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1日,在第四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中國經濟網和零點谘詢公司聯合發布了《2012年食品安全信心指數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
《報告》顯示,2012年市民對食品安全評價(jia) 信心指數得分為(wei) 66.2分(滿分為(wei) 100分),相比2011年的46.9分,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現狀的評價(jia) 有所提升,但依然有25.2%的受訪者對食品安全缺乏信心。
在我國,對食品安全的監督檢查可謂項目繁多,然而,最嚴(yan) 格的監督製度背後,食品安全問題依然層出不窮。
“雖然我們(men) 的監督手段加強了,但食品產(chan) 業(ye) 集中程度低、從(cong) 生產(chan) 到餐桌的產(chan) 業(ye) 鏈條很長,要想讓措施完全到位,要解決(jue) 產(chan) 業(ye) 標準、監督手段、懲罰力度等一係列問題。”中國質量協會(hui) 秘書(shu) 長助理樊天順說。
僅(jin) 有3.1%的市民非常有信心
《報告》稱,過去的一年,多個(ge) 部委發布了食品行業(ye) 的新政策與(yu) 新法規,對食品工業(ye) 進行把關(guan) ,但是調查結果顯示,其中僅(jin) 有3.1%的市民非常有信心,25.2%的市民對食品安全缺乏信心,51.5%的市民比較有信心。
《報告》發現,在所有年齡段中,46-60歲的市民對食品安全狀況變差的評價(jia) 較多,近三成不太有信心;收入越高的人群,對食品安全和改善的信心越不足,收入水平在6000元以上的人群中,認為(wei) 過去一年食品安全沒有改善的人數遠大於(yu) 認為(wei) 有所改善的人數,他們(men) 擔心的主要是食用油、肉及肉製品。
在受調查的11類食品中,市民對蔬菜水果、蛋及蛋製品的安全最有信心,而零食、乳製品、飲料和酒、肉及肉
製品的食品安全評價(jia) 則排在後四位,成為(wei) 市民最為(wei) 擔心的食品。
“消費者對乳製品行業(ye) 的信心長期不足,這是由於(yu) 看起來乳製品行業(ye) 事故頻發,但這裏麵有多少是真的,公眾(zhong) 恐怕沒有理性的認識。寧信其有不信其無的思想導致大家不願購買(mai) 。”中國乳製品工業(ye) 協會(hui) 理事長宋昆岡(gang) 告訴記者。[杭州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
據了解,自2008年以來,乳製品行業(ye) 屢遭曝光。三聚氰胺、雌激素超標、學生集體(ti) 中毒事件、黃曲黴毒素事件、皮革奶、皮鞋酸奶,以及近期的激素催奶事件不斷被爆出,拒絕國產(chan) 奶,搶購洋奶粉一時間大行其道。
“除了三聚氰胺和黃曲黴毒素事件之外,所有關(guan) 於(yu) 乳製品的報道都已證實是假的。”宋昆岡(gang) 說,“三聚氰胺事件過去的3年多來,經過清理整頓,實施許可證管理製度,加大產(chan) 品監督抽查力度,中國乳業(ye) 已經發生了根本變化。今年上半年,全國乳製品抽檢合格率達到99%以上。”
“國產(chan) 乳製品合格率達到95%以上應該是沒有問題的,大家感覺食品不安全主要源於(yu) 恐慌。”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科學與(yu) 營養(yang) 工程學院薛文通教授告訴記者。
同樣持樂(le) 觀態度的不僅(jin) 是乳製品行業(ye) 。農(nong) 業(ye) 部副部長陳曉華在出席第四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時表示:“目前,我國蔬菜、畜產(chan) 品、水產(chan) 品監測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農(nong) 產(chan) 品質量總體(ti) 上安全,逐步向好。”
盡管官方信心很足,但消費者對於(yu) 未來食品安全的信心仍顯不足。《報告》顯示,55.5%的市民認為(wei) 未來一年的食品安全會(hui) 得到改善,29.9%的人認為(wei) 沒有變化,14.6%的人認為(wei) 會(hui) 變差。
監管難題待解
[北京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報告》指出,在保障食品安全的責任問題上,市民認為(wei) 企業(ye) 和政府部門責任最大。
“我國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體(ti) 係已初步建立。截至目前,全國共設置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點1196個(ge) ,覆蓋了100% 的省份、73%的地市和25%的縣(區)。”衛生部副部長陳嘯宏在第四屆中國食品安全論壇上表示。
那麽(me) ,為(wei) 什麽(me) 監管的規格越來越高,而食品安全問題卻越來越突出?多位專(zhuan) 家告訴本報,有法不依、執法不嚴(yan) 、管理不科學是公認的三大主要問題。
“政府監管一定要解決(jue) 造成食品汙染的源頭問題,不要總在商標大小、包裝規格等細枝末節上費工夫,而應狠抓關(guan) 鍵危害點,具體(ti) 分析不同食品行業(ye) 的關(guan) 鍵問題所在,製定食品行業(ye) 內(nei) 部管理製度。”中國食品工業(ye) 協會(hui) 副秘書(shu) 長馬勇說,“同時要克服行政管理、行業(ye) 管理兩(liang) 張皮的弊端。”
長期以來,我國食品產(chan) 業(ye) 都有多、小、散、亂(luan) 的特點,從(cong) 農(nong) 戶到餐桌要經過很長的產(chan) 業(ye) 鏈條。生產(chan) 品種多、從(cong) 業(ye) 人員多、銷售網點也多,政府的監管在哪一個(ge) 環節出了問題,都會(hui) 導致食品安全問題。
“2012年,我國將再選擇15個(ge) 城市開展第三批追溯試點,初步形成與(yu) 全國大市場、大流通格局相適應的全國網絡構架。” 商務部市場秩序司司長常曉村對本報記者表示。
“我國食品安全監管最主要的問題還是體(ti) 製不順。”中國疾病防控中心營養(yang) 與(yu) 食品安全所研究員陳君石對記者指出,“源頭防控仍是保障食品安全的主要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