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水利學會(hui) 城市水利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技術顧問劉延愷認為(wei) ,城市積水主要是城市化過快,城市規劃不周所致。當前城市建設規劃普遍重高樓大廈、道路、廣場等功能設施,往往忽視綠地、湖泊、河流等能夠攔儲(chu) 雨水的設施。同時,硬化麵積大量覆蓋了透水地麵,雨水沒法兒(er) 下滲,隻能往低處匯流。他建議,在城市規劃中,[注冊(ce) 伯利茲(zi) 公司]地麵要給雨水留出足夠“滲入地下”的地盤;地下要給雨洪水建造充裕的“存儲(chu) 和滯留”空間。
在北京7月21日下午6點滂沱的大雨中,張璐感覺開車就像“漂在海上”,隻能拚命緊握方向盤。快到廣渠門時,積水幾乎淹沒了輪胎,透過模糊的車窗,她看到前方有兩(liang) 個(ge) 井蓋被水流頂開,形成一米多高的噴泉。她很害怕,決(jue) 定換條路走。然而,北京城似乎變成了“停車場”,轉到長安街,堵;蝸行到國貿,更堵……輾轉兩(liang) 個(ge) 小時後,張璐才回到原本隻要十來分鍾就能到的家。
北京的暴雨積水並非特例。在隨後的一周時間裏,天津市、甘肅金昌市、廣西南寧市、內(nei) 蒙古包頭市等多個(ge) 城市的人們(men) 也遭遇了內(nei) 澇的困擾。近年來,逢雨必澇、逢澇必癱,幾乎成了我國城市的通病。排澇係統為(wei) 什麽(me) 一直跟不上城市發展的步伐?國家能否加大排澇建設投入,重視地下民生工程建設?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會(hui) 調查中心通過民意中國網和題客調查網,對全國31個(ge) 省(區、市)5375人進行的調查顯示,91.6%的人關(guan) 注所在城市的排水問題,其中68.3%的人比較關(guan) 注。93.6%的人所在的城市下雨後有內(nei) 澇問題,其中49.8%的人感覺內(nei) 澇比較嚴(yan) 重。受訪者中,47.9%的人居住在大城市,29.8%的人在中等城市;12.4%的人在小城市。
城市積水主要是城市化過快,城市規劃不周所致
7月26日早上,家住天津市河西區純真裏的筱芳,看著窗外的大雨和小區樓下的積水,顧不得平時端莊的白領形象,換了雙拖鞋趟水上班。等她全身濕透趕到公司,發現按點兒(er) 到的沒幾個(ge) 人,一些同事住的小區由於(yu) 馬路積水倒灌,根本出不了門。筱芳的男朋友當天也被困在公司附近,“他身高1.84米,水都快到腰了,不敢再往前走”。
本次調查顯示,94.0%的人直言城市內(nei) 澇對自己的生活有影響,其中56.5%的人感覺影響較大。
不僅(jin) 是生活在大城市的人們(men) 在為(wei) 內(nei) 澇問題頭疼,許多中小城市甚至縣城的居民也對此深有感觸。民意中國網一位河南省網友,所在的縣城正在為(wei) 升級成城市而“大興(xing) 土木”,所謂的“二環三環”交通基礎建設全麵鋪開。令他憂慮的是,原來老縣城就逢雨必澇,現在完全有機會(hui) 、有條件給未來的城市準備一套高標準的排水係統,但是“隻追求表麵形象”的政府建成的排水係統跟老縣城的設計簡直一樣,就是在人行道下鋪設直徑不超過1米的水泥管道。將來一旦暴雨來襲,必然要再開挖重建。他感歎,“下水道這個(ge) ‘良心工程’沒有完工其實就已經被堵塞了!”
[注冊(ce) 法國公司]“城市積水主要是城市化過快,城市規劃不周所致。”中國水利學會(hui) 城市水利專(zhuan) 業(ye) 委員會(hui) 技術顧問劉延愷,在接受中國青年報記者采訪時說,當前人口和財富向城市高度集中,城市規劃普遍重高樓大廈、道路、廣場等功能設施,往往忽視綠地、湖泊、河流等能夠攔儲(chu) 雨水的設施。同時,硬化麵積大量覆蓋了透水地麵,雨水沒法兒(er) 下滲,隻能往低處匯流,所以立交橋等低窪地帶就特別容易積水。
同濟大學建築與(yu) 城市規劃學院教授戴慎誌認為(wei) ,雖然目前一些城市暴雨強度過大,遠超防澇標準是造成城市內(nei) 澇的客觀原因,但是從(cong) 主觀原因來看,有一些地方領導在地下工程建設方麵確實重視不夠。排水係統的標準不高,投入不大,和城市發展速度不匹配。比如,不少地方現有排水管網和設施沒有足夠的應急容量,管網管材陳舊老化,淤堵和浸漏嚴(yan) 重。
“當前一些城市的管理者急功近利,對地麵形象工程具有‘一日千裏’的熱情,對下水道等地下民生工程卻視而不見。加上城市規劃缺乏綜合統籌,各部門的規劃銜接不上,城市內(nei) 澇越發嚴(yan) 重。”民意中國網一位網友說。
造成城市內(nei) 澇的原因有哪些?59.7%的受訪者感覺政府不重視地下民生工程建設,59.3%的人認為(wei) 城市規劃沒有尊重自然地理格局;57.8%的人認為(wei) 城市發展太快,排澇設施建設沒跟上;56.1%的人感覺排澇建設投入少,設施不足。
接下來公眾(zhong) 的選擇依次為(wei) :排水係統平常維修不及時(47.3%);城市綠地設計隻重觀賞,沒考慮泄洪功能(45.5%);水泥瀝青路麵多,滲水能力喪(sang) 失(31.3%);暴雨應急搶險機製有漏洞(30.4%);降雨強度過大(21.8%)等。
解決(jue) 城市內(nei) 澇不能光靠排水
據《城市排水工程規劃規範》所述,“重要幹道、重要地區或短期積水能引起嚴(yan) 重後果的地區,重現期宜采用3~5年,其他地區的重現期宜采用1~3年。”然而,我國以往城市的排水管徑多按0.5年一遇的雨量設計。
調查中,不少網友留言表示,隨著城市發展,城市排水係統設計標準應該提高到“十年一遇”甚至“百年一遇”。
對此,劉延愷指出,城市的排水標準,是根據下遊河道流域規劃的防洪標準確定的,隨意提高城市的排水標準,可能會(hui) 使下遊地區承擔排水、泄洪任務的河道超過負擔,從(cong) 全局看並不可取。
“每個(ge) 城市的情況都不一樣,各地政府應該根據實際科學確定排水係統標準。”劉延愷舉(ju) 例,巴黎、羅馬等歐洲城市的下水道修得很寬,這是因為(wei) 它們(men) 具有地處丘陵位置高、緊臨(lin) 河穀、距海口近等優(you) 勢,但是在我國北京、鄭州等北方平原地區,設計那麽(me) 寬的下水道,不僅(jin) 城市下遊疏浚河道工程量極為(wei) 龐大,而且很可能會(hui) 涉及拆遷、移民等問題。
戴慎誌認為(wei) ,解決(jue) 城市內(nei) 澇問題應該排水蓄洪並重。他覺得最根本的方法是疏浚城市河道水係,合理增加城市水麵和水深,加大水閘和排水泵站建設,提高城市抗洪排澇能力。同時,需要合理布置綠地,建設滲水道路、廣場等,使雨水滲入地下,增強城市蓄水納洪能力。
調查顯示,57.6%的人建議城市排澇蓄水排水並重;55.8%的人希望加強城市排水設施日常維護;41.2%的人建議地麵鋪裝多使用滲水材料。
近年來,劉延愷一直在呼籲,解決(jue) 城市積水、受淹問題不能光靠排水,城市建設要尊重水循環的規律。在城市建設規劃中,地麵要給雨水留出足夠“滲入地下”的地盤;地下要給雨洪水建造充裕的“存儲(chu) 和滯留”空間。這需要采取“蓄、滲、滯”與(yu) “排”相結合的綜合辦法來解決(jue) ,特別是要靠修建大型地下蓄水設施,解決(jue) 嚴(yan) 重積水地區和立交橋下積水災害問題。
劉延愷在1996年赴日本考察時,參觀過東(dong) 京的“地下河”工程。地下河位於(yu) 地下50米,采用盾構技術施工,通過豎井,可以將暴雨洪水直接傾(qing) 入地下河。洪水過後,再由水泵慢慢地排走或利用。當時的北京,經濟實力還不夠,也沒有盾構技術,隻能“臨(lin) 淵羨魚”。“今天我國的經濟實力和盾構技術已經大幅提高了,國家應該加大對儲(chu) 存滯留暴雨洪水設施的投入,可以借鑒‘地下河’的經驗,把地下蓄水池作為(wei) 基礎設施列入城市統一的地下空間規劃。”
本次調查顯示,84.7%的受訪者讚同,城市現代化更表現在地麵之下,國家應該加大地下民生工程建設投入,注重排水係統和管網建設的堅固性和長久性。
城市規劃建設應該“先地下再地上”[注冊(ce) 意大利公司]
民意中國網一位網友留言說:“在上海世博會(hui) 上,我曾看到一則關(guan) 於(yu) 城市收集雨水的創意。要是城市在科學規劃排水係統的同時,也重視湖泊的地表蓄水問題,保持市內(nei) 湖泊的蓄水量,雨水自然就收集了,不僅(jin) 有利於(yu) 緩解內(nei) 澇,順便還可以改善城市環境,使城市空氣幹淨濕潤一點兒(er) ,這不是很值得城市規劃者考慮嗎?”
調查顯示,67.1%的人認為(wei) 解決(jue) 內(nei) 澇問題要科學規劃城市,尊重自然地理格局;66.3%的人認為(wei) 城市規劃要重視排水係統建設。
“城市規劃不能重地麵輕地下,應該具備‘一管百年’的思維。”一位網友說,廣州前幾年也是一下大雨就內(nei) 澇,很多媒體(ti) 和民眾(zhong) 都對此提出意見和建議,廣州市政府積極傾(qing) 聽、吸納民意,逐步解決(jue) 了石牌橋等地積水的難題。其他城市應該也有能力解決(jue) 內(nei) 澇問題。
武漢大學副校長、水資源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談廣鳴認為(wei) ,各個(ge) 城市應該根據經濟發展水平適當提高排水能力。在發生超過排澇標準的暴雨後,政府要加強應急管理,把災害降到最低程度。如果早一點兒(er) 根據氣象和可能出現的澇災風險做好預警,特別是在高架橋下麵的低窪地方及時通知的話,可能很多汽車就不會(hui) 開進去了。防洪減災的教育工作需要長期做,一些看似常識的東(dong) 西其實知道的人並不多,比如,遇到洪水潰堤了人們(men) 該怎麽(me) 逃生;遇到城市暴雨開車的人應該注意什麽(me) 。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大三學生何俊建議,在暴雨來襲時,政府可以利用短信、微博等平台及時發布消息,並關(guan) 注和接收民眾(zhong) 的相關(guan) 求救信息;在搞城市規劃建設時,應該“先地下再地上”,並及時如實地公布建設信息;還有要建立相應的問責機製,對相關(guan) 失職人員給予懲處。
調查顯示,41.9%的人希望相關(guan) 部門完善應對機製,及時救災搶險;36.2%的人建議氣象部門加強預警,科學引導出行;33.6%的人認為(wei) 應該在積水多發地段設置警示牌;28.4%的人建議內(nei) 澇防災宣傳(chuan) 教育以生動的形式普及到位。
7月27日晚9時,張璐又在大雨中開車經過北京市東(dong) 二環,她發現,從(cong) 建國門到廣渠門地勢低窪的橋下,用紅線標示出了水位警戒線,還有交警拿著警示標誌指揮交通,雖然雨中車輛緩行,但她已經沒有了一周前那場暴雨中的不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