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人坐出租車,與(yu) 司機聊起剛剛向別人行賄的經曆,結果這位司機調轉車頭,直接把他拉到了廉政公署。[青島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這件事發生在香港——一個(ge) 被譽為(wei) “廉潔之都”的城市。
在透明國際於(yu) 2011年年底公布的全球清廉指數排名中,香港在183個(ge) 國家和地區中列第12位,在亞(ya) 洲居次席。同樣是去年年底,香港廉政公署針對貪汙容忍度進行民調,市民給出的平均分數是0.7——10分代表最大容忍度。這一數值,為(wei) 10年來最低。
數字之外,香港對腐敗行為(wei) 的“零容忍”原則體(ti) 現在每一次具體(ti) 的司法實踐中。著名導演王家衛的電影《2046》拍攝的時候,一個(ge) 娛樂(le) 記者為(wei) 了進入拍攝現場拍照,塞給門衛300元,結果被判入獄3個(ge) 月。2009年,一名來港定居的內(nei) 地婦女在被分配了一個(ge) 公屋單位後,寫(xie) 信給房屋署的一名助理文書(shu) 主任表示感謝。她在信封裏夾了一張100元的港幣,讓這名主任“買(mai) 水果吃”,結果也被判入獄3個(ge) 月。
在香港廉政公署審查貪汙舉(ju) 報谘詢委員會(hui) 主席施祖祥眼裏,“零容忍”是一種態度:“今天你是小,慢慢大的時候你就不覺得大。貪汙就是貪汙,小也是貪汙,大也是貪汙。”廉政公署前副專(zhuan) 員郭文緯也曾表示,無論是大貪還是小貪,“100元、10元,甚至1元都要處理”。
時間退回到40年前,這座城市卻是另一番模樣:建築公司要向驗樓人員行賄才能拿到入夥(huo) 紙(一份證明物業(ye) 符合標準的重要文件);飲食店必須向有關(guan) 部門派錢疏通才能取得經營牌照;就連著火時都要按規矩給消防人員“開喉費”。
社會(hui) 活動家杜葉錫恩曾回憶說:“當時,[南京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 每一個(ge) 小市民都在受苦。徙置區內(nei) 每一位店東(dong) 、街市每一位小販,都要付黑錢, 簡直要把他們(men) 勒榨至死才肯罷休。”
1973年,香港總警司葛柏被發現斂財430多萬(wan) 元,相當於(yu) 其22年警察生涯工資總和的6倍。積聚已久的民怨由此爆發,學生和市民手持寫(xie) 著“反貪汙、捉葛柏”的橫幅上街遊行。
1974年2月15日,獨立的反貪機構廉政公署正式成立,其人事、財政完全獨立,不屬於(yu) 公務員序列。從(cong) 此,香港社會(hui) 掀起了一場“靜默的革命”。
從(cong) 葛柏成為(wei) 香港司法史上第一個(ge) 因貪汙罪入獄的高官開始,1978年到2008年間,廉政公署共調查了70691宗案件,遭檢控的有13337人,其中2440人是公職人員。同時,香港的反腐工作不僅(jin) 針對公權力機構,公共機構和私營機構的行賄、受賄罪名及刑罰也被明確納入《防止賄賂條例》。
1997年,廉政公署曾經拍攝了一部名為(wei) 《才俊》的公益廣告,其中的廣告詞打動了許多人:“掙錢並不是錯,錯的是你怎樣掙錢。公平不代表每個(ge) 人都賺一百元,公平是說你有賺一百元的能力,就能賺一百元;你有賺二十元的能力,就能賺二十元,這就是公平。可能你今日掙的錢比我多,但若我的才華比你多,終有一天我掙的錢會(hui) 比你多。”
隨著社會(hui) 風氣轉變,廉潔逐漸與(yu) 法治、自由一起,成為(wei) 香港人最引以為(wei) 豪的核心價(jia) 值。
從(cong) 中學起,香港的青少年就要參加“廉政講座”,學習(xi) 什麽(me) 是貪汙賄賂以及如何舉(ju) 報。廉政公署根據已審結的案例組織拍攝的《廉政行動》劇集,也大受港人歡迎,平均每集有119萬(wan) 人觀看。
在廉政公署成立之初,實名舉(ju) 報的市民投訴不超過30%。如今,這一比例已超過70%。
幾年前,廉政公署特意將那句經典的廣告詞“香港勝在有ICAC(廉政公署)”作了一次微調,改為(wei) “香港勝在有你同ICAC”。
在廉政公署大樓展覽廳裏,擺放著記錄“黑暗年代”的展板,葛柏的“收數簿”(受賄記錄本)被放大成模型供人翻閱參觀。200多頁厚的“收數簿”記滿了字花、外圍馬、外圍狗、歌廳、妓院、麻將學校、鴉片煙檔等各類場所向他行賄的記錄。
但對大部分市民來說,廉署大樓最吸引人之處卻是它的咖啡廳。多年來,凡是有人被請進廉署問話,工作人員往往都會(hui) 禮貌地沏一杯咖啡,於(yu) 是“廉署請喝咖啡”就成了被調查的代名詞。廉政公署專(zhuan) 員湯顯明曾說,廉署的咖啡味道如何,[天津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完全取決(jue) 於(yu) 喝咖啡之人的心情。
每年一到廉政公署開放日,最受歡迎的人並不是湯顯明,而是咖啡廳裏衝(chong) 咖啡的大姐。2010年,許多手捧速溶咖啡的市民爭(zheng) 先恐後地與(yu) 她合影,這位大姐也因此連續兩(liang) 天成為(wei) 報紙的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