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業新聞
注冊香港公司好處

招商證券香港衍生產品部解散 中資券商勢單力薄

招商證券(香港)有限公司(下稱“招商證券香港”)旗下衍生產(chan) 品部近日已停止開展窩輪業(ye) 務,包括主管在內(nei) 的3-4位員工已相繼離開公司,換句話說,衍生產(chan) 品部實際已經解散。

“短期內(nei) ,公司可能不會(hui) 再從(cong) 事窩輪業(ye) 務了。”[英國公司年審年報]一位接近該公司的消息人士告訴本報,這是管理層在戰略上的布局與(yu) 考慮。“窩輪和牛熊證均是需要配合市場環境的牛市產(chan) 品,逆市下打開衍生產(chan) 品的局麵比較困難。”

從(cong) 2011年2月招商證券香港成立衍生產(chan) 品部至今,沒有關(guan) 於(yu) 推出窩輪或牛熊證產(chan) 品的任何公開資料信息。

招商證券香港發言人回複本報稱,員工離開公司屬於(yu) 正常的人員流動,招商證券香港會(hui) 在一手、二手市場以及各種金融工具、產(chan) 品等方麵一如既往的大力發展下去。

是競爭(zheng) 過度,還是運氣不好?

市況拖累

“相對低迷的成交量對衍生產(chan) 品部門帶來了壓力。”荷蘭(lan) 合作銀行股票衍生部董事黃集恩告訴本報,正常情況下,輪證(牛熊證和窩輪)占大市成交量的比例大概是15%至20%,目前也如此,隻是由於(yu) 大市成交量降低,輪證的成交量也同比下降,“無論中資還是外資,都有壓力。”

7月23日,恒生指數從(cong) 前一日收盤時的19640點,跌至19053點,成交量為(wei) 509億(yi) 港元。如此低迷的成交量從(cong) 去年底開始一直延續至今。港交所數據顯示,今年六月,港股主板每日平均成交金額為(wei) 452.18億(yi) 港元,同比下降了34.86%。

港交所數據亦顯示,今年二季度窩輪和牛熊證交易總額分別同比下降了40%和18.3%。

摩根大通亞(ya) 洲區(日本除外)股權衍生工具部副總裁張智卓向本報提供了這樣一組數據:2010年全年,窩輪的日均成交量為(wei) 108億(yi) 港元。去年,該數字為(wei) 107億(yi) 港元。而今年上半年,窩輪的日均成交量僅(jin) 為(wei) 74億(yi) 港元,下降幅度驚人。

門檻過高

兩(liang) 年前的盛況曾讓許多銀行及中資券商垂涎。許多中資券商不再甘心僅(jin) 作窩輪和牛熊證的“買(mai) 方”,進軍(jun) 發行市場的想法日益強烈。

“我們(men) 公司近兩(liang) 年來一直在研究推出窩輪及牛熊證等衍生產(chan) 品,目前該部門大的框架已經搭建好,人員已基本到位,但何時發行相關(guan) 產(chan) 品還要等拿到相關(guan) 牌照以及市場環境成熟以後再定。”2011年2月,招商證券(香港)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溫天納
溫天納聽眾(zhong) :441797人
+收聽已收聽最新消息 2012年7月24日 19:36昨天香港信報欄目的文章。更多在接受媒體(ti) 采訪時曾表示。

上述消息人士稱,當時,不僅(jin) 是招商證券香港,國泰君安國際及海通國際等中資券商都有發行輪證的想法,但後來都偃旗息鼓。

香港輪證市場的萎靡隻是許多中資券商打退堂鼓的原因之一。“監管部門對衍生權證發行商的資格限定讓招商證券的管理層也頭疼了。”上述消息人士無奈地說。

“由於(yu) 衍生權證為(wei) 非抵押結構性產(chan) 品,為(wei) 保障投資者,香港對衍生權證發行商資格要求與(yu) 其他國際市場相比可謂非常嚴(yan) 格。”港交所方麵發言人告訴本報,發行商須獲交易所認可的信貸評級機構給予不低於(yu) 首三個(ge) 最佳的投資評級級別;或屬由香港金融管理局或交易所接受的海外監管機構所監管的投資銀行;或屬由香港證監會(hui) 規管而具有若幹牌照資格證券商。以上3個(ge) 條件必須滿足其中一個(ge) 。另外,衍生權證發行商的資產(chan) 淨值不得少於(yu) 20億(yi) 港元,並須具備管理類似金融工具的能力及經驗。

“包括招商證券香港在內(nei) 的大部分中資券商無法獲得評級機構首三個(ge) 最佳的投資評級級別。”上述消息人士透露,因此,它們(men) 隻能在資金量上下注以獲得監管部門認可。但這樣的代價(jia) 是,招商證券需要把很大一筆資金放在輪證業(ye) 務上,無法動用。“在輪證市場萎靡的情況下,還不如把這筆巨額資金另作投資。”

“隻是生不逢時。”他續稱,如果不想做輪證,招商證券香港不會(hui) 在前期做出這麽(me) 大的投資。所以,長遠來看肯定還會(hui) 東(dong) 山再起,“隻是這兩(liang) 年內(nei) ,業(ye) 務不會(hui) 再重啟。”

中資券商:弱勢群體(ti) ?

即便是發展最好的中資券商,在香港衍生權證市場上也並不如意。

港交所資料顯示,香港目前共有21家衍生權證產(chan) 品發行商,其中中資2家,其餘(yu) 全是外資巨頭,包括巴克萊、法巴、瑞信、花旗、德銀、匯豐(feng) 、摩根大通、麥格理、高盛、麥格理等。

而這兩(liang) 家中資機構,即中銀國際和中銀香港。即便如此,港交所資料顯示,當交易所批準這兩(liang) 家結構性產(chan) 品發行商的申請時,中銀香港和中銀國際也並未符合信貸評級要求,而是根據其他標準獲批。

張智卓透露,中資輪商目前的窩輪數目約為(wei) 香港整體(ti) 輪商的0.8%, 成交額約為(wei) 0.2%。“如果比較最活躍的五間發行商, [注冊(ce) 英國公司常見問題]活躍輪商的平均發行量及成交額約為(wei) 中資輪商的10倍。”

看來,中資券商要在香港打開衍生權證市場依然任重而道遠。

現成公司熱 | 信托基金 | 財務管理 | 政策法規 | 工商注冊 | 企業管理 | 外貿知識 | SiteMap | 說明會new | 香港指南 | 網站地圖 | 免責聲明
必威官方平台
客戶谘詢熱線:400-880-8098
24小時服務熱線:137 2896 5777
微信二維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