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ei) 地對香港開放’經曆了長時間的研究和實踐,但‘香港對內(nei) 地開放’是一個(ge) 新課題。”香港特區政府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教授日前接受專(zhuan) 訪時這樣表示。
[注冊(ce) 香港公司 深圳服務]被港人親(qin) 切稱呼為(wei) “佳叔”的劉兆佳,集學者、特區政府智囊、港區全國政協委員於(yu) 一身。無論以何種身份發言,他多次呼籲香港要參與(yu) 國家發展,以互補共贏,幷對兩(liang) 地融合的前景保持樂(le) 觀。
“融合還不夠”
兩(liang) 年前,劉兆佳曾和逾30位港區政協委員在“兩(liang) 會(hui) ”上提交聯署提案,倡議香港積極參與(yu) 國家“十二五”規劃,最終“十二五”規劃綱要將港澳部分以專(zhuan) 章形式列出。
“提案後麵有主流民意的支持。香港經濟命運與(yu) 國家密不可分,這點毋庸置疑。多數人認為(wei) 兩(liang) 地經濟融合還不夠。”
但對於(yu) “香港要靠內(nei) 地接濟”的說法,他予以反駁。“香港人要理解,隨著國家崛起,兩(liang) 地不是誰依賴誰的關(guan) 係,而是能互利共贏;內(nei) 地同胞也要明白,為(wei) 協助國家發展,香港的確可以做一些內(nei) 地城市不容易做到的事情。”他感慨道,“‘一國兩(liang) 製’終究是個(ge) 明智的安排。”
近幾個(ge) 月來,“雙非”孕婦和自駕遊等問題受到廣泛關(guan) 注。劉兆佳對此表現淡定,“這些年經濟形勢變化太快,政府軟硬件建設不能馬上跟上。而且,兩(liang) 地融合過程中,總會(hui) 有一些人、一些行業(ye) 因缺乏競爭(zheng) 力而利益受損。”
接著他話鋒一轉,“我是從(cong) 樂(le) 觀角度看,[海口 注冊(ce) 香港公司服務]既然香港的服務受到內(nei) 地和周邊地區歡迎,說明未來大有作為(wei) 。”
劉兆佳指,特區政府眼下要通過行政限製等具體(ti) 辦法,優(you) 先滿足香港市民的利益和需求。長遠而言,如能借機強化人才培訓和基礎建設等,抓住新商機,經濟發展便曆久不衰。而當經濟改善、趨多元化,相信港人憂慮會(hui) 減少,對內(nei) 地同胞使用香港服務的包容性也會(hui) 增加。
再過幾天,劉兆佳就要動身前往北京參加2012年全國“兩(liang) 會(hui) ”。他正抓緊準備提案,粵港合作將成為(wei) 他建言獻策的重點之一;而期盼香港協助國家參與(yu) 東(dong) 亞(ya) 區域經濟合作幷強化領導地位,也是他的一大願望。
因應CEPA“大門開、小門不開”的情況,他倡議以廣東(dong) 為(wei) 試點,建立粵港現代流通經濟圈,將兩(liang) 地市場連通。“現在內(nei) 地和境外市場還比較分割,仍存在地方保護主義(yi) ,規章製度沒有與(yu) 國際完全接軌。”他認為(wei) ,經濟圈的概念一方麵可讓香港的產(chan) 品進入內(nei) 銷渠道,同時將市場建設的經驗帶到廣東(dong) ,促進內(nei) 地市場更為(wei) 開放化、現代化和國際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