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五大行去年每分鍾賺147萬

3月中旬,外資投行摩根大通唱空中國銀行股,將中國股市的評級降至“減持”,建議客戶減持中國股票,做空中國銀行、中國農(nong) 業(ye) 銀行[美國注冊(ce) 公司]、中國工商銀行、中國建設銀行的金融衍生品,其看空的主要理由,是中國經濟增長放緩和通脹加速。

淨利從(cong) 高速路駛入常規道

隱憂1

2012年,盡管沒有執行非常嚴(yan) 格的撥備政策,中國四大國有銀行最終交出來的成績單是:工行淨利潤增速14.5%、建行14.26%、農(nong) 行19%、中行12.2%——這是四大行上市以來增速最差的一年。

四大行的高層一致認為(wei) 好日子不再。建行副行長胡哲一表示,我國經濟增長正從(cong) 高速增長向平穩持續增長過渡,實體(ti) 經濟增速的放緩導致對金融有效需求的下降,是銀行利潤增長放緩的主要原因。

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e) 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微博)稱,“銀行業(ye) 的高速增長階段已經過去。前幾年銀行動不動就能達到30%-40%,甚至40%-50%。可能未來10%左右的盈利水平,是一個(ge) 常態。目前來看,各家銀行的盈利增速正在回歸常態。”

實體(ti) 經濟經曆增速放緩和轉型陣痛

GDP增速從(cong) 2011年的9.3%回調至2012年的7.8%,2013年目標定為(wei) 7.5%,上述數據顯示我國經濟增速正在逐步放緩。實體(ti) 經濟經曆的增速放緩和結構轉型陣痛,也影響著銀行信貸規模增長。

銀行排隊起訴鋼貿企業(ye)

鋼鐵行業(ye) 是典型的例子。去年,房地產(chan) 、機械製造、汽車、船舶、家用電器等工業(ye) 總產(chan) 值增幅均大幅回落,用鋼需求也大幅下降。

截至上周,共有15家鋼鐵行業(ye) 上市公司發布了2012年年報,其中有7家出現虧(kui) 損,合計虧(kui) 損額高達182億(yi) 元。而在2011年,鋼鐵板塊34家上市公司中虧(kui) 損企業(ye) 隻有三家。

行業(ye) 不景氣,企業(ye) 信貸遭遇難題。一股份製銀行上海分行人士告訴記者,如今,銀行對鋼貿企業(ye) 築起了一道防火牆,“防火防盜防鋼貿”,該銀行已決(jue) 定今年不向上海鋼貿企業(ye) 發放新貸款。唯一可能的破例情況是,向那些還清以前貸款的現有客戶提供新貸款。

鋼貿企業(ye) 經營困難,而此前在銀行作為(wei) 抵押的倉(cang) 單也存在重複質押問題。上周,民生銀行、光大銀行等金融機構在上海排著隊等待起訴鋼鐵商貿企業(ye) 。僅(jin) 上周一周時間,這樣的鋼貿企業(ye) 與(yu) 金融機構的糾紛案件就有十幾宗開庭審理。

評級機構穆迪分析稱,從(cong) 去年開始的鋼鐵需求增長放緩,反映了中國多數大型基礎設施項目已完工,“4萬(wan) 億(yi) ”的刺激作用消失殆盡。若政府進一步放慢國內(nei) 基礎設施建設,或是縮小保障性住房項目的規模,則鋼鐵需求萎縮程度將進一步超出預期。

無錫尚德銀行債(zhai) 務71億(yi)

同樣陣痛的還有光伏產(chan) 業(ye) [注冊(ce) 英國公司]。3月20日,世界最大的太陽能光伏巨頭無錫尚德因無法償(chang) 還到期債(zhai) 務申請破產(chan) 重組。

作為(wei) 綠色環保概念的新能源產(chan) 業(ye) ,尚德電力2006年上市以來,一度成為(wei) 行業(ye) 標杆,同時也獲得政府的極度青睞,在當地政府的引導下,銀行貸款一路大開“綠燈”。截至2月底,包括工行、農(nong) 行、中行等在內(nei) 的9家債(zhai) 權銀行對無錫尚德的本外幣授信餘(yu) 額折合人民幣已達71億(yi) 元。

曾經親(qin) 密的合作夥(huo) 伴,如今隻能對簿公堂,中國銀行以“金融借款合同糾紛”將尚德告上法庭。

無錫尚德的破產(chan) 重組隻是揭開了光伏產(chan) 業(ye) 困局的冰山一角。光伏產(chan) 品嚴(yan) 重供大於(yu) 求的局麵讓全球太陽能光伏產(chan) 業(ye) 身處“寒冬”,美國GTM研究所的報告稱,到2015年將有54家中國光伏企業(ye) 倒閉。

如今光伏、造船、鋼貿、風電等這些產(chan) 能過剩行業(ye) 幾乎讓銀行望而卻步。工行、建行、農(nong) 行、中行都已經表示將逐步減少甚至撤離這些行業(ye) 。

建行在2012年繼續退出高風險行業(ye) 的貸款,總額達到49.6億(yi) 元,包括鋼鐵、水泥、煤化工、平板玻璃、風電設備、造船、多晶矽等過剩行業(ye) 的貸款餘(yu) 額持續下降,較上年下降15億(yi) 元。

一國有銀行公司業(ye) 務部負責人說,現在銀行對熟悉的房地產(chan) 貸款總體(ti) 上有意控製,經營情況不好的行業(ye) 不敢貸,小微企業(ye) 沒抵押物輕易不敢貸,貸款增長趨緩在所難免。

淨息差下降 拉存款越來越難

隱憂2

淨息差下降是銀行普遍遇到的問題。2012年年中,央行放開了商業(ye) 銀行利率的浮動區間並連續兩(liang) 次非對稱降息,最直接地改變了銀行定價(jia) 生態。

在已公布年報的10家上市銀行中,7家銀行的淨息差或淨利差同比出現了下降。中行、工行和建行是僅(jin) 有的淨息差或者淨利差未出現同比下降的銀行,但今年這三家銀行也麵臨(lin) 較大壓力。楊凱生給出的數字是,2013年的頭兩(liang) 個(ge) 月,“全球最賺錢的銀行”中國工商銀行的淨息差下降了4個(ge) 基點。

2012年,淨息差下降最為(wei) 明顯的三家銀行分別是民生、平安和中信,這三家銀行去年的淨利差分別同比下降了21個(ge) 基點、20個(ge) 基點和24個(ge) 基點。

另一影響就是,銀行拉存款越來越困難,成本越來越高。比如,2012年招行存款利息支出比上年增加101.97億(yi) 元,增幅31.76%。而傳(chuan) 統大行的中行,2012年第三季度和第四季度,人民幣存款餘(yu) 額都有下降。

利率市場化壓縮銀行利潤空間

如果說不良貸款壓力是銀行業(ye) 麵臨(lin) 的“近憂”,那麽(me) 利率市場化改革則是銀行需要長遠考慮的“遠慮”。

對於(yu) 所有的中國銀行機構,淨息差被公認是利潤最主要的來源,這種盈利模式粗放簡單,中國銀行業(ye) 的盈利也因此被詬病為(wei) “靠天吃飯”。但情況正在改變。

貸款利率打折 存款利率上浮

“貸款利率基本上都是下浮的,北京大公司多,銀行沒有議價(jia) 能力,你不下浮就找別家銀行了,即使不找銀行貸款,大公司也可以通過發行票據、債(zhai) 券等其他融資手段。”北京一家股份製銀行的對公業(ye) 務經理表示。貸款利率打折意味著銀行從(cong) 中獲得的利息收入減少。

與(yu) 此同時,在去年6月份之後,部分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和城商銀行普遍上浮到頂,最近作為(wei) 五大國有銀行之一的交通銀行在廣東(dong) 、山東(dong) 等部分省市對存款利率浮到頂,體(ti) 現出大型商業(ye) 銀行為(wei) 爭(zheng) 奪存款進一步放開存款利率上浮幅度的趨勢。存款利率被迫上浮,銀行將付出更多的成本。

一增一減中,銀行的利潤空間被壓縮。

招行行長馬蔚華此前表示,由於(yu) 中國銀行業(ye) 收入來源的80%以上依賴於(yu) 存貸利差,且風險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因此利率市場化改革對中國銀行業(ye) 而言,無疑是一場生死考驗。

對於(yu) 利率市場化,建行行長張建國表示,去年建行將近60%的存款都進行了重新定價(jia) ,今年開始剩下的另一部分存款將繼續重新定價(jia) ,隨之貸款也將進入重新定價(jia) 時期。今年銀行淨息差有可能稍微降些,但是不會(hui) 產(chan) 生太大影響。

“利率市場化對商業(ye) 銀行的挑戰還會(hui) 持續一段時間,並不是一年就能結束的。”張建國說。

戰略轉型是必然選擇

利率市場化改革已然起步,而且還將進一步深入。中央財經大學中國銀行業(ye) 研究中心主任郭田勇建議,戰略轉型是銀行麵臨(lin) 利率市場化的必然選擇。一方麵銀行要從(cong) 傳(chuan) 統的依賴於(yu) 存貸業(ye) 務和利息收入,轉向依賴和強化中間業(ye) 務;同時也要不斷發展金融創新,推動混業(ye) 經營,尋找更多的盈利點。從(cong) 原來依靠大企業(ye) 、大公司轉向做中小企業(ye) 、做零售客戶。

這種改變已經悄然發生。楊凱生在上周的業(ye) 績發布會(hui) 上就透露,作為(wei) 全球資產(chan) 規模第一的銀行,在2012年已經有意控製資產(chan) 規模的增長。他認為(wei) ,中國經濟還過分依賴銀行貸款、間接融資,這並不是一個(ge) 健康的模式,走一條總資產(chan) 規模不再無限擴大,但可持續發展的路子,是必要選擇。

“隻有利率市場化了,銀行業(ye) 恐怕才能成為(wei) 真正的銀行。”郭田勇說。

逾期貸款總額相當於(yu) 淨利一半

隱憂3

在淨利潤增速放緩之外,2012年的銀行年報展示的另一個(ge) 焦點是:不良貸款集中浮現。

以五大國有商業(ye) 銀行為(wei) 例,工、農(nong) 、中、建、交五大行2012年實現淨利潤7746億(yi) 元,盈利增速接近14.9%,然而其不良貸款總額超過了3200億(yi) 元,逾期貸款更是超過4000億(yi) 元,約相當於(yu) 淨利的51%。

五大行僅(jin) 農(nong) 行實現了不良貸款餘(yu) 額和不良貸款率的雙雙下降,截至2012年末,農(nong) 行不良貸款餘(yu) 額858.48億(yi) 元,較上年末減少15.1億(yi) 元。中行、工行、建行則都是不良貸款率降但不良貸款的餘(yu) 額上升,交行還出現“雙升”。

股份製銀行的情況則更為(wei) 糟糕,已披露年報的所有5家股份製商業(ye) 銀行均為(wei) “雙升”。平安銀行不良貸款餘(yu) 額增加一倍之多,浦發、中信也有約50%的增幅。

多家銀行不良貸款集中於(yu) 溫州

記者發現,各家銀行不良貸款的形成和分布具有相似性。2012年的銀行不良貸款有兩(liang) 個(ge) 關(guan) 鍵詞:溫州、製造業(ye) 。

“銀行與(yu) 企業(ye) 互不信任”

浦發銀行2012年新增不良貸款90%來自浙江地區[英國公司注冊(ce) ],而這其中75%來自溫州,不良貸款存量的85%來自批發和製造業(ye) 。招行不良貸款增量近七成集中在長江三角洲地區。平安銀行不良貸款同樣主要集中在長三角地區,溫州、杭州、寧波、上海四家分行的不良資產(chan) 增量占全行增量的88%。

一位溫州當地金融業(ye) 人士表示,在溫州,以中小企業(ye) 為(wei) 主,而銀行的放貸對象一般也都是中小企業(ye) 主,所以銀行針對江浙地區的中小企業(ye) 主也設計開發了許多適合他們(men) 需要的產(chan) 品。由於(yu) 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部分銀行業(ye) 務拓展方式上顯得有些激進,信貸準入條件和利率水平都可能低於(yu) 同行同類產(chan) 品,然後剛好遇上溫州中小企業(ye) 流動性危機。

據溫州當地媒體(ti) 報道的數據顯示,截至2012年12月末,溫州銀行業(ye) 不良貸款率環比上升32基點達3.75%;不良貸款額增加175.89億(yi) 元。

由於(yu) 溫州地區不良貸款居高不下,不少銀行已經在溫州地區抽貸、壓貸,有些大銀行的高層甚至表示可以放棄溫州。

溫州日勝小額貸款公司總經理陸榕說,自從(cong) 2011年底溫州跑路潮之後,溫州民間借貸一直不溫不火,大家都在擔心風險並沒有完全暴露出來,惜貸的現象非常嚴(yan) 重。而現在溫州企業(ye) 與(yu) 融資機構的信用度越來越低,銀行不相信企業(ye) ,企業(ye) 也同樣不相信銀行。

溫州中小企業(ye) 發展促進會(hui) 會(hui) 長周德文告訴記者,現在他每天最怕接的電話,就是有企業(ye) 家問他貸款到期了到底還不還。周德文說,他不知道如何作答,“如果建議最好不要還,銀行就會(hui) 抽貸,這等於(yu) 讓企業(ye) 家失信;如果勸導其還貸,企業(ye) 還貸後可能再也無法獲得新貸款。不僅(jin) 銀行與(yu) 企業(ye) 互不信任,就連企業(ye) 與(yu) 企業(ye) 之間的信任基礎,也在不斷削弱”。

今年不良貸款率或上升

2008年為(wei) 穩定經濟我國出台了4萬(wan) 億(yi) 的刺激計劃,商業(ye) 銀行也進行了一場信貸“大躍進”。外資投行頻繁借此看空中國銀行業(ye) 。

渣打銀行大中華區研究部主管王誌浩的研究報告分析,2013年銀行業(ye) 不良貸款預計將會(hui) 顯著上升,未來5年非常有可能發生的是,中央政府將要為(wei) 銀行係統再注資。“在行政力量左右之下,銀行在經濟低迷時被迫更積極放貸,而隨著不良貸款規模增加,大約每10年一次,政府需對銀行體(ti) 係組織救助。”王誌浩認為(wei) 。

瑞銀證券判定,短期經濟企穩或使得不良貸款上升的壓力有所緩解,但中期不良貸款向上的趨勢沒有改變。

工行行長楊凱生的一席話道出了銀行正麵臨(lin) 的不良貸款壓力:“在目前相當低的中國不良貸款率水平上,還要讓不良率持續雙降已經很難。”工行2013年的經營目標是不良貸款率將控製在1.2%,2012年工行的不良貸款率為(wei) 0.85%,這意味著這家中國銀行業(ye) 的排頭兵在2013年不良貸款率將有一定幅度的上升。

盡管如此,國內(nei) 機構則相對較為(wei) 樂(le) 觀。交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表示,不良貸款上升是宏觀經濟調整下行的必然現象,幾乎所有銀行家都會(hui) 把風險防控作為(wei) 管理銀行的頭等大事,而中國銀行業(ye) 經過10年的發展,經營水平和風控水平與(yu) 10年前相比已有了根本性改善。

郭田勇認為(wei) ,盡管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銀行業(ye) 的壞賬率仍保持低位,總體(ti) 來看我國銀行業(ye) 的不良貸款仍將有所增加。

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披露接近尾聲。截至昨日,16家上市銀行中已有10家公布業(ye) 績。相比多數行業(ye) 的慘淡經營,銀行業(ye) 依然“風光這邊獨好”。工、農(nong) 、中、建、交傳(chuan) 統五大國有銀行淨利潤超過7700億(yi) 元,每分鍾淨賺147萬(wan) 元。

但風光背後,銀行利潤“高得不好意思公布”的日子或許“一去不複返”了。2012年,中行利潤增速創上市以來最低,中信銀行淨利潤規模幾近零增長,建行淨利潤增速創6年最低。

“盈利增速放緩是銀行必然要麵臨(lin) 的階段,這不是一年的事情,還有較長的調整期。”中國建設銀行副行長胡哲一說。如今,經濟增速放緩、不良貸款增加、利率市場化改革成為(wei) 中國銀行業(ye) 下一步發展的三座大山。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