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對策。自4月8日國五條實行以來[注冊(ce) 新西蘭(lan) 公司],在嚴(yan) 厲房貸政策下,利益各方積極疏通。
為(wei) 了規避監管層監管,降低購房成本,一些兩(liang) 套房以上的購房者開始通過住房抵押申請消費貸款,曲線變身房款。
監管層三令五申的風險管控在這其中變得次要了。擔保公司出資、中介公司出客戶,而銀行最終批貸。而一旦“過橋”形成,三方聯合致使擔保公司賺過橋費,中介賺中介費,而銀行則是獲得業(ye) 績。
擔保貓膩
“現在很多客戶都是房貸客戶。在一套房貸款政策執行嚴(yan) 格,三套房貸款停止發放的情況下,很多二套房客戶都主動找到了我們(men) 。”一家擔保公司人士如是告訴記者。而擔保公司也由最原始的“擔保”業(ye) 務,演變成如今的“墊資”業(ye) 務,俗稱“過橋”。
上述人士告訴記者,以購買(mai) 二套房為(wei) 例,在客戶找到我們(men) 之後,我們(men) 會(hui) 把其介紹到與(yu) 我們(men) 相熟的銀行,先做“消費性貸款”。其實獲得銀行“消費性貸款”並不難,擔保公司的常用辦法是,200萬(wan) 元以下的,以“房屋裝修”名義(yi) 申請貸款,找裝修公司簽訂合同即可;200萬(wan) 元以上的,則以“藝術品投資”為(wei) 名,找珠寶公司、典當行應付。而無論是裝修公司還是珠寶家具公司,都是擔保公司找來的殼公司。
而對銀行來說,“消費性貸款”主要審核“用途證明”,一般隻需要裝修、教育、婚慶、旅遊、購買(mai) 家具家飾等消費類用途。據《華夏時報》記者了解,一般商業(ye) 銀行的貸款期限一般為(wei) 10年,貸款額度上限500萬(wan) 。
此時銀行審批通過之後,客戶會(hui) 拿到銀行出具的“預審批函”。一家股份製銀行人士告訴記者,貸款預審批幫助客戶了解自己的信貸額度,拿到獲批貸款的綠色準行證。[新西蘭(lan) 公司注冊(ce) ]
“見到預審批函,我們(men) 先打款(依據向銀行申請的貸款額度)給賣方。”上述擔保公司人士說,這就是擔保公司口中的過橋。前述人士告訴記者,擔保公司基本是沒風險,因為(wei) 擔保公司都要在銀行貸款審批通過後才做過橋貸款。
據記者了解,所謂“過橋”,就是擔保公司先利用自有資金出資給賣方,讓買(mai) 賣雙方完成過戶,交易結束。而前提是與(yu) 買(mai) 方簽訂合同,明確買(mai) 方須支付墊資期間的費用,月息為(wei) 貸款總額的4.5%-5.5%,期限多為(wei) 1個(ge) 月,並要求提前支付。
事實上,消費性貸款包括住宅抵押貸款、非住房貸款和信用卡貸款。據記者了解,為(wei) 了規避風險,多數商業(ye) 銀行的“消費性貸款”都需要住房抵押。過戶完成之後,買(mai) 方拿著房本到銀行做抵押手續,換成銀行正式批貸函。
之後涉及銀行打款。目前監管機構要求30萬(wan) 以上的個(ge) 人貸款必須明確資金使用用途,需要按照受托支付的原則進行發放。也就是說,30萬(wan) 元以上的信貸資金使用不能直接劃入到客戶賬戶中,銀行需要依照資金用途直接轉入第三方賬戶。這有利於(yu) 降低資金需求方對信貸資金的違規挪用風險。
利用這一點,銀行的貸款資金就順理成章打到了擔保公司關(guan) 聯的“殼公司”賬目上。至此,一方麵客戶購房完成,一方麵擔保公司墊資結束,隻剩下客戶與(yu) 銀行之間的“消費性貸款”。如此,“灰色房貸”交易完成。
風險轉嫁
據記者了解,在銀行出具“預審批函”之前,擔保公司會(hui) 與(yu) 客戶簽訂兩(liang) 份合同。其一份合同上注明“收取貸款總額月息為(wei) 2%的抵押貸款費、中介谘詢費”,另一份合同則注明“收取貸款總額月息2.5%的墊資費用”。如此分拆,是慣用手段。
“如果還規避不了,可以做三份合同,避嫌高利貸。實際上擔保公司幹的就是高利貸的營生。”曾在一家大型擔保公司工作過的業(ye) 內(nei) 人士郭穎告訴記者,至於(yu) 收費名目可以變化多種:折現費、保險費……
事實上,按照國家規定,擔保公司最基本的贏利點在於(yu) 對貸款企業(ye) 進行擔保,幫助企業(ye) 從(cong) 銀行拿到資金,擔保公司隻可從(cong) 中收取傭(yong) 金。
“擔保公司做過橋很簡單,擔保公司、中介公司、銀行三方一起‘過橋’就形成了。”某股份製銀行人士介紹,“因為(wei) 踏踏實實幹擔保掙不到錢,這樣的鏈條產(chan) 生,誰都沒理由不幹。”郭笑言。
更嚴(yan) 重的是,擔保公司墊資的期限多為(wei) 一個(ge) 月,而通常一般消費性貸款的最高期限為(wei) 十年。一個(ge) 月對比十年,一筆貸款的風險完全轉嫁給銀行。[新西蘭(lan) 注冊(ce) 公司]
“在整個(ge) 過程中,銀行最終承擔了信貸風險。”上述股份製銀行人士坦言,銀行付出了資金,卻為(wei) 別人做了嫁衣。原因在於(yu) ,監管機構未對擔保公司的設立、行業(ye) 監管作出明確規定,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擔保行業(ye) 的準入門檻,造成許多擔保公司存在注冊(ce) 資金虛擬、資金抽逃等現象,致使其實際擔保能力和抗風險能力不強,嚴(yan) 重影響銀行信貸安全。
如何解決(jue) ?對於(yu) 銀行來說,“銀行防範的辦法不多。”上述銀行人士透露,“如果三方利益鏈條形成,銀行能讓一筆不合情理的信貸資金合理地審批下來,而這也是整個(ge) 灰色鏈條中最關(guan) 鍵的一環。”
實際上,銀監會(hui) 實施“三個(ge) 辦法一個(ge) 指引”後,信貸資金流入高收益的渠道基本被封堵,但個(ge) 人消費類貸款仍是信貸違規的風險多發區。原因在於(yu) ,銀行對這類貸款的審批依據是,貸款抵押物是否足以覆蓋呆賬壞賬風險,而現在商業(ye) 銀行是按照房價(jia) 款項的5折左右來發放貸款,考慮到未來房地產(chan) 市場的長期穩定發展,銀行資金的安全邊際還是非常高的。
對於(yu) 擔保行業(ye) 來說,有專(zhuan) 家建議盡快出台相關(guan) 的行業(ye) 準入和行業(ye) 管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