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水務署現存最古老的抽水站建築和市區“碩果僅(jin) 存”的戰前戲院在停止運作多年後,終於(yu) “老樹開花”,合並變身為(wei) “油麻地戲院”,成為(wei) 專(zhuan) 門為(wei) 戲曲演出和相關(guan) 活動、特別是粵劇新秀和新進劇團提供演出、排練和培訓的全港性演藝場地。 [美國公司類型]
這是全港第一間由古跡建築改造成的戲院。從(cong) 本月18日起,香港市民和遊客可以坐在百年古建築中欣賞曆史同樣悠久的粵劇表演,感受老香港的文化氣息。
康樂(le) 及文化事務署高級經理張荷芳介紹,現在的油麻地戲院將包括兩(liang) 個(ge) 部份,一個(ge) 即原本的油麻地戲院,將作為(wei) 主要演出地點;還有一個(ge) 則是20米外街對麵的紅磚屋,主要用於(yu) 排練和戲劇相關(guan) 活動。
車水馬龍的油麻地窩打老道是香港最繁忙的街道之一,在街道的高樓大廈中,隱藏著的白色斜頂、新古典主義(yi) 風格的二層小樓就是將要開門迎客的油麻地戲院。整個(ge) 戲院塗成顯眼的白色,門頂被設計成太陽初升的形象。黑色大門兩(liang) 邊各有一根雕刻著神秘圖騰圖案的白色柱子,據負責此次改造工作的香港建築署高級建築師景國祥介紹,這兩(liang) 根柱子是在戲院修複過程中被發現的,於(yu) 是“重新出土”,移到門口擺放。“但柱子上雕刻的到底是什麽(me) ,暫時還沒有人知道。”
[注冊(ce) 美國公司好處]油麻地戲院最具特色的就是“百年古味”。戲院的中式斜頂中有一半的鐵架是原建築材料。“為(wei) 了穩固和安全,我們(men) 多增加了承重鐵架”。舞台前麵有16個(ge) 下陷的伴奏台位,即能現場伴奏又不影響觀眾(zhong) 視線。舞台的左右兩(liang) 邊有兩(liang) 麵金黃色土牆,保留自當年戲院的牆壁。走上舞台,可以看到地下有半米寬的玻璃窗口,裏麵是當年舊舞台的邊緣,由此還原當年的舞台設計。最有特色的是,戲院設計了可開放的化妝間,最後一層大幕拉起,12張鏡子上鑲嵌著大燈的木質化妝桌仿佛帶觀眾(zhong) 回到戲院最盛的時期。而同樣將要投入使用的紅磚屋也保留了紅牆、鑄鐵雨水管、鑄鐵收水鬥、拱形遊廊等特色。
景國祥強調,在改建過程中確保了曆史建築結構完整,並保留特色。改建過的油麻地戲院“麻雀雖小,五髒俱全”。除了能提供300個(ge) 座位(包括4個(ge) 輪椅座位)外,更安裝了先進的音響、大幕架、自動升降台、調控燈和攝影機等設備,並配備了相應的消防安全設施。“既能夠滿足演出的需要,又能夠達到安全的要求。”[注冊(ce) 美國公司費用]
原油麻地戲院1930年建成,於(yu) 1998年7月結束營業(ye) ,並在同年獲古建築谘詢委員會(hui) 評為(wei) 二級曆史建築。而紅磚屋建於(yu) 1895年,原為(wei) 上海街舊抽水站的工程師辦公室,抽水站於(yu) 1911年停止運作後隻有紅磚屋部份被保留。2000年,紅磚屋被評定為(wei) 一級曆史建築。為(wei) 保留曆史建築並推動粵劇發展,香港政府於(yu) 2009年決(jue) 定把兩(liang) 座建築合並改建成戲劇演藝場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