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銀行強勢大跨界 電商價格戰未停信息戰又起

京東(dong) 商城與(yu) 蘇寧、國美之間的價(jia) 格混戰硝煙未散,有著金融大佬之稱的中國銀行業(ye) 也摩拳擦掌,對電子商務市場表現出了特別的興(xing) 趣。日前,中國建行銀行旗下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台——善融商務正式開業(ye) 。而此前,交通銀行旗下平台“交博匯”、工行與(yu) 新浪合作設立的新浪商城也均已上線。

如今的電子商務界,早已是群雄割據,[天津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價(jia) 格戰或明或暗,競爭(zheng) 激烈甚至慘烈,“燒錢”似已成為(wei) 入門者的必經之路。但這並不妨礙各銀行大跨界進軍(jun) 。他們(men) 已不甘於(yu) 和電商合作、“小打小鬧”的模式,而是直接將觸角升到互聯網的最前端。

龐大的銀行看上小小的電商,頗令市場費解:是電商盈利前景可觀到讓被視為(wei) “暴利”行業(ye) 的銀行怦然心動,還是另有打算?建行的解釋是,善融商務無意與(yu) 淘寶、京東(dong) 商城競爭(zheng) ,建行看中的更非電商本身,而在於(yu) 對信息的捕獲。

大跨界 銀行也做電商

日前,建行電子商務金融服務平台——善融商務正式開業(ye) 。

作為(wei) 為(wei) 數不多的銀行係企業(ye) 級電商平台,善融商務的誕生尤為(wei) 低調:沒有實體(ti) 的開業(ye) 慶典,沒有正式的新聞發布會(hui) ,所謂“正式開業(ye) ”正如其棲身地互聯網一樣虛擬無落點。

刻意的低調,無礙其被建行視為(wei) 領跑同業(ye) 的一大發力點。

就在8月15日召開的夏季工作會(hui) 議上,建行董事長王洪章指出,目前經濟和社會(hui) 的網絡化程度日趨深化,對銀行經營模式、盈利模式帶來了革命性的變化,建行將在手機支付、電子商務、供應鏈金融、金融社會(hui) 化網絡服務等領域搶占先機,趕上或領跑同業(ye) 。

善融商務被建行視為(wei) “順應電子商務發展潮流,結合傳(chuan) 統金融服務優(you) 勢和新興(xing) 電子商務服務應用而搭建的,全流程、綜合性電子商務服務平台。”

這是一個(ge) 融合B2B、B2C的綜合性服務平台,更通俗的理解,可以將其個(ge) 人商城(B2C)類比淘寶,賣衣服、賣鞋,也賣護膚品;企業(ye) 商城(B2B)則如阿裏巴巴,旨在為(wei) 企業(ye) 之間搭建交易平台。

當然,善融商務的定位並不辜負建行的雄厚資金及金融服務實力。

相比傳(chuan) 統電商,善融商務差異化也是其最看重的定位:為(wei) 客戶提供從(cong) 支付結算、托管、擔保到融資服務的全方位金融服務,“亦商亦融”這一標語充分彰顯了其定位及其訴求。

[寧波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一個(ge) 最直接彰顯其特色的標誌即是,買(mai) 方在購買(mai) 物品時,善融商務會(hui) 為(wei) 其提供普通支付、貸款支付以及組合支付(包括普通支付、個(ge) 人融資分期支付)三種可選方式。

善融商務並不是首家涵蓋B2B、B2C的銀行係綜合電子商務平台,但善融商務的誕生,仍被視為(wei) 銀行新生事物,並引來市場對銀行係電商的密切關(guan) 注。

實際上,幾個(ge) 月前,交通銀行所推“交博匯”亦已上線,通過該平台,企業(ye) 可在十分鍾內(nei) 建立一個(ge) 自己的網上商務平台,實現商品銷售、企業(ye) 采購、企業(ye) 收款、品牌推廣、在線促銷、信息資訊、金融理財、融資授信等眾(zhong) 多服務。

更早前,工行與(yu) 新浪曾合作設立新浪商城。目前各大銀行也基本擁有基於(yu) 信用卡服務的網上商城,但更多僅(jin) 限於(yu) B2C平台,比如招行信用卡商城,被視為(wei) 目前銀行涉足電商最為(wei) 成功的案例之一。

與(yu) 已有銀行係網上商城相比,建行、交行新推商城的區別在於(yu) 涵蓋了B2B平台,更具企業(ye) 級規模,並非信用卡業(ye) 務的一個(ge) 衍生品。

但作為(wei) 初生的平台,善融商務、交博匯仍顯稚嫩,比如善融商務個(ge) 人商城,商品隻是按照類別予以歸類,卻沒有細分品牌,這在京東(dong) 商城、淘寶則是基本的一個(ge) 劃分標準。

在商品齊備、商戶的入駐、平台的知名度乃至交易量等多個(ge) 方麵,銀行係電商仍不足以與(yu) 淘寶、京東(dong) 抗衡,但這並不妨礙市場對低調卻“貴族出身”的銀行係電商投以好奇的目光。據本報記者了解,仍有多家商業(ye) 銀行亦有打算開辦自己的電商平台,有的銀行甚至構想,在幾年內(nei) 將平台交易量做到十多萬(wan) 億(yi) ,可謂雄心勃勃。

危機感來襲 銀行不甘屈居互聯網末端

進駐電商領域儼(yan) 然成為(wei) 銀行業(ye) 一股蓄勢待發的潮流。

外界不解的是,在阿裏巴巴、京東(dong) 商城、當當等幾大傳(chuan) 統電商已然形成多頭壟斷的格局下,這些金融界大佬,何以要在此刻選擇大跨界進軍(jun) 電商?

搭建善融商務平台的操刀者,建行電子銀行部總經理徐捷說,一個(ge) 主要的促發因素便是電子商務及互聯網的發展對銀行傳(chuan) 統業(ye) 務帶來的衝(chong) 擊。

他所指衝(chong) 擊最為(wei) 突出的體(ti) 現即是,以支付寶為(wei) 代表的第三方支付發展迅速,對銀行網上支付、結算產(chan) 生的巨大壓力。

簡單而言,第三方支付就是買(mai) 方選購商品後,使用第三方平台提供的賬戶進行貨款支付,由第三方通知賣家貨款到達、進行發貨;買(mai) 方檢驗物品後,就可以通知付款給賣家,第三方再將款項轉至賣家賬戶。

“在電子商務交易中,部分買(mai) 方會(hui) 選擇將資金轉至支付寶等第三方支付平台,此時銀行隻是充當了給支付寶充值的功能,而銀行最需要的客戶交易信息以及中間產(chan) 生的結算此時都被第三方支付平台屏蔽,銀行處於(yu) 互聯網交易支付結算的末端地位。”

徐捷說,善融商務的推出,正是建行希望走到更前端,改變以往被動局麵,並以此與(yu) 同業(ye) 形成差異化競爭(zheng) 優(you) 勢的一大努力。

根據EnfoDesk易觀智庫發布的《2011年中國第三方支付市場季度監測》數據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額連續四個(ge) 季度保持快速增長,全年交易額規模達到2.16萬(wan) 億(yi) 元人民幣,較2010年增長99%。

迅猛的發展勢頭還將持續。

易觀智庫分析師張萌預計,2012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額規模將大增至3.84萬(wan) 億(yi) ,增幅81%,到2014年,第三方支付交易金額規模將達到9.94萬(wan) 億(yi) 。

支付寶研究院專(zhuan) 家陳達偉(wei) 告訴本報記者,在參加最近一次央行相關(guan) 會(hui) 議中,相關(guan) 人士還表示要支持第三方支付的發展。

作為(wei) 開放性的平台,第三方支付發展迅速,目前已經形成幾方割據的狀態,其中支付寶占據了近半壁江山,今年二季度占第三方互聯網支付市場交易額的份額為(wei) 47.3%。

實際上,第三方支付對銀行的衝(chong) 擊並不限於(yu) 網上電子商務交易,且已延伸到銀行更為(wei) 傳(chuan) 統的業(ye) 務,比如繳納水電煤氣費。[大連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

支付寶曾對外披露,2011年蘇州支付寶用戶人均消費為(wei) 6988.77元,有近5萬(wan) 人每個(ge) 月使用支付寶繳納水電煤氣費。

第三方支付功能似乎仍待挖掘,愈發齊備。

徐捷說,在跨行服務上,第三方支付改善了客戶的體(ti) 驗,與(yu) 銀行是互補的關(guan) 係,但其對銀行傳(chuan) 統業(ye) 務的滲透,確實給銀行帶來了潛在挑戰,雙方此時又是競爭(zheng) 關(guan) 係。

誌不在電商 最看重信息捕獲

銀行顯然難以坐視“蛋糕”被外來人蠶食,但收複支付失地不是銀行係電商的主要訴求,也不足以激發銀行大跨界進軍(jun) 。

實際上,搭建屬於(yu) 自己的電商平台後,銀行自身無法解決(jue) 的跨行支付問題依然需要依賴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支持。

第三方支付作為(wei) 開放性平台,可以對接多個(ge) 銀行端口,被視為(wei) 跨行交易的一大橋梁。如果消費者選擇在善融商務上購買(mai) 產(chan) 品,但又不持有建行借記卡或信用卡,此時便可借助第三方支付平台完成交易,這也是善融商務雖然隸屬具備支付結算功能的銀行,卻依然要引入通聯支付、寶易互通等多家第三方支付公司,以及和銀聯合作的原因。

根據徐捷所言,善融商務最根本的目的是在捕獲信息,構建自己的網絡商業(ye) 信用體(ti) 係,並以此對接傳(chuan) 統金融服務,更好地服務客戶,形成競爭(zheng) 優(you) 勢。

信用體(ti) 係對銀行而言是寶貴的財富,銀行可以依此判斷客戶資質,並考慮提供不同類型的金融服務。

建行對網絡商業(ye) 信用的訴求,最早可回溯至2007年6月9日。

這一天,建行與(yu) 電商界老大阿裏巴巴正式攜手,推出新一代網絡銀行,目標直指小企業(ye) 貸款難的問題。阿裏巴巴看上了建行的“財大氣粗”;建行則相中了阿裏巴巴所積攢的網絡商業(ye) 信用。雙方的合作被認為(wei) 可以打破原本橫貫在銀行與(yu) 小企業(ye) 之間的鴻溝,將網絡信用度作為(wei) 貸款的參考標準之一,從(cong) 而使企業(ye) 不單純依靠固定資產(chan) 、企業(ye) 擔保等來突破資金層麵的束縛,實現進一步成長。

彼時,阿裏巴巴根據其網站交易積累的商務信用,已建立了一整套信用評價(jia) 體(ti) 係與(yu) 信用數據庫,該數據庫中所有商戶的信用紀錄最長達六年。

在隨後的21個(ge) 月時間裏,建行浙江省分行借助雙方這一合作,累計向1002個(ge) 中小企業(ye) 發放貸款24.5億(yi) 元,業(ye) 務發展速度迅速,有貸款客戶數超過了建行全國係統18個(ge) 一級分行,不良率1.2%,低於(yu) 傳(chuan) 統中小企業(ye) 不良率和對公貸款不良率。

嚐到甜頭的建行,在與(yu) 阿裏巴巴成功合作的基礎上,又陸續與(yu) 中商網、義(yi) 烏(wu) 網、金銀島、敦煌網、快錢網等知名電子商務平台合作,相應推出“e貸通”、“e單通”、“e商通”、“e保通”、“e點通”等e貸款係列產(chan) 品。

善融商務平台的搭建,正是建行進一步網羅客戶資源,積攢商業(ye) 信用信息訴求的體(ti) 現。

正如徐捷強調,善融商務無意與(yu) 淘寶、京東(dong) 商城競爭(zheng) ,建行看中的更非電商本身,而在於(yu) 對信息的捕獲。建行將其視為(wei) 一個(ge) 開放的平台,並發出了希望能與(yu) 其他電商進一步合作的信號,比如希望將來可以將善融商務所具備的融資功能以某種方式嫁接到其他電商平台。

互相滲透 電商也虎視金融

令外界疑惑的是,截至目前,建行與(yu) 阿裏巴巴的合作仍在持續,建行何以仍要大跨界進軍(jun) 電商領域,市場甚至一度猜測雙方的合作是否已有嫌隙。

而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嫌隙與(yu) 否或許不是重點,實實在在感受到的合作話語權被削弱以及危機感或許才是建行跨界的關(guan) 鍵。

在銀行大跨界進軍(jun) 電商的同時,電商也對金融也保持了極高的興(xing) 趣。以阿裏巴巴為(wei) 例,阿裏巴巴不僅(jin) 吸引了工商銀行等多家金融機構入駐,還創建了自己的貸款公司。

2010年6月8日,阿裏巴巴集團聯合複星集團、銀泰集團和萬(wan) 向集團在杭州正式成立浙江阿裏巴巴小額貸款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市工商局向其頒發了營業(ye) 執照,這是我國首張電子商務領域小額貸款公司營業(ye) 執照。

但這並不能滿足阿裏巴巴對金融業(ye) 的好奇心。

此前,有關(guan) 阿裏巴巴欲設立商業(ye) 銀行的傳(chuan) 聞頗有市場。早在2010年,市場便傳(chuan) 出,阿裏巴巴欲收購民生銀行。民生銀行資產(chan) 總額已突破兩(liang) 萬(wan) 億(yi) ,是眾(zhong) 多明星企業(ye) 及企業(ye) 家的聚集地,包括劉永好 掌舵的新希望、史玉柱的上海健特均位居民生銀行前十大股東(dong) 之列。阿裏巴巴所具備優(you) 勢,與(yu) 民生銀行戰略定位頗為(wei) 契合。民生銀行的一大戰略定位,即是做小微企業(ye) 金融服務商,並已有所成,已成為(wei) 中國銀行業(ye) 小微企業(ye) 金融服務的領跑者。

盡管雙方都對此傳(chuan) 聞均持否認態度,但本報記者仍從(cong) 相關(guan) 人士處獲悉,民生銀行曾有意吸納阿裏巴巴成為(wei) 其股東(dong) 。

而在業(ye) 內(nei) 人士看來,在金融業(ye) 大門日益向民間資本開放的趨勢下,阿裏巴巴獲批成立銀行是早晚的事。

所積攢的網絡商業(ye) 信用被視為(wei) 阿裏巴巴進軍(jun) 金融的一大突出優(you) 勢。甚至有人士認為(wei) ,如果給阿裏巴巴一張銀行牌照,阿裏巴巴可以迅速地占據領先優(you) 勢,成為(wei) 小微信貸之王。

據報道,截至2012年6月末,主要負責運營阿裏巴巴旗下小貸公司的阿裏金融業(ye) 務部門,已累計為(wei) 超過12.9萬(wan) 家小微企業(ye) 提供融資服務,貸款總額超過260億(yi) 元。而在2012年7月20日,阿裏金融已經實現單日利息收入100萬(wan) 元,分析稱,這意味著,如果這一勢頭持續一年,阿裏金融的利息收入將達到驚人的3.65億(yi) 元。

“這肯定是業(ye) 內(nei) 最賺錢的小貸公司了。”有業(ye) 內(nei) 人士稱。

合作銀行沒理由不擔心,一旦從(cong) 合作者變為(wei) 競爭(zheng) 對手,自身所處境地會(hui) 更為(wei) 尷尬,也沒理由不擔心已有小貸公司平台的阿裏巴巴還能否向其推薦最優(you) 質的客戶資源,而不是優(you) 先留給自己。

在此背景下,對銀行而言,“大跨界”或可視為(wei) 未雨綢繆之舉(ju) 。有銀行人士分析稱,不光是建行,大型銀行為(wei) 了擴大自主權以及合作的談判餘(yu) 地,未來都有可能大跨界進軍(jun) 電商領域。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