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支付話語權[注冊(ce) 新加坡公司]
作為(wei) 互聯網金融最重要的一環,支付環節受到越來越多的金融機構重視。
目前,央行頒發的支付牌照涵蓋了貨幣匯兌(dui) 、互聯網支付、移動電話支付、固定電話支付、數字電視支付、預付卡發行與(yu) 受理和銀行卡收單等七大業(ye) 務類型。其中,互聯網支付無疑是重要的一環。根據易觀智庫的調查,2012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的交易規模達3.8萬(wan) 億(yi) ,同比增長76%。
目前,在支付鏈條中,銀行依然處於(yu) 強勢地位,不過,其他支付公司對於(yu) 銀行的依賴程度正在下降,這在快捷支付領域比較明顯。據悉,通過快捷支付,用戶無須開通網銀賬戶,就可以直接輸入卡片信息快速地完成支付,換言之,整個(ge) 支付鏈條繞開了商業(ye) 銀行自己的網銀。
此外,券商也開始侵入支付環節。此前,光大證券率先在證券業(ye) 內(nei) 推出了消費支付業(ye) 務。
對此,商業(ye) 銀行喜憂參半。對於(yu) 銀行而言,用戶通過信用卡進行支付,也相應地增大了信用卡的消費金額,信用卡業(ye) 務規模得以擴大。不過,快捷支付繞開電子銀行渠道,則使得電子銀行被邊緣化。總之,快捷支付的出現,衝(chong) 擊了商業(ye) 銀行電子銀行端。
搶奪客戶數據
[新加坡公司注冊(ce) ]除了爭(zheng) 奪支付話語權外,圍繞著客戶數據,各類金融機構展開了新一輪暗戰。最明顯的是,銀行、券商紛紛啟動網上商城戰略,與(yu) 電商爭(zheng) 奪客戶數據。
以建設銀行為(wei) 例,該行構建了兩(liang) 大電子商務平台:“善融商務個(ge) 人商城”麵向個(ge) 人消費者;“善融商務企業(ye) 商城”麵向企業(ye) 用戶。
此外,工商銀行、中國銀行和民生銀行都在考慮開設類似網站。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圍繞“大數據”控製權的爭(zheng) 奪戰正在升溫,銀行希望盡可能多地收集客戶信息。
事實上,電商的業(ye) 務競爭(zheng) 對銀行網上商城的衝(chong) 擊最為(wei) 直接。2007年,阿裏巴巴與(yu) 建行合作推出旗下金融計劃,其核心優(you) 勢便在於(yu) 擁有了大量的用戶信息,並匯集詳細的信用記錄,但是,目前這一合作已經終止。
“公司意識到掌握信用數據對於(yu) 銀行有多麽(me) 重要,並要求從(cong) 貸款利潤中得到更多分成。而建行並不願意在電子商務領域中處於(yu) 次要地位。”阿裏巴巴相關(guan) 人士接受證券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
為(wei) 此,阿裏巴巴構建了自己的金融服務體(ti) 係,截至2012年年中,阿裏巴巴已累計向13萬(wan) 多家小企業(ye) 發放了280億(yi) 元貸款。而另一方麵,建行電子商務網站推出後的6個(ge) 月裏,注冊(ce) 店鋪已達到1萬(wan) 個(ge) ,交易額達35億(yi) 元。
4.89億(yi) ,這是去年三季末網銀注冊(ce) 用戶數,這一數據相當於(yu) 美國總人口的1.58倍。而去年網上銀行累計交易金額已突破900萬(wan) 億(yi) 元,相當於(yu) 去年我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的17倍。
對於(yu) 金融機構而言,互聯網市場是下一個(ge) 藍海[新加坡注冊(ce) 公司]。據悉,商業(ye) 銀行、證券公司、第三方支付公司、個(ge) 人對個(ge) 人(P2P)網絡貸款公司已相繼啟動互聯網金融戰略,意圖瓜分這一蛋糕。
互聯網與(yu) 金融融合加速
網上銀行是金融與(yu) 互聯網結合的最好案例。易觀智庫調查結果顯示,截至去年三季度末,國內(nei) 網上銀行交易規模已超過700萬(wan) 億(yi) 元。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去年第四季度網上銀行交易迎來了爆發性增長,保守估計去年這一規模已超過900萬(wan) 億(yi) 元。
顯而易見,互聯網對金融業(ye) 的發展發揮著助推作用。據了解,目前國有大行電子銀行對櫃麵的替代率超過了50%,這僅(jin) 僅(jin) 是金融互聯網化的一個(ge) 開始。
“以互聯網為(wei) 代表的現代信息科技,特別是移動支付、雲(yun) 計算、社交網絡和搜索引擎等,將對未來金融模式產(chan) 生革命性影響。”招商銀行行長馬蔚華此前表示。
從(cong) 宏觀層麵看,金融與(yu) 互聯網的融合正呈現互聯網企業(ye) 、商業(ye) 銀行相互靠攏的態勢。業(ye) 內(nei) 人士表示,銀行業(ye) 總資產(chan) 已超過131萬(wan) 億(yi) 元,其能調動的資源之大,可想而知。倚仗著強大的資金優(you) 勢,除了之前的網銀、手機銀行之外,商業(ye) 銀行介入互聯網日益加深。與(yu) 此同時,券商、保險也開始了各自的互聯網戰略。
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未來互聯網上將形成一個(ge) 既不同於(yu) 商業(ye) 銀行間接融資,也不同於(yu) 資本市場直接融資的第三種金融運行機製,即“互聯網金融模式”。這就要求互聯網企業(ye) 、金融機構從(cong) 各自優(you) 勢領域出發,從(cong) 兩(liang) 頭切入。
馬蔚華表示,目前的情況是,第三方支付企業(ye) 、P2P網絡貸款公司利用互聯網平台介入金融服務業(ye) 。而銀行、券商為(wei) 代表的金融機構,則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出網上銀行、電子銀行乃至電子商務平台,掀起渠道的電子化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