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兩(liang) 條新聞跟香港有關(guan) :美國彭博社公布全球最佳經商地排行榜,“狀元”再次花落香港;香港大學開始全球招聘新校長,引發海內(nei) 外關(guan) 注。
[寧波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近年來,無論是求學還是工作,香港成為(wei) 越來越多內(nei) 地人的首選。今年已經是香港連續18年獲評“全球最自由經濟體(ti) ”,到香港創業(ye) 和工作的內(nei) 地人更看重的是法治水平、監管效率、市場開放程度等等。選擇到香港上大學的內(nei) 地學生,“名校”的吸引力不失為(wei) 重要原因。
內(nei) 地學生是一麵鏡子
早年,香港人在審視自己的時候,曾經有一種擔心,認為(wei) 商業(ye) 發達、金融活躍,或許會(hui) 使快餐文化和物欲的浮躁成為(wei) 這個(ge) 國際大都市的主流。香港會(hui) 不會(hui) 成為(wei) “文化沙漠”曾引發廣泛討論。不過,當一所所香港的大學躋身世界名校,當“時尚之都”、“購物天堂”變身“文化創意之都”,一切都不辯自明。
香港大學的名聲早已遠播。2011年,地處港島西環的香港大學走過了百年。孫中山、張愛玲、朱光潛……港大校園裏走出了太多影響香港甚至是整個(ge) 華人圈的各界“大人物”。國際高等教育信息機構去年公布的“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大學再次蟬聯亞(ya) 洲第一,位居世界第22名。
香港高等教育名聲遠播,原因還在於(yu) 港大並不是唯一成功的案例。2011年“世界大學排名”中,香港共有6所大學排入世界300強,其中“年輕”的學校不少。香港科技大學成立於(yu) 1991年,2011年卻已經位居第40名,排名高於(yu) 北大和清華。
從(cong) 某種意義(yi) 上說,內(nei) 地學生是香港高等教育的一麵鏡子。2003年,教育部允許香港高校在內(nei) 地自主招生。2006年,招生範圍增加到20個(ge) 省市,有資料顯示,之後的兩(liang) 年時間,北大、清華招收狀元的比例下降了22%。2011年,僅(jin) 僅(jin) 是選擇到港大讀書(shu) 的內(nei) 地狀元就有17位。越來越多的內(nei) 地高分考生願意赴港讀書(shu) ,已經成為(wei) 一種趨勢。
選擇讀港大有五個(ge) 理由
那麽(me) ,香港的大學靠什麽(me) 躋身世界一流?[大連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
即將卸任的港大校長徐立之曾表示,師資好、管理完善、教學模式現代是香港高等教育水平高的重要原因。師資排在首位。對內(nei) 地學生而言,選擇上港大的理由可以提供另外的注腳。宋晨,天津人,在清華和港大之間選擇了赴港讀書(shu) 。2011年,她順利完成大學4年學業(ye) ,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攻讀碩士學位。問到選擇上港大的理由,她給出了5個(ge) :師資好、信息前沿、國際交流多、就業(ye) 機會(hui) 多、獎學金豐(feng) 厚。師資也是排在首位。
“精英集中”是世界一流大學的一個(ge) 重要標誌,這在香港高校得到了很好的實踐。香港科技大學會(hui) 聚了從(cong) 全球30多個(ge) 國家學成歸來的450名教授,香港大學50%的教師畢業(ye) 於(yu) 世界著名學府……為(wei) 廣納精英,據香港媒體(ti) 報道,香港高校的講師、副教授和教授的平均年薪大致分別為(wei) 40萬(wan) 、50萬(wan) 和60萬(wan) 港幣,這一薪資水平與(yu) 美國相當。
重視師資建設、廣納人才,內(nei) 地高校可不可以借鑒?其實,答案早就有了。
梅貽琦,被稱為(wei) 清華“終身校長”(晚年創辦台灣新竹清華大學)。1931年他在就職演講中提出“所謂大學者,非謂有大樓之謂也,有大師之謂也”,這個(ge) 著名論斷,實際上也被香港高校視為(wei) 至理名言。此次香港大學全球招聘新校長,是香港千方百計廣招人才的一個(ge) 極致場景。
內(nei) 地香港合作互惠雙贏
著名的高等教育管理專(zhuan) 家、曾任北大副校長的王義(yi) 遒教授曾說,大學培養(yang) 人才,是一個(ge) 國家科學文化的標誌。香港特首曾蔭權也曾指出,香港在發展知識型經濟的時候,首重人才。因此,校長、大學雖隻是一人、一機構,選好校長、辦好大學卻也意義(yi) 不小。
加強硬件建設、全球招聘學科帶頭人、注重國際交流……內(nei) 地高校在如何創辦世界一流大學上也開始了有益嚐試。這其中,內(nei) 地與(yu) 香港高校間的交流與(yu) 互相借鑒,也為(wei) 彼此打開了一扇窗。
[廈門瑞豐(feng) 注冊(ce) 香港公司]著名教育學者熊丙奇認為(wei) ,建設一流大學的進程中,內(nei) 地大學亟待走出“重大樓輕大師”的誤區。
香港浸會(hui) 大學校長陳新滋認為(wei) ,內(nei) 地硬件已達到國際一級水平,但人才仍然缺乏,而香港在院校管理、辦學模式以及人才方麵有優(you) 勢,正好協助內(nei) 地院校“更上一層樓”。香港與(yu) 內(nei) 地教育合作是“互補(不足)、各取所需”,如浸大已與(yu) 內(nei) 地10家院校簽訂合辦課程協議,主要內(nei) 容包括結合教學資源,讓學生兼有兩(liang) 地學習(xi) 經驗及學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