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屋用地短缺,特區政府多管齊下開拓土地資源。規劃署現就約2500公頃土地進行土地用途研究及檢討,其中工業(ye) 用地、“政府、機構或小區”用途土地及首階段的“綠化地帶”檢討已經完成,預料可增加短期土地供應。[香港公司審計]據了解,有關(guan) 土地用途更改後,可提供約260公頃的房屋用地,規劃署並鎖定十多幅“綠化地帶”用地改作住宅發展。
香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昨日以書(shu) 麵回複議員湯家驊就土地儲(chu) 備政策的提問時表示,去年《施政報告》提出6項措施增加房屋土地供應,包括釋放工業(ye) 用地、在維港以外適度填海、發展岩洞、檢討“綠化地帶”、“政府、機構或小區”用地和釋放北區及元朗主要用作工業(ye) 用途、臨(lin) 時倉(cang) 庫或荒廢的農(nong) 地作房屋發展。
她表示,規劃署進行多個(ge) 土地用途研究和檢討,涉及約2500多公頃土地,有助於(yu) 短、中和長期增加土地供應。短期方麵,當局已完成工業(ye) 用地、“政府、機構或小區”用途土地及首階段的“綠化地帶”的檢討。
據了解,[香港公司查詢]涉及釋放的工業(ye) 用地約占60公頃,半數用作房屋發展;改作房屋發展的“綠化地帶”約有50公頃。位於(yu) 北區及元朗的工業(ye) 用途、臨(lin) 時倉(cang) 庫或荒廢的農(nong) 地,亦有約150公頃可改作房屋用途。換言之,單是改變土地用途,預計可提供約260公頃房屋用地。
有消息指,規劃署已銷定10多幅位於(yu) 新界沙田、大埔、屯門、元朗和西貢等地區,沒有植被、荒廢或已平整的“綠化地帶”,用作住宅發展。
除了短期措施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林鄭月娥表示,在中期而言,會(hui) 研究新界東(dong) 北及洪水橋新發展區和東(dong) 湧新市鎮餘(yu) 下發展等。
她又表示,特區政府去年11月展開“優(you) 化土地供應策略”第一階段公眾(zhong) 參與(yu) 活動,就港以外進行適度填海和發展岩洞進行研究谘詢。發展局期間共收到逾5萬(wan) 份意見,其中大量意見反映市民考慮填海地點時注重到對小區的影響,政府會(hui) 聽取意見,展開第二階段公眾(zhong) 谘詢。
第二階段公眾(zhong) 谘詢將於(yu) 本年第三季至第四季進行,預料土木工程署將再推8至10個(ge) 可考慮填海選址谘詢公眾(zhong) 。署方在今年1月首階段谘詢中公布25個(ge) 可供考慮的填海地點,包括3幅人工島、2幅連島、13幅人工海岸線填海和7幅天然海岸線填海。 [注冊(ce) 美國公司美國公司注冊(ce) ]
當局曾表示,長洲南(人工島方案)等偏遠地域交通配套不便捷,螺洲及蒲台島地域更有天然海岸線,填海的爭(zheng) 議性亦大,而烏(wu) 溪沙填海範圍鄰近住宅區,對居民影響較大,而且涉及天然海岸線,進行次階段可行性研究機會(hui) 較微。而考慮到填海對小區的影響,部分鄰近住宅的填海區,亦可能因影響周邊樓宇景觀,損害業(ye) 主利益而遭擱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