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資源部5月8日公布的統計數據顯示,一季度建設用地供應總量同比增長超三成,供地結構調整明顯。其中,基礎設施用地占供應總量的比例和同比,均有較大幅度增長。這顯示基建項目呈加快趨勢。[注冊(ce) 伯利茲(zi) 公司]
數據顯示,一季度全國建設用地供應11.44萬(wan) 公頃,同比增長33.6%。從(cong) 供應結構看,基礎設施占供應總量的45.2%,占比大幅提高;工礦倉(cang) 儲(chu) 和房地產(chan) 用地分別占31.2%、23.6%,占比均有所下降。
一季度,基礎設施用地同比增加1.6倍;工礦倉(cang) 儲(chu) 和房地產(chan) 用地同比分別增加9.0%和減少18.0%。
地產(chan) 業(ye) 研究人士楊紅旭分析,這表示基建正取代房地產(chan) ,成為(wei) 投資主流。
國土資源部調控和監測司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今年是“十二五”規劃項目集中建設年或落地年,受交通水利建設實施加速影響,以交通水利為(wei) 主的基礎設施用地供應持續快速增長。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主任孫英輝介紹說,一季度基礎設施用地占比,高於(yu) 2011年全年水平。基礎設施用地集中放量,對於(yu) 保障經濟總量擴張、拉動投資增長效果明顯,但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改善用地結構和促進節約集約用地。[注冊(ce) 法國公司]
國土資源部法律中心首席經濟學家、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研究員楊重光持類似觀點。他認為(wei) ,以上數據說明,土地市場增長主要靠基礎設施用地供應支撐,經濟增長並沒有完全轉移到主要依靠消費來拉動,而仍然停留在主要依靠投資來拉動的狀態;另一方麵,基礎設施用地比重過高,也直接影響到土地出讓價(jia) 格和出讓收入。
楊重光分析稱,從(cong) 城市土地利用的角度看,利用效率較高的是商業(ye) 用地和商品房用地,其次是工礦用地,再次才是基礎設施用地。在發達國家城市,三者的比例一般為(wei) 3:4:3,而中國一季度的實際供應比例為(wei) 3.1:2.4:4.5,這樣的供應比例必然導致城市土地總體(ti) 利用效率的下降。
楊重光認為(wei) ,一季度土地市場的規模和速度比較正常健康,但運行質量不盡如人意,國民經濟的發展方式並沒有轉到節約集約經營的軌道上。[注冊(ce) 意大利公司]
據此前鋼聯資訊和申銀萬(wan) 國對31個(ge) 省份規劃投資目標的匯總,今年公路交通投資、水利投資和電力工程、電網建設投資都將增加,其中水利投資增速超過40%,預計今年基礎設施投資增速可達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