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國家統計局服務業(ye) 調查中心、中國物流與(yu) 采購聯合會(hui) 公布數據顯示,7月份中國製造業(ye) 采購經理人指數(PMI)為(wei) 50.1%,較上月小幅回落0.1個(ge) 百分點,仍處於(yu) 50.0%的榮枯分水嶺之上。
不過同日出爐的7月份匯豐(feng) 中國製造業(ye) PMI終值盡管仍處於(yu) 榮枯分水嶺之下,為(wei) 49.3%,但卻現小幅反彈之勢。[注冊(ce) 巴拿馬公司]
一升一降,兩(liang) 個(ge) 數據表現出兩(liang) 種趨勢,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似乎讓人有些琢磨不透。
兩(liang) 種不同經濟表情
50.1%的7月份中國製造業(ye) PMI為(wei) 連續第四個(ge) 月下滑,低於(yu) 此前市場預期,創下8個(ge) 月以來的最低值。而匯豐(feng) 7月份中國製造業(ye) PMI終值為(wei) 49.3%,創3個(ge) 月以來的高點。兩(liang) 家機構的數據似乎出現了趨勢性的差異。
另外,從(cong) 近8個(ge) 月以來兩(liang) 家機構分別公布的製造業(ye) PMI數據來看,官方的數據全部位於(yu) 50.0%的榮枯分水嶺之上,而匯豐(feng) 的數據則全部處於(yu) 50.0%的榮枯分水嶺之下。
除此之外,兩(liang) 份數據最本質的差別是,前者顯示中國製造業(ye) 始終處於(yu) 擴張狀態,而後者則顯示中國製造業(ye) 已較長時間處於(yu) 萎縮狀態。
對於(yu) 這種萎縮,興(xing) 業(ye) 銀行首席經濟學家兼市場研究總監魯政委表示,官方PMI在7月一般都是下降的,因而,對本月的微幅下降不值得擔憂。“考慮到中小型企業(ye) 總指數回升,僅(jin) 大企業(ye) 下降,後者將受益於(yu) 擴展政策的持續發酵而在未來改善;同時產(chan) 成品庫存大幅下降,原材料庫存小幅上升,反映去庫存近尾聲,企業(ye) 對前景預期改善,因此未來刺激政策隻需落實維持,不必繼續加力。”
取樣不同導致差異
對於(yu) 兩(liang) 家機構數據的差異性,匯豐(feng) 相關(guan) 人士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時表示,之所以出現差異主要有三個(ge) 因素,“一是兩(liang) 家機構進行調研所采集的樣本量不一樣,匯豐(feng) 一共采集了430家企業(ye) ,而官方的樣本量是800多個(ge) 。二是,采集的樣本有所差異,匯豐(feng) 的樣本中以民企、中小企業(ye) 為(wei) 主,而官方的樣本則更多地以大中型企業(ye) 為(wei) 主。三是,兩(liang) 家機構所采用的季節性調整的方式不一樣,而這一因素對最終數據起著不小的影響。”[注冊(ce) 香港公司]
魯政委在接受記者采訪時指出:“在判斷經濟情勢時,兩(liang) 家機構的數據我們(men) 都會(hui) 參照,如果判斷大型企業(ye) 及央企等狀況就多看看官方數據,判斷中小企業(ye) 尤其是小企業(ye) 就多看看匯豐(feng) 的數據。”
其實,按照官方公布的分類數據來看,大型企業(ye) PMI為(wei) 50.3%,比上月回落0.3個(ge) 百分點,中型企業(ye) PMI為(wei) 50.2%,比上月上升0.2個(ge) 百分點,均高於(yu) 臨(lin) 界點;小型企業(ye) PMI為(wei) 48.1%,比上月回升0.9個(ge) 百分點,連續4個(ge) 月位於(yu) 臨(lin) 界點以下。顯然,小企業(ye) PMI與(yu) 匯豐(feng) 的PMI較為(wei) 相近,都在榮枯分水嶺之下,且都出現了回升的態勢。
就業(ye) 形勢判斷一致
盡管,官方製造業(ye) PMI與(yu) 匯豐(feng) 製造業(ye) PMI有所差異,但是7月的各項分類數據中較為(wei) 一致的則是,就業(ye) 指數的雙雙下滑。官方7月製造業(ye) 的就業(ye) 指數為(wei) 49.5%,比上月下降0.2個(ge) 百分點,連續兩(liang) 個(ge) 月位於(yu) 臨(lin) 界點以下,表明製造業(ye) 企業(ye) 用工量繼續減少。匯豐(feng) 7月製造業(ye) 的就業(ye) 指數從(cong) 6月的48.8降至7月的47.7,為(wei) 2009年3月以來的低點,已連續5個(ge) 月低於(yu) 50。
“缺乏新訂單以及去庫存繼續對企業(ye) 用工施壓。”匯豐(feng) 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兼經濟研究亞(ya) 太區聯席主管屈宏斌表示,“盡管我國城鎮登記失業(ye) 率仍保持平穩,但匯豐(feng) 及官方PMI指數都顯示就業(ye) 市場壓力有所加大。近期媒體(ti) 關(guan) 於(yu) 農(nong) 村轉移勞動力就業(ye) 及工資增長放緩,以及某些知名製造業(ye) 企業(ye) 裁員的報道都顯示未來就業(ye) 狀況可能進一步惡化。鑒於(yu) 就業(ye) 指數為(wei) 滯後指數,政策層應早做應對準備以避免失業(ye) 大幅增加所可能帶來的不良衝(chong) 擊。”[香港公司注冊(ce) ]
澳新銀行指出,從(cong) 訂單指數來看,未來幾個(ge) 月仍將麵臨(lin) 一定的困難。“前瞻地看,外需仍在持續走弱,7月新訂單指數延續上半年下滑的態勢,且下滑幅度有所加深。因此,屈宏斌認為(wei) ,“增長放緩的勢頭有所企穩,但並未逆轉,經濟下行風險仍存。政策層應繼續加大政策寬鬆力度以穩增長、保就業(y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