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德意誌銀行大中華區首席經濟學家馬駿、中銀國際控股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曹遠征等牽頭撰寫(xie) 的研究報告《化解國家資產(chan) 負債(zhai) 中長期風險》最近預測,到2013年,中國養(yang) 老金的缺口將達到18.3萬(wan) 億(yi) 元。
而社保專(zhuan) 家、[天津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中國社科院拉美所所長鄭秉文測算,截至2010年底,中國養(yang) 老金個(ge) 人賬戶記賬額1.9萬(wan) 億(yi) 元,其中做實賬戶僅(jin) 2039億(yi) 元,由此導致了1.7萬(wan) 億(yi) 元的缺口,2011年的養(yang) 老金缺口比這個(ge) 數據還要大。
“社保資金的缺口涉及到轉製成本等複雜問題,從(cong) 長期來講要特別加以關(guan) 注。”6月14日,西南財經大學保險與(yu) 社會(hui) 保障研究中心主任林義(yi) 告訴記者。
一些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增加社會(hui) 整體(ti) 財富,通過國有股轉讓、國有企業(ye) 收益分紅等手段,補足養(yang) 老金缺口。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軍(jun) 鵬就提出,劃撥上市公司國有股權35%給社會(hui) 保障基金理事會(hui) 持有。
財政支撐養(yang) 老金結餘(yu)
據上述研究報告的撰寫(xie) 者之一,中國銀行專(zhuan) 題研究團隊負責人廖淑萍介紹,本次研究結果和政策建議,是利用推測法和估算法,基於(yu) 國家統計局往年已發表的數據作為(wei) 存量基礎,加上每年的流量變化,逐年累計而成。
以此方法測算,到2013年,中國養(yang) 老金的缺口預計將達到18.3萬(wan) 億(yi) 元,在目前養(yang) 老製度不變的情況下,從(cong) 2017年起養(yang) 老金要求的財政補貼將持續上升,至2050年將達到當年財政支出的20%以上。
與(yu) GDP的規模比較,報告稱,在不改革的情況下,養(yang) 老金缺口到2020年將達到0.2%的GDP,2030年達1.4%的GDP,2040年達3.1%的GDP,[寧波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2050年達5.5%的GDP。
今年3月召開的社科院社會(hui) 保障國際論壇上,全國社保基金理事長戴相龍就曾公開呼籲,由國家層麵對養(yang) 老金收支做出測算。
我國在上世紀90年代確立了統賬結合的養(yang) 老保險製度,社會(hui) 統籌基金由單位負擔繳費,個(ge) 人賬戶則由職工個(ge) 人繳費,那些在養(yang) 老保險製度確立前就已入職的職工,向他們(men) 支付的養(yang) 老金由後來繳費者負擔,由此帶來空賬。
目前我國的養(yang) 老金缺口包括兩(liang) 個(ge) 部分:一個(ge) 是基本養(yang) 老保險基金收不抵支的部分,一個(ge) 是統籌賬戶基金挪用個(ge) 人賬戶的部分,也叫空賬。
據鄭秉文估算,按照現在的養(yang) 老金收支狀況,未來一位50歲退休的女職工退休後隻能拿到相當於(yu) 就業(ye) 時40%的工資,且僅(jin) 能維持15年。
盡管全國範圍內(nei) 養(yang) 老保險有結餘(yu) 資金,但單個(ge) 省市情況卻差異明顯。據鄭測算,2010年若剔除1954億(yi) 元的財政養(yang) 老補貼,企業(ye) 部門基本養(yang) 老保險基金當期征繳收入不抵支出的省份共有15個(ge) ,缺口高達679億(yi) 元。
由於(yu) 目前養(yang) 老基金統籌層次在省一級,對當期支付有缺口的地區,財政部不得不每年向養(yang) 老金缺口各省進行轉移支付。
據中國社科院編撰的《中國養(yang) 老金發展報告2011》顯示,從(cong) 1997年各級財政開始對養(yang) 老保險轉移支付算起,補貼規模迅速擴大,財政累計補貼金額達1.2526萬(wan) 億(yi) 元。
雖然據人社部最新發布的數據看,到去年末基本養(yang) 老保險基金累計結存19497億(yi) 元,但這種結餘(yu) 並不意味著社保基金沒有麵臨(lin) 極大壓力,因為(wei) 近三分之二的養(yang) 老保險累計結餘(yu) 來自於(yu) 財政轉移支付。
轉製成本壓力
養(yang) 老金的壓力,還在於(yu) 各種不同人群養(yang) 老製度結構不同,在製度轉軌時也一並帶來養(yang) 老金的負擔。
最近5年內(nei) 要完成的事業(ye) 單位改革,就使得本就存在壓力的養(yang) 老金收支雪上加霜。
據不願透露姓名的知情人士介紹,今後事業(ye) 單位改革完成後,養(yang) 老金要向已實現統籌加個(ge) 人賬戶養(yang) 老的企業(ye) 並軌,本就空賬運轉的養(yang) 老金,恐怕又會(hui) 遇到新的窟窿。
據其介紹,[大連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事業(ye) 單位和政府機關(guan) 過去實行現收現付製,養(yang) 老金由財政負擔。也就是說,由在職一代人供養(yang) 上一代人,負擔上一代人的養(yang) 老,由當期財政來支付退休金,財政壓力巨大。
早在1992年,我國就開始對機關(guan) 事業(ye) 單位養(yang) 老保險製度改革的探索,但是改革的進展緩慢,成效亦不明顯。
2008年,國務院重啟事業(ye) 單位的養(yang) 老保險製度改革,在五省市開展試點改革,到目前為(wei) 止,試點的省市均沒有拿出實質性的改革方案,事業(ye) 單位養(yang) 老保險製度的改革停滯不前。
“從(cong) 改革的基本思路來看,事業(ye) 單位養(yang) 老保險製度和企業(ye) 的製度設計是一致的,也就是事業(ye) 單位的養(yang) 老保險製度,要逐步和企業(ye) 的基本養(yang) 老製度並軌,實現統一的社會(hui) 統籌與(yu) 個(ge) 人賬戶相結合的模式,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統賬結合模式。”國家行政學院教授葉響裙表示。
在支付方式上,也要由過去的現收現付製轉變為(wei) 部分積累製,統賬結合的模式就是一種部分積累製。
目前企業(ye) 實行的是統賬結合的保險模式,引入了個(ge) 人賬戶,職工在職的時候定期向賬戶中存錢,積累養(yang) 老金,一定程度上減少了財政負擔,是可持續的養(yang) 老金積累模式。
“基金部分積累製和現收現付製是不一樣的,從(cong) 現收現付製過渡到積累製最大的困難是,已經退休的這部分職工和參加工作的職工,個(ge) 人賬戶上沒有積累基金,製度要轉型,這部分資金就構成了轉製成本。”葉響裙說。
事業(ye) 單位改革成敗,首先要解決(jue) 轉製成本,也就是由養(yang) 老保險的現收現付製向基金積累製過渡。
葉介紹,以0.08的個(ge) 人繳費率計算,如果三千萬(wan) 事業(ye) 單位工作人員月平均工資2500元,每年空置的個(ge) 人賬戶,少繳費720億(yi) ,這也就相應帶來並軌後轉製的成本。
而目前已有的關(guan) 於(yu) 事業(ye) 單位改革的文件,並沒有善地解決(jue) 這個(ge) 轉製成本,更別提係統性的事業(ye) 單位養(yang) 老金改革方案,而越晚改變,就越掣肘。
據知情人士介紹,在最近兩(liang) 三年,有關(guan) 部門曾試圖重啟事業(ye) 單位的養(yang) 老保險改革,但還在醞釀階段就遭到高校等教職工的強烈反對,“公職單位,為(wei) 什麽(me) 是事業(ye) 單位先開刀?”一位北京高校的教授發言尖銳。改革遂不了了之。
“從(cong) 現收現付製轉向基金積累製,目的還是為(wei) 了應對人口老齡化的危機。因為(wei) 我國在2030年到2050年達到老齡化的高峰時期,到那時三個(ge) 人裏麵就有一個(ge) 老年人口,也就是說,如果按照原有的現收現付製度來進行的話,兩(liang) 個(ge) 在職的職工就要負擔一個(ge) 老人的養(yang) 老問題,財政根本沒法承受。” 葉響裙說。
調整財政支出結構
有學者認為(wei) ,轉製成本應該由政府承擔,因為(wei) 勞動者創造的財富最後部分轉化成財政收入。現在製度要轉型,政府理應承擔這部分轉製成本。
“如果轉製成本不解決(jue) ,政府現在承諾的個(ge) 人賬戶,職業(ye) 年金也是奢談。現在可能養(yang) 老待遇不會(hui) 明顯降低,但隨著老齡化高峰來臨(lin) ,有可能個(ge) 人賬戶不能完全兌(dui) 現。轉製成本不解決(jue) ,那養(yang) 老製度的轉型很難落到實處。”葉響裙說。
“養(yang) 老金做實爭(zheng) 議也比較大,究竟是繼續做實個(ge) 人賬戶還是搞成名義(yi) 賬戶,現在爭(zheng) 論也比較大,沒有一種共識形成。”西南財經大學林義(yi) 教授表示。
爭(zheng) 論背後的原因是,做實基本養(yang) 老保險個(ge) 人賬戶需要巨量資金。
中央財經大學社會(hui) 保障研究中心主任褚福靈是財政支持做實個(ge) 人賬戶的支持者。儲(chu) 稱,由於(yu) 財政承擔基本養(yang) 老金支付的兜底責任,如果通過做實基本養(yang) 老保險個(ge) 人賬戶而化解了養(yang) 老金支付壓力,也相應減少了財政資金的未來支付風險。財政之所以應出資彌補養(yang) 老基金曆史缺口,進而做實基本養(yang) 老保險個(ge) 人賬戶,也是保證財政自身持續支付能力的需要。
他還表示,隻要各級財政給予必要支持,再適當動用現有的結餘(yu) 基金,做實基本養(yang) 老保險個(ge) 人賬戶在財力上應當不成太大問題。
林義(yi) 稱,根本上,解決(jue) 養(yang) 老金可能存在的缺口,需要調整我國的財政開支結構。目前社會(hui) 保障支出占我國財政支出12%,遠低於(yu) 西方國家30%-50%的比例,即使是一些中等收入國家比例也在20%以上。
此外,一些業(ye) 內(nei) 人士建議,增加社會(hui) 整體(ti) 財富,通過國有股轉讓、國有企業(ye) 收益分紅等手段,補足養(yang) 老金缺口。國家行政學院教授李軍(jun) 鵬就提出,劃撥上市公司國有股權35%給社會(hui) 保障基金理事會(hui) 持有。
“我們(men) 現在財政實力比較雄厚了,老齡化問題也不太突出,如果我們(men) 不好好地存一筆錢,好好地管理這筆錢,那麽(me) 到未來老齡化來臨(lin) 時期,政府財政也不是那麽(me) 充裕了,到時候養(yang) 老保障問題就可能麵臨(lin) 著養(yang) 老金匱乏的嚴(yan) 重問題。” 葉響裙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