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度“新華-道瓊斯國際金融中心發展指數(簡稱IFCD)”昨日在滬發布。在中國大陸金融中心中,上海依然是惟一一個(ge) 入圍前十的城市,排名與(yu) 去年相同,位列第六。老牌金融中心紐約、倫(lun) 敦與(yu) 東(dong) 京繼續領跑綜合發展實力前三。[上海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其他歐洲金融中心城市則因歐債(zhai) 危機發酵,排名繼續下滑。
值得一提的是,中國境內(nei) 金融中心,除了上海躋身前十,北京較去年上升三位至第11位,離前十一步之遙;深圳上升兩(liang) 位,首次躋身前二十。
今年是該指數發布的第三年。該指數由新華社旗下的中經社控股聯合標普道瓊斯指數公司共同研發。
第二梯隊競爭(zheng) 更激烈
IFCD2012的排名指標包括金融市場 、成長發展、產(chan) 業(ye) 支撐、服務水平、國家環境五個(ge) 方麵,評選標的城市包括全球45個(ge) 主要城市。2012年的前十城市分別是紐約、倫(lun) 敦、東(dong) 京、香港、新加坡、上海、法蘭(lan) 克福、巴黎、蘇黎世和芝加哥。
前六的排名與(yu) 2011年的位次完全一致。法蘭(lan) 克福今年上升一位,與(yu) 巴黎進行了交換,而2011年的第九、第十名悉尼與(yu) 阿姆斯特丹,在今年分別被蘇黎世與(yu) 芝加哥取代。整體(ti) 而言,排名前十的城市已經相對穩定:[廣州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第一梯隊的四個(ge) 城市近三年的綜合得分始終占據排行榜前四位,且遠高於(yu) 其他城市。
更進一步,當由紐約、倫(lun) 敦、東(dong) 京、香港組成的第一梯隊地位難以撼動時,第二梯隊的競爭(zheng) 卻日趨激烈。包括新加坡、上海、巴黎和法蘭(lan) 克福在內(nei) 的第二梯隊在2012年得分的差距顯著減小,說明各城市之間對金融資源的競爭(zheng) 日益激烈,發展能力日益接近。而且,紐約和倫(lun) 敦的複蘇勢頭已有顯現,兩(liang) 個(ge) 城市的成長發展指標,均從(cong) 2011年的第四位和第七位,分別躍升至今年的第二位和第三位。
上海連續三年“最成長”
在針對金磚國家金融中心城市的調查中,上海作為(wei) 中國城市的代表,在信心指數、資金吸引力、人才吸引力、金融市場國際化程度、金融創新程度等方麵,均位列莫斯科、聖保羅、約翰內(nei) 斯堡和孟買(mai) 之前。同時,反映國際社會(hui) 對金磚國家貨幣了解程度的調查中,中國的人民幣、俄羅斯的盧布、印度的盧比、巴西的雷亞(ya) 爾、南非的蘭(lan) 特仍分列一至五位,與(yu) 去年相同。
值得關(guan) 注的是,上海作為(wei) 中國大陸惟一一家入圍前十的城市,其成長發展指標已連續第三年位居第一。
成長發展指標分別從(cong) 資本市場的成長性、經濟成長性、城市創新產(chan) 出與(yu) 城市創新潛能四個(ge) 方麵對城市成長發展能力進行評價(jia) 。在今年的評價(jia) 中,上海這一指標最終得分82.61分,以不到0.5分的微弱優(you) 勢排在了紐約之前。除去成長發展指標,上海的產(chan) 業(ye) 支撐、金融市場這兩(liang) 個(ge) 重要指標在今年也有所進步,分別排在第四位和第六位,較前一年各前進了兩(liang) 位和一位。
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hui) 研究員道格拉斯·艾略特對比其他國際金融中心發現,上海的優(you) 勢在於(yu) 中國巨大且仍在持續發展中的市場,中央和地方政府強有力的支持,期貨和股權市場等“硬件”條件以及上海這座城市的充沛活力。
但是,上海的“短板”依然存在。城市“服務水平”和“國家環境”要素是上海的競爭(zheng) 力短板,2012年分別排名第12位和第16位。
歐債(zhai) 危機洗牌新座次
數據顯示,雖然歐美城市在數量上占優(you) ,但在歐洲債(zhai) 務危機的持續影響下,加上新興(xing) 經濟體(ti) 蘊含的巨大發展潛力,全球金融中心格局正悄然發生變化。與(yu) 去年相比,今年位次下降較多的金融中心城市主要集中在歐洲,如丹麥首都哥本哈根、意大利首都羅馬以及挪威首都奧斯陸等。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歐債(zhai) 危機對傳(chuan) 統金融中心發展帶來的深層影響,國際金融中心整體(ti) 東(dong) 移的跡象已明顯。
金融格局的變化也逐漸帶動要素市場的改變,亞(ya) 太經濟體(ti) 在金融機構集聚度、金融市場全麵性、交易活動的活躍度等方麵形成良序的競合態勢。特別是近年來香港、新加坡、東(dong) 京人民幣離岸中心的建設,加快了人民幣國際化的步伐。比如,[深圳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上海與(yu) 東(dong) 京推動的人民幣對日元直接交易,也推進了上海在岸人民幣市場發展。
從(cong) 金融機構來看,歐洲銀行業(ye) 占全球銀行業(ye) 總市值的比例從(cong) 2007年的35%下滑至2011年的23%,而亞(ya) 太銀行業(ye) 在2011年這一占比將近36%。全球銀行業(ye) 價(jia) 值轉移的整體(ti) 趨勢不言而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