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季度中國國內(nei) 生產(chan) 總值(GDP)同比增長7.4%,這是連續第7個(ge) 季度增長放緩,也是自2009年首季以來最低的增幅。
在全球經濟持續萎靡的嚴(yan) 峻外部形勢下,國內(nei) 經濟出現下滑,影響銀行的經營和資產(chan) 質量,同時,新的監管製度、經濟政策以及商業(ye) 銀行的改革都使我國銀行業(ye) 麵臨(lin) 諸多挑戰。[香港公司年審]
“對中國銀行業(ye) 而言,轉型的根本目標就是要變 ‘外延粗放’為(wei) ‘內(nei) 涵集約’,最終實現銀行經營效益的最大化和盈利的持續穩定增長。”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稱。
粗放經營和利率市場化挑戰
國際金融問題專(zhuan) 家、中國建設銀行高級經濟學家趙慶明認為(wei) ,粗放式管理及機構臃腫、人員冗雜現象不可忽視。近幾年來,中國銀行業(ye) 的管理水平和素質有了較大的提升,但依賴規模擴張、粗放經營的特征依然明顯:產(chan) 品創新能力相對薄弱,新興(xing) 業(ye) 務拓展乏力;渠道服務效率不高,客戶管理精準化程度不高;風險管理能力滯後,資本管理能力有待提高等。麵對日趨激烈的市場競爭(zheng) 與(yu) 監管約束,外延粗放的管理模式已越來越難以適應,亟須改變。
今年央行兩(liang) 次下調貸款利率下限並上調一次存款利率上限。我國《“十二五”規劃綱要》再次要求:“穩步推進利率市場化改革,加強金融市場 基準利率體(ti) 係建設”。這意味著我國利率市場化進程在“十二五”期間將有更大的發展。
“傳(chuan) 統的資產(chan) 擴張增長方式存在極限。在金融脫媒和利率市場化加快演進的大趨勢下,過度依賴資產(chan) 擴張和利差收入的盈利方式也越來越難以為(wei) 繼。”[如何注冊(ce) 香港協會(hui) 社團]中國工商銀行董事長薑建清近日撰文指出。
中國銀行業(ye) 的淨利息收入在上市銀行公布2011年年報時已成為(wei) 輿論詬病,雖然四大國有銀行在國際銀行業(ye) 排名中都處於(yu) 前列,但國際大銀行的非利息收入普遍在40%以上,最高的甚至接近80%;中間業(ye) 務收入占比基本都在20%以上,最高的則在70%左右。
“息差業(ye) 務麵臨(lin) 挑戰,利率衍生工具大有可為(wei) 。”宗良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微博)》記者采訪時指出,從(cong) 各國的經驗來看,利率全麵放開後,短期內(nei) 存貸款利率會(hui) 有一個(ge) 整體(ti) 上升的過程,但長期的升降則更多受宏觀經濟、資金供求、匯率等多個(ge) 方麵的影響。
傳(chuan) 統模式難以適應新形勢
宗良指出,股份製改革以來,我國銀行業(ye) 為(wei) 適應新形勢不斷進行轉型,有些方麵取得了突出成就,但慣性仍很強,許多方麵非但沒有取得進步,反而有陷入“路徑依賴”的趨勢。隨著利率市場化和金融脫媒的深化,現有的資產(chan) 負債(zhai) 結構、客戶結構、業(ye) 務結構的持續發展麵臨(lin) 問題。
雖然國有商業(ye) 銀行都已經建立起“三會(hui) 一層”(股東(dong) 大會(hui) 、理事會(hui) 、監事會(hui) 和高級管理層)的治理結構,但是距離完善的機製還有一定的差距。比如產(chan) 權結構仍不夠多元化,這不利於(yu) 建立有效的委托--代理關(guan) 係,對我國銀行業(ye) 自身的長期發展,社會(hui) 金融風險的防範和化解,以及整個(ge) 社會(hui) 資金的利用效率和資金安全,都會(hui) 產(chan) 生負麵影響,亟待進一步完善。
我國商業(ye) 銀行國際化還處於(yu) 起步階段,2012年四大國有商業(ye) 銀行半年報數據顯示,除中行外匯資產(chan) 占比達到24.88%外,其他三家最高的工行也隻有8.45%,工、農(nong) 、建行平均外匯資產(chan) 占比僅(jin) 達6.24%。宗良認為(wei) ,這表明我國銀行業(ye) 務主要集中在本土上,境外業(ye) 務比例不高,抵禦全球經濟動蕩的能力不強。
“目前國有銀行高管的金融素養(yang) 毋庸置疑,在國內(nei) 他們(men) 既是銀行高管,又有政府背景,但他們(men) 對國際金融市場的規則把握如何,尚不確定。”上海財經大學現代金融研究中心副主任奚君羊稱。
呼籲差異化監管
銀監會(hui) 案件稽查局局長劉元及中國人民銀行王亮亮在《中國金融》雜誌撰文指出,銀行業(ye) 發展戰略、市場定位、經營模式、發展途徑、監管思路等高度趨同,同類同質競爭(zheng) 激烈,低水平重複建設問題嚴(yan) 重,銀行應該差異化發展,監管機構亦應差異化監管。
奚君羊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在此次國際金融危機中,業(ye) 務結構單一的投資銀行、保險公司受到嚴(yan) 重衝(chong) 擊,而以商業(ye) 銀行為(wei) 根本的綜合經營的銀行則因為(wei) 業(ye) 務綜合化和多元化而受到的衝(chong) 擊影響較小。目前,國際主要的大銀行經由不同的路徑基本實現了綜合經營,這些銀行不僅(jin) 從(cong) 事傳(chuan) 統的商業(ye) 銀行業(ye) 務,[注冊(ce) 香港公司條件]也可以向客戶提供與(yu) 投資銀行、證券以及保險相關(guan) 的各種業(ye) 務,這為(wei) 其收入結構的多元化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撐。
“針對大型銀行機構,應該更為(wei) 係統地探討綜合化經營的路徑以及相應的監管體(ti) 係建設。”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所長丁建臣表示,與(yu) 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對金融創新一直采用嚴(yan) 格的監管措施,雖然一定程度上避免了金融市場的高風險,但也約束了金融市場的創新能力,削弱了中國金融體(ti) 係的競爭(zheng) 力和吸引力。由於(yu) 中國金融發展水平較低,諸多金融市場的基本製度和運行機製尚未建立或完善,無法形成吸引力和競爭(zheng) 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