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5日,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hui) 議審議的預算報告顯示,2013年的財政收入為(wei) 11.5萬(wan) 億(yi) 元,同期支出總量為(wei) 11.9萬(wan) 億(yi) 元,財政收入差額為(wei) 3500億(yi) 元。[英國注冊(ce) 公司]為(wei) 此,國務院同意2013年由財政部代理發行3500億(yi) 元地方債(zhai) ,主要彌補地方財政收支差額。
對此,上述債(zhai) 券基金經理表示:“財政部代地方發行3500億(yi) 元地方債(zhai) 對地方來說是九牛一毛。現在機構最關(guan) 心的是,此次擴大中央代地方發債(zhai) 的規模,那麽(me) 地方平台債(zhai) 的發債(zhai) 量就可能會(hui) 減少,這也就意味著城投債(zhai) 的供給量將減少。那麽(me) 城投債(zhai) 未來是否將向市政債(zhai) 靠齊?如果是的話,那未來城投債(zhai) 的風險更小,資質和信用也會(hui) 提高,將會(hui) 吸引更多機構搶購。”
他還透露,目前一些基金和券商在調研中發現:2013年地方政府的發債(zhai) 需求依然很大,但市場需求量也大。“雖然大家都強調擔憂城投債(zhai) 信用風險,但隻要平台債(zhai) 風險暴露,政府就會(hui) 兜底,所以搶券時機構心裏其實一點都不擔心風險。如果真擔心風險,城投債(zhai) 的收益率就不會(hui) 這麽(me) 低了。”
據了解,1998年為(wei) 應對亞(ya) 洲金融危機影響,中國首次通過發行長期建設國債(zhai) 並轉貸給地方的方式,增加地方政府財力。2009年,為(wei) 應對國際金融危機,破解地方政府融資難題,實行通過中央財政代發地方政府債(zhai) 券的形式,當年發行2000億(yi) 元地方債(zhai) ,並將其納入地方預算構成地方債(zhai) 務。
然而,除了中央財政代發的地方債(zhai) ,地方各級平台發行的債(zhai) 務規模更大。3月5日,全國政協委員、審計署副審計長董大勝公開表示:中國各級政府今年的負債(zhai) 將達15萬(wan) 億(yi) ~18萬(wan) 億(yi) 元。
多地醞釀GDP“大躍進”
“對於(yu) 3500億(yi) 元的地方債(zhai) 額度,說明中央已經意識到地方債(zhai) 是堵不住的,與(yu) 其任由地方債(zhai) 務擴大,不如采用引導的辦法,增加額度能增加疏通渠道。”中國社科院財經戰略研究院研究員楊誌勇說。
在此之前的2012年,財政部代發地方債(zhai) 額度為(wei) 2500億(yi) 元。楊誌勇認為(wei) ,地方債(zhai) 額度每年在不斷增加,說明地方政府資金缺口很大,投資需求必然帶動舉(ju) 債(zhai) 衝(chong) 動。
國家審計署日前披露的消息稱,2012年和2013年將是地方政府債(zhai) 務集中償(chang) 還期,其中42%的地方債(zhai) [注冊(ce) BVI公司]務於(yu) 2012年年底前到期,53%的地方債(zhai) 務將於(yu) 2013年年底前到期。
不過,業(ye) 內(nei) 認為(wei) 中央除增加地方債(zhai) 發行額度,積極增加財政赤字來解決(jue) 地方資金需求外,更擔憂的是目前全國各地舉(ju) 債(zhai) 正醞釀的GDP“大躍進”。
2013年2月底,隨著全國31個(ge) 省區《政府工作報告》相繼出爐,各省GDP增速讓人眼前一亮,其中24個(ge) 省區將今年GDP增長目標定在10%及以上,20個(ge) 省區將固定資產(chan) 投資增長目標設定在20%及以上,而全國GDP增速預計僅(jin) 為(wei) 7.8%。
對此,浙江省人大代表、溫州中小企業(ye) 發展促進會(hui) 會(hui) 長周德文認為(wei) ,目前多數省區的GDP增長主要依靠投資的驅動作用。
在此背景下,當地地方財政顯然難以支撐。國家發改委中國城市和小城鎮中心研究員易鵬認為(wei) ,地方政府投資資金可能有兩(liang) 種途徑:一是通過地方融資平台,向銀行借貸;二是通過地方平台債(zhai) 的形式融資。
中國投資協會(hui) 預測,2013年中國各類投資將增長24%,投資總額將超過45萬(wan) 億(yi) 元。市場預計,今年正值新一屆領導班子換屆上任,之後將迎來3~5年的投資熱潮,進而拉動未來10年中國經濟年均7%的增長。
債(zhai) 務風險總量可控?
大規模投資帶動舉(ju) 債(zhai) 是否會(hui) 引發債(zhai) 務風險?政府是否會(hui) 成為(wei) 最終的買(mai) 單者。
麵對被外界視為(wei) 鐵道部包袱的2.6萬(wan) 億(yi) 元債(zhai) 務,3月6日,鐵道部副部長陸東(dong) 福表示:“負債(zhai) 中有一部分,未來應當由企業(ye) 通過經營活動和收益來償(chang) 還,而有一部分本身就是公益性建設、國土開發項目、扶貧項目,這些將通過適當的政府途徑和方法來解決(jue) 。”
這似乎勾勒出了當前地方債(zhai) 務的一條償(chang) 還路徑:部分由企業(ye) (或地方政府)自身負責;部分由國家買(mai) 單。按照審計結果,目前我國的地方政府債(zhai) 務主要包括三部分:負有償(chang) 還責任的直接債(zhai) 務;負有擔保責任的債(zhai) 務;償(chang) 債(zhai) 困難時可能需政府給予一定救助的債(zhai) 務。按照2010年的統計口徑,其中後兩(liang) 類債(zhai) 務的占比為(wei) 37.4%。
“其實,很大程度這些債(zhai) 務並不會(hui) 百分之百地變為(wei) 實際債(zhai) 務,但我們(men) 姑且把它們(men) 全部假設為(wei) ‘實打實’的債(zhai) 務,那麽(me) 2010年統計的10.7萬(wan) 億(yi) 元的債(zhai) 務餘(yu) 額,約相當於(yu) 2010年度GDP的26.9%。”賈康分析,如果再加上中國名義(yi) 指標表現的公共部門債(zhai) 務(約相當於(yu) GDP的20%)和中國政策性金融機構發行的金融債(zhai) 券等(約相當於(yu) GDP的6%),那麽(me) 我國總體(ti) 的公共部門債(zhai) 務率應在50%~55%,仍處於(yu) 總量風險可控的安全區。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今年各省的財政預算中,防範地方債(zhai) 務舉(ju) 措也紛紛加入條例。
對此周德文認為(wei) ,2012年以來,國內(nei) 商業(ye) 銀行不良貸款持續上升,截至2012年6月底,不良貸款餘(yu) 額比去年年末新增258億(yi) 元。“所以一旦銀行鏈條出現債(zhai) 務風險,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債(zhai) 務安全。”
對此賈康認為(wei) ,對於(yu) 地方債(zhai) ,應按照“治存量、開前門、關(guan) 後門、修圍牆”的原則,以規範的地方公債(zhai) 和市政債(zhai) 來置換替代隱性債(zhai) 。“雖然進入償(chang) 債(zhai) 高峰,隨著中央代發額度增加,地方政府短期可以借新債(zhai) 還舊債(zhai) ,目前來看,債(zhai) 務規模總量仍在安全區,但需防範某些局部地區和具體(ti) 項目出現的債(zhai) 務風險。”
這是今年3月5日,國務院正式批準由財政部代理發行的地方債(zhai) 額度,這一數字是我國自2009年發行地方債(zhai) 後,地方債(zhai) 發行額度最高的一次。然而,對於(yu) 全國高達15萬(wan) 億(yi) 元的政府債(zhai) 務規模而言,3500億(yi) 元無疑是杯水車薪。
但這也釋放出了一個(ge) 信號,即“財政部代發的地方債(zhai) 額度增加,說明當前中央對地方債(zhai) 的態度轉變為(wei) 開前門,關(guan) 後門,意在引導疏通。”全國政協委員、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所長賈康(微博)對《中國經營報(微博)》記者表示。
與(yu) 此同時,在經曆了2012年井噴行情的城投債(zhai) 市場,在2013年春天依舊“一券難求”。機構為(wei) 何仍對城投債(zhai) 的風險選擇“熟視無睹”?
機構搶購低收益城投債(zhai)
2013年伊始,深圳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債(zhai) 券基金經理終於(yu) 搶到了價(jia) 值兩(liang) 千萬(wan) 元的開封發投債(zhai) ,盡管該款城投債(zhai) 的收益率已經創下曆史新低,僅(jin) 為(wei) 年利率6.05%,但此次發行兩(liang) 億(yi) 元的債(zhai) 券很快就被搶空。
在2012年7月份,開封發投債(zhai) 的發行利率還高達6.48%,[注冊(ce) 開曼公司]但如今收益率不斷下滑。“盡管大家都知道存在風險,但城投債(zhai) 還是供不應求,機構也在四處搶購。”上述債(zhai) 券基金經理表示。
記者了解到,由於(yu) 銀行理財、保險資金和券商資管都對債(zhai) 券配置有一定配額需求,再加上債(zhai) 券市場整體(ti) 收益率較低,城投債(zhai) 作為(wei) 債(zhai) 市收益率相對較高的品種,受到機構的追捧。
“基金、券商都在搶城投債(zhai) ,一級市場已經很難拿到券。相比2012年城投債(zhai) 6%~8%甚至10%的收益,目前6%的水平已經非常低了,但問題是債(zhai) 券市場的其他債(zhai) 券收益更低。”廣東(dong) 一家大型基金公司固定收益部副總經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