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科技發展規劃先聲奪人。
4月24日,科技部一連發布了6項“十二五”科技發展規劃,它們(men) 分別是智能製造、服務機器人、綠色製造以及潔淨煤技術、太陽能發電、風力發電。
“前述六項規劃,再加上20日發布的《電動汽車科技發展”十二五“專(zhuan) 項規劃》,基本形成了包括高端裝備製造、新能源和新能源汽車三大戰略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科技支撐體(ti) 係。”科技部的一位官員對本報記者如是說。[注冊(ce) 盧森堡公司盧森堡公司注冊(ce) ]
在七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規劃中的六大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規劃尚未出台的背景下,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的科技規劃的提前發布,也預示了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規劃的發布將提速。
“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屬於(yu) ‘十二五’經濟結構調整中的加法,因此在經濟下行的大背景下,上述規劃的發布也將助力國民經濟的恢複,實現更好地轉型。”國家信息中心經濟預測部主任範劍平如是說。
潔淨燃煤發電技術是重點
在七個(ge) 科技發展專(zhuan) 項規劃中,涉及到能源類的規劃占了一半以上,其中潔淨煤技術的規劃尤其值得關(guan) 注。
正如《潔淨煤技術科技發展“十二五”專(zhuan) 項規劃》(以下簡稱《潔淨煤》)指出,潔淨煤技術是我國能源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領域。
受化石能資源結構以煤為(wei) 主(約占96%)的製約,煤炭占我國一次能源生產(chan) 總量75%,占消費總量70%。
一份預測表明,未來幾十年,煤炭在能源生產(chan) 和消費結構中的主導作用不會(hui) 改變,同時煤炭生產(chan) 和利用中引發的環境、碳排放等問題也會(hui) 日益突出。
為(wei) 此,《潔淨煤》提出了未來技術發展的重點方向,即發展高效潔淨燃煤發電、先進煤轉化、先進節能技術、汙染物控製和資源化利用技術這四類技術。
[馬紹爾公司船舶注冊(ce) ]“其中,最為(wei) 重要的是高效潔淨燃煤發電技術,因為(wei) 我國一般的煤炭用於(yu) 發電,其中煤電占到發電總量的80%以上。”廈門大學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如是說。
根據規劃,高效潔淨燃煤發電技術的趨勢是“大型、高參數、潔淨”,具體(ti) 包括5個(ge) 方麵:大型超超臨(lin) 界發電成套技術和高參數超超臨(lin) 界關(guan) 鍵技術;高參數、新興(xing) 循環流化床燃煤鍋爐;大規模整體(ti) 煤氣化聯合循環發電關(guan) 鍵技術及裝備,燃氣論及及其集體(ti) 示範;燃煤汙染治理,二氧化碳分離,埋藏及利用技術。
林伯強認為(wei) ,超超臨(lin) 界發電技術是重中之重,需要重點研發。資料顯示,在超超臨(lin) 界發電方麵,國內(nei) 具備了製造100MW、25MPa、600℃等級發電機組的基礎和能力,“建設超600℃大容量等級超臨(lin) 界發電機組係統集成示範、研發超700℃關(guan) 鍵材料和技術是今後幾年的重要任務。”《潔淨煤》指出。
科技創新資金不是主要障礙
不過,本報記者發現,包括《潔淨煤》在內(nei) 的七個(ge) 科技發展專(zhuan) 項規劃中,隻是明確了三類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未來的技術研發方向,但並未涉及到具體(ti) 的資金投入。
對此,科技部下屬的中國21世紀議程管理中心項目官員高新全博士對本報解釋,“根據現在的科技資金管理體(ti) 製,科技發展規劃一般不涉及到具體(ti) 的資金,在科技部鼓勵和支持的範圍內(nei) ,企業(ye) 或者研發機構可以向科技部申請支持資金”。
“包括上述規劃在內(nei) ,科技部的各類專(zhuan) 項資金,已經不少了,”範劍平指出,在鼓勵企業(ye) 研發創新方麵,政府的資金隻是引導資金,主要的投入還得靠企業(ye) 。
不過,科技資金並不是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科技發展的主要障礙。“問題在於(yu) ,在過去宏觀經濟形勢很好的背景下,不少企業(ye) 大量的資金投向了房地產(chan) ,因為(wei) 來錢的機會(hui) 特別多,沒有人對研發感興(xing) 趣,畢竟科技創新不是一兩(liang) 天的事情。”範劍平指出。
在範劍平看來,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大量的國企和央企,本應發揮科技創新的示範作用,成為(wei) 科技創新的主力軍(jun) ,但它們(men) 掙了很多錢,既不上繳利潤,也不與(yu) 百姓分紅,而是去擴張規模或者跑馬圈地,“這種現象亟待改變。”
同時,需要改變的還有考核體(ti) 製。“目前企業(ye) 對管理層的考核,也包括國資委對央企的考核,通常是三年一考核,而科技創新的周期通常較長,在這種機製下,主動創新反而會(hui) 出現前人栽樹、後人乘涼的問題。”範劍平指出,因此,這種考核機製有待變革。[馬紹爾群島概況]
此外,清華大學公管學院院長薛瀾對本報強調,政府應加強打擊各類假冒偽(wei) 劣和侵犯知識產(chan) 權的行為(wei) ,保護好企業(ye) 創新的成果,這樣才能激發企業(ye) 真正去投入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