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企業重組上市IPO

多省已漲最低工資防國富民窮 低收入者受益最大

中國低收入者已經成為(wei) 密集加薪期的最大受益者。

從(cong) 昨日起,北京、河南、深圳、陝西、安徽、海南等多個(ge) 省市同時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平均增幅多在20%以上。據報道,今年上調或計劃上調最低工資標準的省區市共有27個(ge) 。

補償(chang) 性增長

今年1月23日,江蘇省第一個(ge) 上調最低工資標準,從(cong) 而帶動了全國大部分省市跟進的“加薪潮”。

據不完全統計,到目前為(wei) 止全國共有18個(ge) 省份上調了最低工資標準。

人保部工資研究所專(zhuan) 家孫群義(yi) 在接受《第一財經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這輪工資增長實際上是對中國低收入勞動者收入的一次補償(chang) 性增長。

根據《最低工資規定》,最低工資標準每兩(liang) 年至少要調整一次。但多地上一次最低工資標準的上調大多在兩(liang) 年前即國際金融危機之前。在經曆了去年以來的促增長之後,此次調高最低工資標準的力度頗大。

另一方麵,中國目前的最低工資標準依然偏低。2006年12月全國總工會(hui) (下稱“全總”)曾要求,3年之內(nei) 各地最低工資標準達到當地社會(hui) 平均工資的40%以上。從(cong) 目前來看,一些地方還未達到這一比例。

以北京市為(wei) 例,2009年北京職工的月平均工資為(wei) 3726元,最低工資僅(jin) 為(wei) 800元。以海南省為(wei) 例,2009年全省職工平均月工資為(wei) 2077.8元,一類地區最低工資僅(jin) 為(wei) 630元,今年7月1日提高三成多後也隻有830元。

無損外資吸引力

各地頻頻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呼應了此前中央高層多次提出的“讓勞動者體(ti) 麵勞動”等要求,同時也是因為(wei) 各地政府切實感受到了收入分配差距擴大帶來的巨大壓力。

全總集體(ti) 合同部部長張建國此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當前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標誌就是普通工人收入過低。

他認為(wei) ,現階段勞資矛盾增多,說明提高勞動報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已經刻不容緩。

大範圍的最低工資標準提高也引起了一些爭(zheng) 議。有人擔心,這將會(hui) 增加企業(ye) 的運營成本,從(cong) 而降低中國對於(yu) 外商投資的吸引力。

對此,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姚堅日前表態稱,目前中國對外資的吸引力已經不完全是低廉的勞動力,關(guan) 鍵在於(yu) 巨大的市場和完善的產(chan) 業(ye) 配套能力。

他同時表示,部分省市對最低工資的上調,符合國家整個(ge) 經濟和產(chan) 業(ye) 政策變化趨勢,要讓更多的產(chan) 業(ye) 工人和全民能夠享受到經濟發展的成果。

防止“國富民窮”

今年5月份,各地頻提最低工資標準的同時,全國人大財經委在江西、甘肅、安徽等地進行了密集調研,擬建議減輕競爭(zheng) 性行業(ye) 企業(ye) 稅負,騰出空間給員工增加工資的建議。

全總日前披露的一組數據顯示,我國居民勞動報酬占GDP的比重,在1983年達到56.5%的峰值後,就持續下降,2005年已經下降到36.7%,22年間下降了近20個(ge) 百分點。

另據統計,目前中國企業(ye) 的稅負在世界範圍內(nei) 屬較高,尤其是民營企業(ye) 稅負總量在40%以上。

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ge) 月,我國財政收入超過3.5萬(wan) 億(yi) 元,與(yu) 去年同期相比增速達到30.8%。據經濟學者預計,今年年底我國財政收入可能超過8萬(wan) 億(yi) 元。

以上三組數據說明,降稅加薪在當前財政收入豐(feng) 裕而勞動者收入相對較低的情況下是可行的一條道路。

針對這一現狀,中國勞動學會(hui) 副會(hui) 長兼薪酬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會(hui) 長蘇海南日前提出了“國民收入倍增計劃”。他在接受本報采訪時表示,對於(yu) 利潤空間較小、短期內(nei) 轉型升級可能性不大的勞動密集型企業(ye) ,可以在其提高職工工資後,由政府通過減稅等措施予以補助扶持。

除了提高最低工資標準,通過推進工資集體(ti) 協商製度,加強員工在工資水平確定上的話語權也是一條可行之路。全總已經明確提出,力爭(zheng) 2012年在各類已建工會(hui) 的企業(ye) 實行集體(ti) 合同製度,全麵推行工資集體(ti) 協商。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