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香港有車一族是少數,大部分普通市民都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出行,擁有私家車是一件很遙遠的事。
根據今年6月的統計數據,香港有機動車63.97萬(wan) 輛,其中私家車有44.34萬(wan) 輛。而北京有510萬(wan) 輛機動車,人均保有量是香港的近3倍。
從(cong) 機動車增長數量來看,從(cong) 2002年6月至今,[英國公司年審年報]香港機動車增長11萬(wan) 輛,其中私家車增長10萬(wan) 輛。相比國內(nei) 很多大城市,年均1萬(wan) 輛的增長實在不算多。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香港運輸署統計的“私家車”,是指除政府車輛、摩托車、公共汽車、貨車、特殊用途車輛之外的機動車,與(yu) “私車”這一概念並不相同,還包括以公司名義(yi) 購買(mai) 的車輛。所以,香港市民個(ge) 人擁有的“私車”就更少了。
買(mai) 車貴、養(yang) 車貴,澆滅市民購車熱情
香港作為(wei) 國際大都市,私家車為(wei) 何受冷落?根據記者調查,一個(ge) 重要原因在於(yu) ,香港開車有“4貴”,買(mai) 車貴、隧道費貴、油費貴、停車費貴。
雖然香港裸車價(jia) 格比較便宜,但車主要承擔首次登記稅。這種稅是累進稅製,15萬(wan) 元(港元,下同)以下部分,稅率40%,15萬(wan) 元到20萬(wan) 元部分,稅率75%,20萬(wan) 元到50萬(wan) 元部分,稅率100%,高於(yu) 50萬(wan) 元部分,稅率115%。以內(nei) 地常見的大眾(zhong) 新帕薩特為(wei) 例,售價(jia) 約20萬(wan) 元的裸車,加稅之後要31萬(wan) 元。
香港沒有高速公路費,但幾條重要的隧道和橋梁都收費。所以,在香港可謂一動車就要交費。
香港是自由港,商品免稅進出,燃油卻不在免稅之列。汽油每升納稅6元多,目前油價(jia) 約16元/升。
車開起來貴,停下來更貴。據記者調查,在跑馬地一帶,一個(ge) 車位月租2800元左右,而且一位難求。在中環,停車費更貴,月租可達4000元以上。市區計時車位一般20元每小時,經常要排隊等位。
據了解,除了油價(jia) 有部分稅收因素外,大部分養(yang) 車費用由市場調節。車位費由市場決(jue) 定,高房價(jia) 決(jue) 定了車位一定價(jia) 格昂貴;3條過海隧道,兩(liang) 條收費最貴的隧道都是私營的;油價(jia) 也隨國際市場油價(jia) 調整。這些市場決(jue) 定的高昂價(jia) 格成了市民購買(mai) 私家車時要考慮的重要因素。
公共交通便利整潔,市民出行有“尊嚴(yan) ”
沒有私家車,日常出行也很方便。地鐵、巴士、輪渡、電車、出租車,已成大多數香港市民的出行選擇。雖然價(jia) 格不便宜,但準點、整潔。[注冊(ce) 英國公司常見問題]
蔣小姐原在北京工作,去年被公司派駐香港。在北京已經習(xi) 慣開車出行的她,到香港後也打算買(mai) 一輛。不過,一個(ge) 星期的巴士坐下來,她徹底打消了買(mai) 車的念頭。
“在北京買(mai) 車是一種無奈。”蔣小姐說,無法想象每天衣著光鮮地走出家門,擠完公交地鐵,蓬頭垢麵、大汗淋漓地走進辦公室。所以,堵車再嚴(yan) 重,也要開車。而香港上下班高峰期,公交車也有座位,而且空調足,又準時,踩著點到,基本不用等。
香港地鐵網發達,人口集中地帶都有地鐵直達。不過,上下班高峰時段,從(cong) 新市區到市中心的地鐵也擁擠不堪,但再擠,一般也隻是“人挨人”,不會(hui) “肉貼肉”。地鐵一天服務19個(ge) 小時,夜間持續到很晚。一些巴士線路還有夜班車。
如果不喜歡公共交通,還可以選擇出租車。香港有1.8萬(wan) 多輛出租車,除非天氣不好,上下班高峰時段打車並不難。出租車收費雖然大大高於(yu) 內(nei) 地,但與(yu) 國際大城市相比,尚屬便宜。打車費往往比開私家車一天的停車費還低。
此外,市民日常上下班,還有公司班車、社區班車可以選擇。
政府對私家車更多是“疏”而不是“堵”
除了養(yang) 車貴、公共交通便利等原因外,據記者調查,香港市民“冷落”私家車還有很多原因。
首先是香港麵積小,市區高度集中,限製了市民的購車熱情。而且,香港沒有汽車工業(ye) ,也沒有相互攀比的“汽車文化”。政府出台限製汽車消費的政策時,遇到的阻力也較小。
在公車方麵,政府機構也做了很好的表率。香港政府有16萬(wan) 公務員,6265輛政府車輛,其中僅(jin) 1336輛轎車,政府車輛占總機動車不到1%。據政府物流服務署負責人介紹,在香港,有資格配專(zhuan) 車的高級別官員不多於(yu) 40人。
記者在調查中還了解到,對於(yu) 交通管理問題,香港政府的對策更多是“疏”,而不是“堵”。提升公共交通質量,引導市民選擇更高效的交通方式,疏導買(mai) 車需求而不是壓製。
香港政府始終將擴展和完善公共交通作為(wei) 政策指引。比如在新區發展過程中,剛開始規劃時就會(hui) 對公共交通做通盤考慮。首先有軌道交通連接市中心,其次是新市區內(nei) 學校、醫院、商場等各類設施比較齊全,居民多數需求可在區內(nei) 滿足。
去年香港政府提高首次登記稅,是為(wei) 數不多的“堵”招。前汽車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鄭汝樺為(wei) 政策辯護時說,私家車屬效率低的陸路運輸工具,公共交通工具效率是其8倍。這也表明了政府控製私家車數量的態度。
最近,[英國公司年檢報稅問題]大城市限車問題引發社會(hui) 關(guan) 注——不限難抑製汽車數量迅猛增長,限則引發公眾(zhong) 質疑,限還是不限?
同樣是大都市,香港的“車況”卻令人意外:根據今年6月的數據,擁有700多萬(wan) 人口的香港,隻有44.34萬(wan) 輛私家車。而香港普通人約一年的收入就能買(mai) 一輛普通家用轎車。不限購、不限行,為(wei) 何香港的汽車消費卻不溫不火?請看記者調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