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在5月3日表示,金融市場 上的重要價(jia) 格應主要由市場決(jue) 定,市場決(jue) 定價(jia) 格有助於(yu) 優(you) 化資源配置,也有助於(yu) 發展金融市場。中國的利率市場化已經進行了很多年,今後隨著整個(ge) 中國經濟、[注冊(ce) 馬紹爾公司]中國金融市場的向前推進還會(hui) 繼續漸進向前,改革還是要多方麵配套、漸進式進行。
然而,市場觀點普遍認為(wei) ,漸進式改革不應該是延緩改革的托詞。自2004年中國人民銀行準許金融機構允許貸款上浮、存款下浮政策之後,利率市場化的問題上幾無重大進展。
“現在的利率製度是‘半市場化’的,[新西蘭(lan) 公司稅收]對貸款利率上不封頂,對存款利率下不封底,而未來的改革方向是存款利率上不封頂政策放開。”交通銀行副行長錢文揮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在存款利率上浮的問題上,銀行方麵已經有所突破,比如說和保險公司之間的協議存款,就屬於(yu) 這一情況,未來類似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利率的鬆動應該會(hui) 成為(wei) 利率市場化的一個(ge) 方向。”
利率改革政策或在2013年前推出
《中國經濟周刊》從(cong)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等決(jue) 策智囊機構了解到,目前國務院及央行、銀監會(hui) 等相關(guan) 部門正在就利率市場化中存款利率上浮的問題進行研究,而大額可轉讓定期存單(下稱“大額定期存單”)的利率上浮比較可能成為(wei) 突破口,大額定期存單的主體(ti) 既包括企業(ye) ,也包括個(ge) 人。
目前存在的協議存款是一種特定的大額定期存單形式,是指中資金融機構和中資保險公司、全國社會(hui) 保障基金理事會(hui) 、郵政儲(chu) 蓄之間辦理3年或5年期以上、金額3000萬(wan) 元以上的人民幣存款品種,該存款的存款利率、存款期限、結息和付息方式、違約處罰標準均可由協議存款雙方協商確定。
“銀行和保險公司之間可以簽訂協議存款的政策執行了大約有十多年的時間。”上海某大型保險公司相關(guan) 負責人這樣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具體(ti) 來說,現有的3年期銀行定期存款年利率是5%,而保險公司和銀行之間簽訂的利率可能是6%,也可能是7%。”
[新西蘭(lan) 商標注冊(ce) ]毫無疑問,保險公司所擁有的利率“特權”,主要是由於(yu) 險資擁有存款期限長、起存金額大等特性,但這不足以動搖目前管製利率仍然是主流這一事實,企業(ye) 和個(ge) 人並無法和銀行去協商存款利率的上限。存款利率短期化也應該成為(wei) 改革的目標。
“大額定期存單製度設計使得存款利率市場化可以通過找到一個(ge) 市場利率和管製利率的模糊地帶作為(wei) 切入點,實現並軌進程中的緩衝(chong) 。具體(ti) 來說,大額定期存單實現在保持現狀的條件下的增量改革,再逐步由增量影響到基數。”中國銀行業(ye) 協會(hui) 首席經濟學家巴曙鬆(微博)告訴《中國經濟周刊》。
寧波銀行金融市場部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的研究報告也認為(wei) ,擴大存款利率上浮區間的條件逐漸成熟。央行可以采取不對稱調息作為(wei) 擴大上浮區間的先行舉(ju) 措,然後可能從(cong) 大額、長期存款開始擴大區間,逐步放開可上浮的存款金額、期限的上限,或者給予大額、長期存款更大的浮動範圍,以控製對銀行機構的衝(chong) 擊。
目前,包括巴曙鬆、李揚(中國社科院副院長)等智囊,都曾參與(yu) 關(guan) 於(yu) 推出中國存款利率市場化的政策研究和製定,相關(guan) 配套工作已經推動了5年,而最終的政策或將在2013年(含)之前推出,並將耗時十餘(yu) 年的時間最終全麵實現利率市場化和自由化。
利率市場化是被金融創新逼出來的
大額定期存單最早產(chan) 生於(yu) 20世紀60年代的美國。由於(yu) 美國政府對銀行支付的存款利率規定上限;上限往往低於(yu) 市場利率水平,這主要是由於(yu) 1929年大蕭條後,美國實行了以“Q條例”為(wei) 代表的利率管製。然而,為(wei) 了吸引客戶,商業(ye) 銀行推出可轉讓大額定期存單。
第一張大額定期存單是由美國花旗銀行於(yu) 1961年創造的。其目的是為(wei) 了穩定存款、擴大資金來源。購買(mai) 存單的客戶隨時可以將存單在市場上出售變現。這樣,客戶能夠以實際上的短期存款取得按長期存款利率計算的利息收入。
1970年,美聯儲(chu) 允許90天以內(nei) 的大額定期存單利率市場化,並將定期存款利率的上限逐步提高,從(cong) 此拉開了美國利率市場化的大幕。1973年5月,規定10萬(wan) 美元以上存款不受“Q條例”規定的利率限製,取消所有大額定期存單最高利率限製,7月取消1000萬(wan) 美元以上期限5年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上限。
花旗銀行(中國)一位研究部門的分析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中國目前利率市場的情況和美國當時的情況很相似,銀行的存款管製利率和市場化利率水平之間有差距。例如能夠反映市場資金麵情況的Shibor(上海銀行間同業(ye) 拆放利率)的利率變化無法及時傳(chuan) 遞到銀行利率上,這導致了資金的扭曲。”
由於(yu) 管製利率的存在,在過去幾年中,中國一直處於(yu) 負利率時代,這使得大量存款資金從(cong) 銀行流出,轉向收益率更高的銀行理財產(chan) 品市場,或者市場化程度較高的貨幣市場基金。銀行理財產(chan) 品已經起到了豐(feng) 富投資渠道的作用,對存款形成了實質性的倒逼效應、使存款利率市場化在表外取得了很大進展。
通過金融創新倒逼利率改革的情況也發生在了日本。1979 年,日本首次發布了自由利率的大額定期存單,其利率不受《臨(lin) 時利率調整法》的限製,發行利率由發行金融機構和購買(mai) 者自由決(jue) 定。1985年,日本推出與(yu) 市場利率掛鉤型存款賬戶(MMC)。MMC的推行是通過引入一種自由利率的新存款類型,由MMC的利率市場化推動大額存款利率的市場化。
此後,日本逐步降低大額定期存單和MMC的存款最低限額、增加期限結構,通過擴大自由利率存款的比重來加深自由化的程度。在上述基礎上,1993年6月,定期存款利率市場化;同年10月流動性存款利率市場化;1994年10月,存款利率完全市場化。
星展銀行大中華區高級經濟師梁兆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根據北歐國家、韓國的經驗,利率市場化能鼓勵存款和存款利率的競爭(zheng) ,增加銀行的融資成本,提高貸款利率,通過高成本資金阻礙低效益投資,以及改善整體(ti) 投資的效率。相信類似的情況將適用於(yu) 中國。
銀行競爭(zheng) 加劇利差收窄
那麽(me) ,倘若中國效仿各國率先以大額定期存單為(wei) 切入點推動利率市場化,這會(hui) 給銀行業(ye) 帶來什麽(me) ?
長信基金研究部副總監安昀告訴《中國經濟周刊》,利率市場化將加劇銀行的競爭(zheng) 。目前,銀行在存款和貸款端的利率都有央行規定的基準利率,所以並沒有實質性的競爭(zheng) 。如果未來利率市場化,則意味著存貸款利率銀行都可以自主定價(jia) ,這將大大考驗銀行的經營能力和對風險的定價(jia) 能力。
在梁兆基看來,最迫切的挑戰可能來自於(yu) 全麵的利率市場化,迫使銀行放棄隱性的保證淨利潤率。銀行必須願意放棄短期的保證利潤,以換取其賬麵上中長期更高的資產(chan) 質量。他們(men) 是否願意接受這種短期的痛苦是個(ge) 未知數。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很多大型銀行對存款利率放開後可能會(hui) 造成的利差收窄表示擔憂,而以大額定期存單為(wei) 代表的製度設計將是利差收窄的開始。巴曙鬆曾對各國推動利率市場化後利差變化做過研究顯示,美國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1986—1990年的存貸款平均利差比1980—1985年期間減少了54個(ge) 基點;而日本在利率市場化過程中,1994年平均存貸利差比1984年減少了82個(ge) 基點。
相比大銀行,中小銀行更樂(le) 於(yu) 看到壟斷局麵被打破。寧波銀行金融市場部向《中國經濟周刊》提供的研究報告顯示,存款利率上限限製不利於(yu) 商業(ye) 銀行形成充分競爭(zheng) ,並且保護了大型銀行,導致金融效率低下,而且對貸款利率市場化也構成阻礙,因為(wei) 在壓製的存款成本下,以下限利率向大企業(ye) 貸款依然能取得豐(feng) 厚而低風險的利差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