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約有3億(yi) 農(nong) 村人口和5000萬(wan) 城市人口的飲用水目前還達不到安全標準。”在近期由全國人大環資委組織的中華環保世紀行活動中,曾在全國多處水源地調研的全國人大環資委副主任委員張文台向記者透露。
“事實上目前從(cong) 源頭到水廠再到水龍頭的各個(ge) 環節均有可能存在汙染。”[廈門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在張文台看來,要想真正讓人們(men) 喝上放心的水,國家需要從(cong) 水源頭,到水廠,再到水龍頭三方麵發力。
要徹底消除水源地汙染隱患
記者在鞍山市高新區引湯入鞍工程科大淨水廠看到,伴隨著機器的轟鳴聲和隆隆的水聲,分隔在一塊塊正方形淨水池裏青藍色渾濁帶有雜質的水,被層層過濾、沉澱、淨化處理,用先進的設備實時監測水質。
鞍山市公用事業(ye) 局局長張剛告訴記者,水廠的水源來自遼陽水庫,水質良好。如果水源的水達到一類二類水質標準的話,經淨水廠處理後,絕對能確保居民飲用水達標。但如果水廠的水源遭到嚴(yan) 重汙染,淨水廠再怎麽(me) 處理,水質也難得到保證。因此,徹底消除水源地汙染隱患,才能確保百姓喝上放心水。
那麽(me) 目前中國水源地質量主要受哪些因素影響?
張文台認為(wei) ,水源地首要麵臨(lin) 的問題是濕地萎縮,萎縮後濕地將失去自我淨化的能力。濕地萎縮主要由濫開荒種地造成。二是水資源枯竭會(hui) 造成水源地的水源不充足。三是森林被破壞失去涵養(yang) 水源的能力。四是水源地附近“三高”(高汙染、高耗能、高耗水)企業(ye) 排汙也會(hui) 汙染水源地。
張文台建議,源頭方麵要加強水利工程建設,恢複水資源周圍的生態,加強植樹造林。同時要保護濕地,確保水源安全,並杜絕“三高”企業(ye) 出現在水源周圍。
此外,水廠應做到24個(ge) 小時監測。通過現代化的管理手段,過濾、淨化。農(nong) 村要實行“集中供水,集中居住,集中教育”,[注冊(ce) 香港公司瑞豐(feng) 專(zhuan) 業(ye) 辦理]逐步實現農(nong) 村飲用水的水廠集中供水。
三是加強水網建設。部分水網年久失修,合格的水進入到水網中,也會(hui) 由於(yu) 一些鐵管生鏽造成重金屬汙染。
公開報道顯示,住建部在2002年、2003年曾調查數百個(ge) 城市的供水管網,發現管網質量普遍低劣,不符合國標的灰口鑄鐵管占50.80%,普通水泥管占13%,鍍鋅管等占6%。這三類低質管網主要鋪設於(yu) 上世紀70年代至2000年之間。2000年後城鎮新鋪管網有很大改進,但已鋪管網改造卻不多,質量低劣的管網大多數仍在服役,主要分布在老城區地段。
“應加快管網更換,老管網逐步退役。整個(ge) 管網全國要投入幾千個(ge) 億(yi) ,因此要逐步推進。要安裝過濾、礦化等現代化應急設備。現在一些單位家庭安裝礦化籠頭去除汙垢,但從(cong) 根上還是要更換管網,用現代化手段清洗管網。總之要把好水源、水廠、龍頭三關(guan) ,才能喝上清潔的水。”張文台說。
單一水源供給的隱憂
近年來,我國水汙染事件頻發,去年,四川省阿壩藏族羌族自治州鬆潘縣境內(nei) 一電解錳廠尾礦渣暴雨後流入涪江,造成涪江江油、綿陽段200多公裏水體(ti) 指標超標,影響沿岸江油至綿陽段城鄉(xiang) 過百萬(wan) 居民正常飲食用水。而2012年年初,中國就發生了兩(liang) 起環境汙染事件。先是位於(yu) 廣西的龍江發生了鎘汙染事件,河池宜州市境內(nei) 龍江河段被汙染,流至下遊的柳江,威脅了柳州市的飲用水安全。龍江鎘汙染事件還未平息,江蘇鎮江2月初又發生了苯酚汙染城市水源地事件。這兩(liang) 起事件因為(wei) 威脅到柳州、鎮江等數座城市居民的飲水安全而備受關(guan) 注。
“一次次事故的發生,讓人們(men) 逐漸認識到,城市供水的關(guan) 鍵是確保在任何時候、任何情況下,能向市民提供清潔安全的飲用水。保障飲用水安全不能單純局限於(yu) 防範汙染事故發生,而在於(yu) 當突發性汙染事件發生後,能否迅速啟動備用水源,這已成為(wei) 當前一個(ge) 亟待解決(jue) 的突出問題。”遼寧省人大常委會(hui) 副主任龔世萍建議應盡快建立和保護備用水源地。
環境保護部201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在我國314個(ge) 地級以上城市中,216個(ge) 城市建設了備用水源,占68.8%,沒有備用水源地的城市還有近百個(ge) ,絕大多數城市都是單一水源的供給形式,尤其在南方多數城市都以地表水作為(wei) 單一水源。[香港公司審計]
調查表明,我國地級以上城市備用水源建設情況尚可,但也存在一定問題,如因水體(ti) 汙染、水量不足、疏於(yu) 管理等種種原因,起不到應有的作用。在我國,絕大部分城市依然存在水源儲(chu) 備和應急供水設備儲(chu) 備不足、管理及工程技術措施不落實、缺乏對突發性水汙染事故做出及時反應的監測係統等問題,在突發性汙染、輸水設施故障、特殊幹旱年份等緊急情況下,應對將極為(wei) 被動。
事實上,唯一水源地或者單一水源的供給方式,難以規避風險,一旦水係麵臨(lin) 危機可能一擊即潰。從(cong) 近年發生的水危機事件來看,江河湖渠的水源因受外界因素的幹擾,而受到不同程度汙染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眾(zhong) 多工業(ye) 企業(ye) 分布在江河湖庫附近,造成水源汙染事故隱患難以根除,單一水源不僅(jin) 不能滿足需求,還將嚴(yan) 重製約經濟社會(hui) 的發展,一旦水源發生危險,必將造成社會(hui) 的恐慌。為(wei) 此,除了規劃流域內(nei) 的產(chan) 業(ye) 布局外,更需要在水源地的開發上多做文章。建立備用水源地,成為(wei) 保障城市飲用水安全、提高應對突發水汙染事件能力的必然選擇。
龔世萍建議:第一,合理規劃、科學建設新的備用水源地。本著“類型互補、水量保證、加強保護、科學管理”的原則,進行水源選址和工程建設,在選擇備用水源時,應考慮與(yu) 在用水源類型的不同,保障水源不會(hui) 同時出現問題。在用水源是河流型時,應選擇地下水或者湖庫型水源作為(wei) 備用水源。
第二,加強備用水源的保護和監督管理。備用水源應執行與(yu) 在用水源相同的管理要求。要劃定飲用水水源保護區,加強保護區內(nei) 汙染源及違規行為(wei) 的整治、加強保護區內(nei) 非點源控製;開展水源地水質常規監測,定期開展水質全分析;加強保護區上遊的風險控製和預警等。隻有做到這些,才能解決(jue) 城市備用水源建設率高,而應對突發事件能力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