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各地新一輪投資計劃密集出台 總金額超20萬億

   不出所料,麵對如何尋找經濟增長新動力這道難題,地方政府再次祭出了“投資”這一殺手鐧。近期,不少地方紛紛推出了大規模投資計劃,[注冊(ce) 新加坡公司]據不完全統計,2月以來十餘(yu) 省份已公布地方投資計劃涉及金額超過20萬(wan) 億(yi) 元。值得警惕的是,地方投資熱盡管能對拉動GDP增長產(chan) 生短期影響,但卻給未來埋下了危險的種子。

  隱患1 地方債(zhai) 風險“走鋼絲(si) ”

  在剛剛過去的短短三個(ge) 月,各地政府爭(zheng) 相展示出自己大規模的投資藍圖:四川4.3萬(wan) 億(yi) 元、貴州1.7萬(wan) 億(yi) 元、浙江未來五年投資超10萬(wan) 億(yi) 元、廣西1.5萬(wan) 億(yi) 元、江西6694億(yi) 元、廣東(dong) 7869億(yi) 元、雲(yun) 南3770.55億(yi) 元……

  就目前各地已公布的數據看,全國各省市自治區的固定資產(chan) 投資總額已逾20萬(wan) 億(yi) 元,遠遠超2008年中央推出的4萬(wan) 億(yi) 元經濟刺激計劃。

  “地方政府主導下的過度投資已成為(wei) 當前越來越突出的矛盾。盡管從(cong) 短期看,能對拉動GDP增長產(chan) 生一些影響,但從(cong) 中長期來說,會(hui) 埋下很大隱患。尤其要警惕新一輪投資熱帶來的地方債(zhai) 務風險。”中國改革發展研究院院長遲福林說。

  實際上,近幾年地方債(zhai) 風險早已被業(ye) 界視為(wei) “走鋼絲(si) ”的狀態。近日國際兩(liang) 大評級機構紛紛下調中國主權債(zhai) 務評級,地方債(zhai) 務風險是其中主要原因。4月9日,惠譽將中國的長期本幣信用評級從(cong) AA-降至A+,理由是擔心政府債(zhai) 務膨脹及影子銀行擴張損害金融穩定。隨後的4月16日,穆迪也宣布將中國主權債(zhai) 務展望評級從(cong) 正麵下調為(wei) 穩定,稱地方政府或有負債(zhai) 可能影響中國政府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表質量,妨礙經濟向更平衡和更穩定的增長方式轉變。

  由於(yu) 我國沒有專(zhuan) 門的機構、標準來統計地方債(zhai) 務,因此地方債(zhai) 務規模到底多大一直沒有明確的說法。國家審計署2011年發布的全國地方政府性債(zhai) 務審計結果顯示,截至2010年底,全國地方政府的相關(guan) 債(zhai) 務達到10.7萬(wan) 億(yi) 元。[新加坡公司注冊(ce) ]而國家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在今年“兩(liang) 會(hui) ”上則稱,考慮到部分地方債(zhai) 存在一定浮動性,估計目前各級政府總債(zhai) 務規模在15萬(wan) 億(yi) -18萬(wan) 億(yi) 元。財政部原部長項懷誠近日甚至表示,地方政府負債(zhai) 估計超過20萬(wan) 億(yi) 元。

  中國社科院金融所研究員曹建海在接受北京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不少地方政府通過企業(ye) 或者其他平台融資,很難進行統計,實際的地方債(zhai) 規模可能遠超過10萬(wan) 億(yi) 元。“目前金融體(ti) 係多元化,地方融資渠道增多,加上一些地方對當地金融機構影響較大,造成地方債(zhai) 很難控製,而且越來越難解決(jue) 。”曹建海稱。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此前地方每年也會(hui) 出台一些投資計劃,但如此大的規模仍然少見。北京工商大學產(chan) 業(ye) 經濟研究所所長陳及認為(wei) ,從(cong) 目前公布的數據看,今年各地投資規模遠超往年。“一方麵,今年是政府換屆,所謂新官上任三把火,各地官員都希望弄出一些動靜,因此推出的投資計劃更加密集、規模更大;另一方麵,盡管惟GDP的政績觀和考核體(ti) 係備受詬病,卻始終未有調整,這讓各地仍然青睞通過大規模投資拉動經濟,追逐GDP的高增長。”

  對於(yu) 各地大規模投資對地方債(zhai) 可能產(chan) 生的影響,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坦言,雖然這20萬(wan) 億(yi) 元並不全是政府直接投資,而是包括政府拉動的民間資本,但是考慮到政府可能通過融資平台、信托公司變相舉(ju) 債(zhai) 投資,還是會(hui) 進一步加劇地方債(zhai) 風險,但會(hui) 不會(hui) 達到失控還需要進一步觀察。

  專(zhuan) 家建言:“不斷地用更高的投資規模來刺激放緩的經濟,最後很可能導致重蹈其他國家泡沫危機的覆轍。”國家信息中心預測部世界經濟研究室副主任張茉楠指出,為(wei) 避免對中國經濟乃至全球經濟產(chan) 出受到不可預見的巨大衝(chong) 擊,應切斷“投資擴張-債(zhai) 務擴張”的高風險鏈條,中國必須實現“投資軟著陸”,而把經濟發展的重心放在中長期的供給管理和建立緩衝(chong) 機製上。

  在各地紛紛推出投資計劃的情況下,如何防控地方債(zhai) 風險?中央財經大學財經研究院院長王壅君認為(wei) ,要解決(jue) 各地紛紛推出投資計劃的情況,需要建立相關(guan) 問責製。目前對地方債(zhai) 務償(chang) 還沒有問責,官員不對地方債(zhai) 務負責,導致每屆領導都熱衷於(yu) 靠借債(zhai) 投資拉動經濟。還應建立決(jue) 策問責製,現在政府推出項目沒有明確的問責,即使項目將來失敗也無需承擔責任,這就造成盲目上馬各種項目。此外,管理問責,很多項目不錯,但由於(yu) 管理不好造成項目最後夭折或虧(kui) 損,這樣也應該問責。“如果建立了這三個(ge) 方麵的問責,可以很大一方麵解決(jue) 各地推動大規模投資計劃加劇債(zhai) 務風險的情況。”

  隱患2 加重行業(ye) 產(chan) 能過剩之痛

  除了增加地方債(zhai) 風險外,大批量的投資項目上馬還將加劇目前國內(nei) 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不少人直到現在仍在反思:2008年末,國家為(wei) 提振經濟推出的4萬(wan) 億(yi) 元刺激計劃,在為(wei) 中國經濟帶來“保8”成功的同時,也為(wei) 近幾年多行業(ye) 嚴(yan) 重的產(chan) 能過剩埋下了伏筆。

  中國社科院區域經濟學家徐逢賢就表示,經過此前的4萬(wan) 億(yi) 元投資計劃,導致我國不少行業(ye) 麵臨(lin) 著產(chan) 能過剩的問題,尤其是鋼材、水泥等行業(ye) ,現在各地推出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將會(hui) 帶動水泥、鋼鐵消費增長,不利於(yu) 這些行業(ye) 淘汰落後產(chan) 能。由於(yu) 這些需求主要是政府刺激的,等到政策退出後,這些行業(ye) 將麵臨(lin) 更加嚴(yan) 重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

  以鋼鐵為(wei) 例,國家發改委發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粗鋼產(chan) 量為(wei) 7.17億(yi) 噸,占全球粗鋼總產(chan) 量的比例為(wei) 46.3%。但當年房地產(chan) 開發投資增速同比回落11.9個(ge) 百分點,機械、汽車、家電行業(ye) 工業(ye) 總產(chan) 值(產(chan) 品產(chan) 量)增幅也有較大回落。受下遊消費需求持續疲軟拖累, 2012年粗鋼產(chan) 能利用率僅(jin) 有72%。

  此外,統計顯示,截至2012年底,中國(除台灣地區)新型幹法水泥生產(chan) 線1637條,水泥產(chan) 能達29億(yi) 噸,總產(chan) 能利用率不足75%。2012年80家重點大中型鋼鐵企業(ye) 銷售收入同比下降4.3%,實現利潤同比下降98.2%。

  “產(chan) 能過剩就應該通過市場進行優(you) 勝劣汰,讓競爭(zheng) 力強的企業(ye) 活下來,而這些大投資之下,一些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需求又被帶動了。”北京工商大學經濟學院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周清傑認為(wei) ,這導致本來應該淘汰的產(chan) 能又得以存活,尤其一些高成本、高汙染、高能耗的企業(ye) 也有了喘息的機會(hui) ,這不是市場自身的需求,而是與(yu) 市場優(you) 勝劣汰背道而馳的。

  事實上,目前國內(nei) 不僅(jin) 是鋼鐵、水泥等傳(chuan) 統行業(ye) 麵臨(lin) 產(chan) 能過剩問題,光伏、風電等一些新興(xing) 行業(ye) 也麵臨(lin) 嚴(yan) 重的產(chan) 能過剩問題。據統計,2011年我國主要風電設備製造行業(ye) 產(chan) 能已達3000萬(wan) 千瓦以上,而同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約為(wei) 1700萬(wan) 千瓦,較2010年下降6.85%;2012年我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約為(wei) 1400萬(wan) 千瓦。國內(nei) 風電整機行業(ye) 產(chan) 能超過實際需求量的一倍。

  與(yu) 風電一樣,光伏企業(ye) 也在大躍進式的發展之後開始經曆產(chan) 能過剩之痛。“2011年國內(nei) 光伏企業(ye) 數量為(wei) 262家,2012年已經降至112家。 超過一半的企業(ye) 退出光伏行業(ye) 。即便如此,2012年我國建成的光伏組件產(chan) 能仍達4500萬(wan) 千瓦,是2009年的7倍。”中國光伏產(chan) 業(ye) 聯盟秘書(shu) 長王勃華說。

  專(zhuan) 家建言:陳及指出,經濟放緩時世界各國都在調結構,利用這樣一個(ge) 緩衝(chong) 期,增強經濟發展質量、增加社會(hui) 福利,雖然速度不同以往,但是環境、內(nei) 在質量、經濟結構都將得到優(you) 化,使得經濟社會(hui) 取得長期的利益。在經濟結構調整的時候,推出這麽(me) 多的投資計劃,不利於(yu) 經濟的長遠發展,而且為(wei) 新一輪產(chan) 能過剩埋下隱患。

  這一輪地方投資計劃,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廣受推崇。[新加坡注冊(ce) 公司]“由於(yu) 各地製訂投資計劃時往往沒有考慮到全局發展,很可能會(hui) 出現某個(ge) 行業(ye) 集中上馬項目的情況,而導致產(chan) 能過剩。”徐逢賢說。

  隱患3 推高通脹和造成資源浪費

  眾(zhong) 多地區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引發通貨膨脹的危險也值得警惕。徐逢賢認為(wei) ,各地如此大規模的投資計劃,將會(hui) 帶動鋼鐵、水泥、建材等大宗商品價(jia) 格的上漲,進而推動整體(ti) 通脹形勢的走高,給宏觀經濟調控帶來難題。雖然今年通脹壓力還不是很大,但是要看到物價(jia) 的絕對值仍然是不斷上漲,隻不過漲幅放緩而已,對於(yu) 穩定物價(jia) 還是不能鬆懈。

  投資過熱往往是引發需求拉動型通貨膨脹的重要原因。比如在1985-1988年期間,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長率最高達38.8%,年均超過25%,結果在1988年和1989年,通貨膨脹率均超過了18%,造成了改革開放以來第一次通脹高峰。對外經貿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李長安此前表示,在總需求中,投資需求的膨脹將在一定程度上對消費需求形成擠壓,這與(yu) 我國擴大消費、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宗旨相違背。

  “大量的投資必然會(hui) 帶動通脹,會(hui) 帶動產(chan) 業(ye) 泡沫,包括房價(jia) 、物價(jia) 等都會(hui) 上漲,造成價(jia) 格係統的混亂(luan) 。同時,由於(yu) 物價(jia) 上漲,老百姓存款收益相當於(yu) 被強製剝奪了。”周清傑說。此外,地方大規模投資除了可能推高通脹外,還可能造成基建設施的浪費。徐逢賢提醒,地方大規模推出投資計劃,其中基建領域占比很大,可能造成資源浪費。在此次各地公布的招商項目中,基建項目尤為(wei) 引人注目,以高速路為(wei) 例, 2013年貴州省高速公路項目招商引資推介會(hui) 中,投資金額就達1536億(yi) 元; 2013年四川省高速公路項目招商推介會(hui) 在成都舉(ju) 行,6個(ge) 項目總裏程約1672公裏,總投資約2077億(yi) 元。

  交通部副部長高宏峰此前表示,目前中西部地區大部分高速公路實際是虧(kui) 損的,很多負債(zhai) 超80%。“一公裏高速建造成本已上億(yi) 元,但青海、甘肅等中西部省份的高速公路車流量較少,成本回收存在困難。因為(wei) 規定了20年的收費期限,為(wei) 了收回成本,一公裏高速應收費3元,但現在實際收1元,所以中西部的高速公路過得很苦。”高宏峰說。

  專(zhuan) 家建言:對於(yu) 此輪的高速投資熱,陳及指出,現在很多地區都在大規模建高速路,短期內(nei) 對經濟有拉動作用,但是目前除了幾家上市公司可能盈利外,其他大部分高速路公司都處於(yu) 虧(kui) 損狀態。建成後沒有充分利用,等於(yu) 浪費了資金和資源,在經濟學裏,資源應該進行最優(you) 的配置,而這種是向最優(you) 的相反麵進行了,是對資源配置的扭曲,也就是所謂的飲鴆止渴。

  華中科技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王國華建議,地方政府應該少幹預市場,少對市場投放或回收大量資本,而應以政策引導為(wei) 主,減免稅費負擔,形成公平的市場競爭(zheng) 環境,真正發揮民間資本的作用;同時,應大力鼓勵現代服務業(ye) 項目和產(chan) 業(ye) 升級轉型,讓經濟擁有可持續發展的動力。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