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13日對外公布的2002年以來的社會(hui) 融資數據顯示,2002年到2011年間,我國社會(hui) 融資規模由2萬(wan) 億(yi) 元擴大到12.83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貸款以外的其他方式融資對貸款的替代作用明顯,尤其是企業(ye) 債(zhai) 券和非金融企業(ye) 境內(nei) 股票融資,[如何注冊(ce) 香港協會(hui) 社團]2011年末較2002年增加了17.1倍。
央行調統司負責人指出,隨著金融創新快速發展,未來人民幣貸款占比有可能更低。
這是央行首次公布10年來的該組數據。
企業(ye) 債(zhai) 券規模十年增35倍
統計顯示,2002年以來我國社會(hui) 融資規模快速增長,有力地支持了我國經濟持續平穩較快發展。社會(hui) 融資規模10年來的年均增長達到22.9%,比同期人民幣各項貸款增長率高6.1個(ge) 百分點。2011年社會(hui) 融資規模與(yu) GDP之比為(wei) 27.1%,比2002年提高10.4個(ge) 百分點。
此外,金融結構呈現多元發展,人民幣貸款以外的其他方式融資數量和占比明顯上升,金融對資源配置的積極作用不斷提高。
數據顯示,10年來,人民幣貸款占比顯著下降。2011年新增人民幣貸款7.47萬(wan) 億(yi) 元,是2002年的4.04倍;人民幣貸款占社會(hui) 融資規模的比例由91.9%下降至58.2%。而除人民幣貸款外的其他方式融資為(wei) 5.36萬(wan) 億(yi) 元,是2002年的32.7倍,占同期社會(hui) 融資規模的41.8%,比2002年上升33.7個(ge) 百分點。
直接融資快速發展,[注冊(ce) 香港公司條件]市場配置資金的作用不斷提高。2011年企業(ye) 債(zhai) 券和非金融企業(ye) 境內(nei) 股票合計融資1.80萬(wan) 億(yi) 元,是2002年的18.1倍;合計占同期社會(hui) 融資規模的14.0%,比2002年提高9.1個(ge) 百分點。企業(ye) 債(zhai) 券融資規模由2002年的367億(yi) 元增加至2011年末的13658億(yi) 元,增加了35倍。相比之下,非金融企業(ye) 境內(nei) 股票融資由2002年的628億(yi) 元增加至4377億(yi) 元,十年間增加了近5倍。股票融資規模的高點分別出現在2010年、2011年和2007年。
數據顯示,非銀行金融機構對實體(ti) 經濟的支持力度也在迅速加大。2011年小額貸款公司新增貸款1934億(yi) 元,比2009年增長1.5倍,相當於(yu) 一家中型股份製商業(ye) 銀行一年的新增貸款規模。
表外業(ye) 務融資功能顯著增強
近年來,我國金融總量快速擴張,金融結構多元發展,金融產(chan) 品和融資工具不斷創新,證券、保險類機構對實體(ti) 經濟資金支持加大,商業(ye) 銀行表外業(ye) 務對貸款表現出明顯替代效應。統計顯示,十年來,金融機構的表外業(ye) 務融資功能顯著增強。2011年實體(ti) 經濟通過未貼現的銀行承兌(dui) 匯票、委托貸款和信托貸款從(cong) 金融體(ti) 係融資合計達2.53萬(wan) 億(yi) 元,而在2002年這些金融工具的融資量還非常小。
尤其是委托貸款、未貼現的銀行承兌(dui) 匯票,十年來增長迅速。2011年末,委托貸款達到12962億(yi) 元,較2002年增加了12787億(yi) 元,增加了72倍,已成為(wei) 繼人民幣貸款、企業(ye) 債(zhai) 券融資之後的第三大融資工具。
央行調統司負責人指出,表外業(ye) 務資金最終都會(hui) 通過信托貸款、委托貸款、銀行承兌(dui) 匯票、企業(ye) 債(zhai) 券、股票等金融工具投放於(yu) 實體(ti) 經濟,[注冊(ce) 香港公司好處]因此,將人民幣貸款之外的工具納入社會(hui) 融資規模,有利於(yu) 促進金融宏觀調控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央行調統司負責人透露,隨著我國金融市場 發展和金融創新深化,實體(ti) 經濟還會(hui) 增加新的融資渠道,如私募股權基金、對衝(chong) 基金等。未來條件成熟,可將其計入社會(hui) 融資規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