) 務。直至2012年1月21日,經國務院同意並經中國銀行業(ye) 監督管理委員會(hui) 批準,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有限責任公司依法整體(ti) 變更為(wei) 中國郵政儲(chu) 蓄銀行股份有限公司。
郵政係統的背景也決(jue) 定了郵儲(chu) 銀行不同於(yu) 其他銀行的特點。在2012年3月,時任郵儲(chu) 銀行行長的陶禮明接受媒體(ti) 采訪時就曾指出,從(cong) 人員的專(zhuan) 業(ye) 素質上看,如果說其他銀行是解放軍(jun) 的第三、四野戰軍(jun) ,那麽(me) ,郵儲(chu) 銀行還算不上“敵後武工隊”。根據他當時的介紹,2007年郵儲(chu) 銀行組建時,郵政集團共有80萬(wan) 職工,其中23萬(wan) 人在郵政領域從(cong) 事儲(chu) 蓄等業(ye) 務服務。通過培訓,從(cong) 23萬(wan) 人中分出10萬(wan) 人到銀行,逐漸從(cong) 事金融業(ye) 務或管理工作。
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以郵政儲(chu) 蓄的現有人員構成、知識結構以及運作方式來看,若內(nei) 部管理跟不上,其開展銀行業(ye) 務的操作風險將會(hui) 被放大。公開資料顯示,郵儲(chu) 銀行70%以上的網點分布在縣及縣以下地區,在這些基層地區,發生各類風險的幾率也將更大。
商業(ye) 化轉型進程或受製約
“相對於(yu) 其他銀行,郵儲(chu) 銀行畢竟是一家新成立的機構,在很多業(ye) 務的發展上都不太成熟,發展畢竟需要一個(ge) 過程。”針對郵儲(chu) 銀行暴露出的“銀保”問題,一位業(ye) 內(nei) 專(zhuan) 家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
實際上,若從(cong) 數字上來看,郵儲(chu) 銀行在近年來發展迅速。數據顯示,2007年至2012年底,郵儲(chu) 銀行存款規模由1.3萬(wan) 億(yi) 元升至近5萬(wan) 億(yi) 元;信貸資產(chan) 餘(yu) 額從(cong) 0增至9100多億(yi) 元;公司淨利潤從(cong) 6.5億(yi) 元上漲至284億(yi) 元,5年擴張了約44倍。郵儲(chu) 銀行新任行長呂家進2013年初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對此曾表示,“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
不過,快速發展的背後郵儲(chu) 銀行也麵臨(lin) 各種“成長中的煩惱”,銀保問題隻是其中之一。作為(wei) 一家由儲(chu) 蓄性機構轉型的新商業(ye) 銀行,從(cong) 成立之初起,郵儲(chu) 銀行就在市場定位、盈利模式、風險管理和人才結構等方麵麵臨(lin) 著重重挑戰。
信貸能力不足則是其另一個(ge) “煩惱”。若按照郵儲(chu) 銀行現有存款規模和貸款規模計算,郵儲(chu) 銀行的貸存比為(wei) 18%,這一水平與(yu) 其他商業(ye) 銀行接近75%的貸存比尚有很大差距。貸存比較低與(yu) 郵儲(chu) 銀行成立之前“隻能存不能貸”的曆史背景關(guan) 係巨大,但是怎樣發揮大量存款資金的效益實現充分盈利確是郵儲(chu) 銀行未來發展麵臨(lin) 的問題。
呂家進曾指出,由於(yu) 業(ye) 務結構的原因,與(yu) 同業(ye) 相比,郵儲(chu) 銀行收益水平有很大提高空間。
有業(ye) 內(nei) 人士分析認為(wei) ,與(yu) 中國郵政集團千絲(si) 萬(wan) 縷的聯係可能會(hui) 製約郵儲(chu) 銀行商業(ye) 化轉型的進程。依托以前的郵政網點,郵儲(chu) 銀行能夠做到城鄉(xiang) 全覆蓋,但是在網點的優(you) 勢背後,由於(yu) 一些基層網點,郵政局和郵儲(chu) 銀行並沒有真正“分家”,而這有可能會(hui) 引發歸屬權、風險控製上的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