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公司經曆了野蠻生長、清理整頓和規範發展三個(ge) 階段之後,即將進入創新發展的新階段,我國證券行業(ye) 的金融創新迎來了曆史最好時期。”近日召開的證券公司創新發展研討會(hui) 上,中國證監會(hui) 主席郭樹清做出這樣的表述。[馬紹爾公司注冊(ce) ]
不僅(jin) 僅(jin) 是證券公司,今年以來,在密集改革舉(ju) 措的推動下,整個(ge) 資本市場在很多方麵都散發著新的氣息。
今年“五一”假期連續推出的改革舉(ju) 措,讓投資者有些應接不暇。4月27日,國內(nei) 四大期貨交易所同時宣布下調期貨交易手續費30%左右;28日,《關(guan) 於(yu) 進一步深化新股發行體(ti) 製改革的指導意見》正式公布;29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分別就完善主板退市製度公開征求意見;30日,滬深證券交易所宣布調降股票交易的經手費、股票年費等費用,總體(ti) 降幅達25%。
事實上,在此之前,監管部門推出的政策組合已經可以列成一個(ge) 長長的清單:提高上市公司資產(chan) 重組門檻;強化上市公司分紅的信息披露;鼓勵長期資金入市,提出推動地方養(yang) 老保險金和住房公積金餘(yu) 額參與(yu) 證券市場投資;擴大外資機構參與(yu) A股市場的規模,包括擴大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QFII)和人民幣境外合格機構投資者(RQFII)入市的規模;推進高風險企業(ye) 債(zhai) 試點;推進新三板市場建設;高壓打擊違法違規行為(wei) ……
可喜的是,這些改革舉(ju) 措有的已經顯現其威力。長期以來被市場所詬病的新股發行“三高症”有所緩解,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注冊(ce) 馬紹爾公司]
5月4日,擬上市創業(ye) 板的海達股份因機構報價(jia) 不足20家而被迫中止發行,成為(wei) 繼八菱科技與(yu) 朗瑪信息後,A股第三隻因詢價(jia) 不足而中止發行的新股。此外,近期發行的宏昌電子、珈偉(wei) 股份和翠微股份三隻股票,實際募資額也較預計募資額有明顯“縮水”,與(yu) 前兩(liang) 年大比例超募成為(wei) 常態的狀況形成鮮明對比。對於(yu) 宏昌電子僅(jin) 僅(jin) 3塊多的發行價(jia) ,有投資者戲稱“白菜價(jia) ”新股重現市場。
數據顯示,2009年IPO重啟以來,新股發行“三高”現象層出不窮,近800家新股首發平均市盈率為(wei) 51.98倍,18家公司首發市盈率超過100倍。今年以來,共有60餘(yu) 隻新股發行,平均發行市盈率不足26倍、平均市淨率為(wei) 6.8倍,分別較2011年新股發行37.85倍的平均市盈率和12.43倍的平均市淨率下降了32.1%和45.29%。這表明,製度變革有力地推動了新股發行定價(jia) 向理性回歸。
上市公司回報投資者的意願有所增強。最新統計顯示,2011年度共有1613家上市公司提出了現金分紅方案,占全部上市公司的67%,超過2008年的52%、2009年的55%和2010年的61%;預計現金分紅金額6068億(yi) 元,占上市公司2011年實現淨利潤的31%。
光大證券首席投資顧問滕印認為(wei) ,去年底以來的多項資本市場製度性改革,圍繞著嚴(yan) 格上市公司的準入和退出,鼓勵以藍籌股為(wei) 代表的價(jia) 值投資,抑製惡意炒新、炒績差、炒小盤的投機行為(wei) ,降低交易成本等而進行,這些都是關(guan) 係到市場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大舉(ju) 措。
製度創新也增強了二級市場投資者的信心。今年以來,雖然經濟增速有所放緩,但股市卻有明顯企穩跡象。上證綜指2012年以來累計漲幅已超過8.9%,深證成指的漲幅則超過14%。
投資者需要怎樣的“新思維”[新西蘭(lan) 商標注冊(ce) ]
市場的投資功能會(hui) 增加而投機功能減弱,藍籌股價(jia) 值會(hui) 被發現
麵對不斷發展的市場環境,如何適應變化,找到新的“生存法則”?這是很多投資者都在思考的問題。
5月首個(ge) 交易日,上證綜指大漲42點,藍籌股成為(wei) 市場上漲的主要力量。煤炭股與(yu) 有色股引領的“煤飛色舞”再現,券商、汽車、醫藥等板塊紛紛呼應。與(yu) 此同時,受主板退市製度的影響,ST板塊卻遭遇重挫,逾60隻個(ge) 股跌停。幾家歡喜幾家愁的分化格局,在市場中引發熱議,藍籌股的“春天”是否已經到來?
在A股的曆史上,藍籌股曾數次受到市場的青睞。不過,在最近一次的2007年藍籌股行情後,這些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大盤績優(you) 股開始受到市場冷落,股價(jia) 也節節下跌。去年底,監管部門負責人表示,“藍籌股的靜態市盈率不足13倍,動態市盈率為(wei) 11.2倍,顯示出罕見的投資價(jia) 值”,這一論斷讓市場對藍籌股的關(guan) 注度明顯增加。
長期以來,炒新、炒小、炒差的投資風格在A股市場上頗有市場,不少股民專(zhuan) 注於(yu) 此,有的甚至收益豐(feng) 厚。而這背後,是新股高價(jia) 發行、大幅炒作,上市公司業(ye) 績頻頻“變臉”,績差股不斷上演“死裏逃生”等市場定價(jia) 功能的扭曲。這些問題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資本市場應有的資源配置效率。
陸續推出的新政策,讓藍籌股的價(jia) 值有了更堅實的支撐。進入2012年以來,藍籌股的表現已明顯強於(yu) 平均水平。數據顯示,截至5月4日收盤,滬深300指數年內(nei) 累計上漲15.78%,強於(yu) 上證綜指同期11.5%的漲幅,更大幅跑贏創業(ye) 板指數近18個(ge) 百分點。
英大證券研究所所長李大霄(微博)認為(wei) ,主板退市製度征求意見稿以出乎市場意料的速度推出,表明監管者對市場優(you) 勝劣汰功能發揮的期望。投資者應認真研究製度變化的影響,市場的投資功能會(hui) 增加而投機功能減低,藍籌股價(jia) 值會(hui) 被發現,而績差股的價(jia) 值回歸過程將會(hui) 相當漫長。
分析顯示,在美國市場,小盤股相對大盤股的估值溢價(jia) 約為(wei) 1.2倍;香港市場中,由於(yu) 投資者更看重穩定高分紅,使得小盤股幾乎沒有估值優(you) 勢。雖然市場環境不同,不能簡單類比,但目前A股市場小盤股與(yu) 大盤股相比估值溢價(jia) 達2.8倍,這是明顯偏高的。由於(yu) 新股供給節奏不減,解禁股源源不斷等原因,小盤股的稀缺性正被逐步淡化。
不過,也有投資者對於(yu) “價(jia) 值投資就是買(mai) 藍籌股”的觀點並不認同。北京投資者孫先生就認為(wei) ,結構調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大方向,一般意義(yi) 上的藍籌股大多屬於(yu) 傳(chuan) 統的產(chan) 能過剩產(chan) 業(ye) ,不能憑眼下的業(ye) 績用市盈率簡單判斷其價(jia) 值,符合國家政策導向的高成長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才是主要投資方向。
對此,證監會(hui) 有關(guan) 部門負責人表示,倡導投資藍籌股,實際上倡導的是投資理念,不是簡單地針對哪一隻股票。影響股價(jia) 變動的因素有很多,藍籌股的概念、範圍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因此,不能機械地理解投資藍籌股的內(nei) 涵,麵對紛繁多變的市場,需要投資者把握理性、價(jia) 值投資的原則,同時結合市場現狀、預期以及自身情況,具體(ti) 分析後選擇。
有市場人士認為(wei) ,雖然A股市場的投資風氣已經發生了積極轉變,但距離價(jia) 值投資成為(wei) 主流還比較遙遠。應該加速推進相關(guan) 製度建設,督促上市公司建立合理、持續的分紅機製,推動中長期資金入市的步伐,為(wei) 價(jia) 值投資創造有利環境。在相關(guan) 的稅費上也應有差異化對待,對長期投資的收益實行一定程度的減免優(you) 惠,以抑製短期投機行為(wei) ,鼓勵引導長期、理性投資。
市場期待更深層次質變
市場的製度建設仍然任重道遠,還需保持冷靜和理性態度
隨著市場信心的逐步恢複,一些投資者開始變得樂(le) 觀起來。有人甚至認為(wei) ,新一輪大牛市的基礎已經形成。對此,也有市場人士表示,還需保持冷靜和理性態度。作為(wei) 一個(ge) 在諸多方麵仍不完善的新興(xing) 市場,深層次的質變不可能一蹴而就。
滕印分析,新一輪的新股發行體(ti) 製改革引入的“存量發行”的概念,事實上將全流通向前推進了一大步,其影響還有待觀察。目前,宏觀經濟仍沒有明顯回升跡象,房地產(chan) 仍麵臨(lin) 著調控壓力,這些因素增加了權重板塊的不確定性,而權重板塊是市場運行方向的決(jue) 定性力量。
天弘基金高級策略分析師劉佳章認為(wei) ,無論是深化新股發行改革還是主板退市製度,都會(hui) 影響股票市場的定價(jia) 及投資的取向,此次資本市場改革更傾(qing) 向於(yu) “調結構”,很難再現過去常見的“單邊市”的效應。新股發行改革會(hui) 加速新股和次新股股價(jia) 的“去泡沫化”,壓縮一級市場溢價(jia) 而利好二級市場走勢,而主板退市製度則會(hui) 對ST等個(ge) 股形成明顯的“擠出效應”。
市場的製度建設仍然任重道遠。5月7日,備受資本市場關(guan) 注的綠大地欺詐股票發行案在昆明啟動重審。當事人在庭審現場翻供,使得原本已經一波三折的案情再起波瀾。雖然最終判決(jue) 結果還不得而知,但這一案例反映出的問題卻讓人深思。資本市場目前的誠信水平離投資者的期待還有很大距離。要從(cong) 根本杜絕上市公司造假、遏製股市內(nei) 幕交易等違法違規行為(wei) ,目前的法律法規和執法體(ti) 係都有許多亟待完善之處。
此外,剛剛推出的第三輪新股發行體(ti) 製改革,推進以信息披露為(wei) 中心的發行製度建設,提高了網下配售的比例,推動部分老股向網下機構投資者轉讓等,這些舉(ju) 措對於(yu) 抑製“新股熱”能夠發揮明顯作用。但也有專(zhuan) 家表示,改革還難言到位,在弱化行政色彩,推進市場化方麵,仍有很大空間。
長期從(cong) 事定價(jia) 機製研究的北京匯金拍賣有限公司張廣文認為(wei) ,現行新股發行體(ti) 製的定價(jia) 機製,是一種類“首發定價(jia) ”機製,少數定價(jia) 參與(yu) 者認可的議定價(jia) 格必須為(wei) 所有參與(yu) 人接受。這種遊戲規則原本就有利於(yu) 賣方,不利於(yu) 買(mai) 方。新股發行體(ti) 製改革的一個(ge) 關(guan) 鍵,是促進發行定價(jia) 廣泛市場化機製的形成,改革發行服務機構確定辦法,打破利益鏈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