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華永道2012年上半年企業(ye) 並購分析報告顯示,今年上半年,私募股權基金交易數量同比大幅下滑(同比下降39%),部分原因來自於(yu) 私募股權基金在預期市場價(jia) 格會(hui) 進一步下跌的情況下放緩了交易進程。
“我們(men) 認為(wei) ,[香港公司注冊(ce) ]目前披露的大型私募交易數量的急劇萎縮,隻是個(ge) 時間性的問題。許多買(mai) 方認為(wei) ,隨著中國經濟增長的放緩,迅速完成交易的壓力減小了,因此很多交易的過程被拉長了。”普華永道中國企業(ye) 購並合夥(huo) 人劉晏來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但很多業(ye) 內(nei) 人士認為(wei) ,這不是原因的全部。
企業(ye) 家急,PE更急
“這幾年,我在全國各地看到許許多多、各式各樣私募股權基金,大家都希望通過這一方式賺大錢,掮客橫行,完全看不到其中所蘊藏的風險,中國投資界被推進了全民PE時代,現在來看,當中的泡沫很明顯。”清科集團董事長兼CEO倪正東(dong) 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很多私募股權基金想賺快錢,投資時估值就很高,退出時並不一定能全身而退。”
“私募基金在密切旁觀。”劉晏來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私募股權基金投資人(有限合夥(huo) 人)對於(yu) 投資標準愈發嚴(yan) 苛,私募股權基金管理公司無論在中國境內(nei) 還是離岸市場的資金募集都麵臨(lin) 相當大的挑戰。而累計募集的資金規模表明,私募股權基金可用於(yu) 中國市場投資的資本規模處於(yu) 創紀錄的高位,這將對募集資金進行新的投資活動造成壓力。”
自去年年末以來,看空中國經濟論逐漸演變為(wei) 做空中國的行動。在美國市場,中國概念股從(cong) 上市時所能夠獲得的“溢價(jia) ”變成了如今的“折價(jia) ”。在國內(nei) ,大量可統計的外資通過各種方式撤離中國,原本因為(wei) 經濟高增長所引發的企業(ye) 紮堆上市熱潮正在消退,私募股權基金不得不重新思考投資中國的風險和盈利預期。
長信基金研究發展部副總監安昀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普遍認為(wei) 中國將在2015年迎來人口紅利的拐點,這意味著經濟中邊際上消費的力量將大於(yu) 生產(chan) 的力量和儲(chu) 蓄的力量,這將帶來較持續的通脹和資產(chan) 估值的下移。”
類似的觀點越來越被投資界認同,資產(chan) 估值的下移讓私募股權基金感到不安。
“為(wei) 什麽(me) 這幾年私募股權投資者和企業(ye) 家、創業(ye) 者的矛盾那麽(me) 多?因為(wei) 在資本方看來,企業(ye) 並沒有按照所謂的"對賭協議"完成當初企業(ye) 業(ye) 績的承諾,就應該按照遊戲規則願賭服輸。而企業(ye) 家則認為(wei) ,國際和經濟形勢等大環境使然,才讓公司無法按期履行承諾或無法如期上市,作為(wei) 投資者應該體(ti) 諒,這就是資本方和企業(ye) 家之間矛盾的根本。”貝恩公司全球合夥(huo) 人韓微文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資本市場低迷,企業(ye) 無法上市,企業(ye) 家急,[注冊(ce) 香港公司程序]私募股權基金更急,因為(wei) 其身後有著投資者的催促。
數萬(wan) 億(yi) 資金等待套現
“據我們(men) 最近觀察,內(nei) 地市場目前等待套現的私募股權基金超過了3萬(wan) 億(yi) 元,這麽(me) 大的體(ti) 量會(hui) 給市場造成很大的壓力。”中金公司資本市場業(ye) 務委員會(hui) 執行主席何華公開表示。
清科集團統計顯示,2012年上半年67家由私募股權基金(VC和PE)支持的上市企業(ye) 僅(jin) 為(wei) 其背後的174隻投資基金帶來5.27倍的平均賬麵投資回報,較去年同期回報下降35.3%。
貝恩公司全球副董事楊奕琦認為(wei) ,資本市場環境充滿挑戰、私募股權近期支持上市的企業(ye) 在上市後的表現不佳,可能會(hui) 導致上市退出更具挑戰性。
根據貝恩公司統計,上市仍是私募股權在中國的主要退出途徑,占2011年退出交易數量的66%。但由於(yu) 股市震蕩,與(yu) 2010年相比,退出交易總體(ti) 減少了20%,2011年下半年退出的交易數量較上半年減少了23%。而且,大多數公司上市後的股價(jia) 表現令人失望。
“麵對動蕩和困難的二級資本市場,私募股權基金的上市退出絕對數量已大幅下降。”劉晏來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不少私募股權基金現在正處於(yu) 退出階段,數百的私募股權基金投資企業(ye) 存續在基金賬麵上;如何成功實現退出是一個(ge) 關(guan) 鍵挑戰和需要重點關(guan) 注的領域。這會(hui) 帶來更多的私募股權基金支持的並購交易,所不同的是,私募股權基金將作為(wei) 並購交易的出售方。”
場外800億(yi) 美元伺機而動
“如果二級市場還不好轉,我相信會(hui) 有很多私募股權基金會(hui) 熬不住的,”一家國內(nei) 知名的私募股權基金項目經理夏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有一些基金已經在業(ye) 內(nei) 四處打探是否願意接手一部分被投資公司的股權,價(jia) 格還好商量。”
在二級市場持續低迷的情況下,私募股權基金也在尋求新的退出渠道,除了投資人回購公司股票之外,轉手並購成為(wei) 最為(wei) 可能的方式之一。
清科集團數據統計顯示,自2010年起,私募股權基金並購退出數量逐年遞增,2010年,私募股權基金通過並購退出的案例共計26筆,同比增長1.89倍;2011年,在私募股權基金通過IPO方式退出不暢的情況下,並購成了私募股權基金重要的退出方式之一,僅(jin) 2011年就有62筆並購退出案例,是2010年的2.38倍,呈現出“井噴”之勢。
夏進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與(yu) 單純通過IPO方式退出相比,通過並購轉手方式退出案例的增多,恰恰說明中國私募股權基金行業(ye) 正在日趨成熟。以美國為(wei) 例,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私募股權基金通過IPO退出的比例也高達90%,但經過30年的發展,私募股權基金通過IPO方式退出僅(jin) 占到了15%,這說明投資者對於(yu) 所投企業(ye) 的資產(chan) 定價(jia) 更為(wei) 成熟了。中國目前私募股權基金業(ye) 的情況和美國二三十年前的情況很類似。
當前,市場上也的確有足夠的資金支持一些私募股權基金通過轉手方式來退出投資。貝恩公司全球合夥(huo) 人、大中華區私募股權業(ye) 務主席白偉(wei) 曆告訴《中國經濟周刊》:“由於(yu) 中國收緊的貨幣政策,國內(nei) 企業(ye) 和私募股權基金將繼續尋找資金,這給行業(ye) 帶來大量的投資機會(hui) 。根據我們(men) 的判斷,除了普通合夥(huo) 人在中國掌握了逾450億(yi) 美元的資金外,還有正在募集的800多億(yi) 美元資金將投向中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