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全球企業(ye) 海外並購總額有望突破1萬(wan) 億(yi) 美元,而中國成為(wei) 去年全球並購資本第四大來源地,約占全球並購總額的7%。在全球經濟緩慢複蘇的進程中,一些國家和企業(ye) 已經將海外並購視為(wei) 發展機遇的“放大器”。
亞(ya) 洲企業(ye) 都想出去“抄底”
中資企業(ye) 海外收購事業(ye) 年初不斷傳(chuan) 出令人振奮的案例:[香港公司注冊(ce) ]三一重工收購德國普茨邁斯特、廣西柳工收購波蘭(lan) HSW的工程機械事業(ye) 部、山東(dong) 重工獲意大利法拉帝集團75%控股權、國家電網收購葡萄牙國家能源網公司25%股份……而普華永道今年初發布的研究報告顯示,2011年中國海外收購207宗,同比增長10%,規模約為(wei) 429億(yi) 美元,同比增長12%。
中國清科研究中心的徐衛卿認為(wei) ,國際金融危機為(wei) 亞(ya) 洲企業(ye) 提供了絕好的海外並購機遇。在歐債(zhai) 危機影響下,“抄底”歐洲企業(ye) 成為(wei) 亞(ya) 洲大企業(ye) 的並購目標,在經濟情況良好或具有巨額外匯儲(chu) 備的亞(ya) 洲國家,企業(ye) 海外並購將快速增長。
據湯姆森路透集團統計,2011年日企海外並購案例數量609件,投入資金超過684億(yi) 美元,規模遠超歐美。而韓企2011年前10個(ge) 月的跨國並購規模達112億(yi) 美元,韓國成為(wei) 世界第十大跨國並購強國。
中資企業(ye) 為(wei) 當地就業(ye) 輸血
中資企業(ye) 海外並購不僅(jin) 幫助當地瀕臨(lin) 破產(chan) 的企業(ye) “起死回生”,同時為(wei) 當地就業(ye) 和經濟發展輸入了新鮮血液。2010年吉利收購沃爾沃以來,在歐洲經濟不景氣的情況下,位於(yu) 比利時根特的工廠不但沒有裁減一名員工,還為(wei) 當地提供不少就業(ye) 機會(hui) ,產(chan) 銷較去年同期提升25%,達到27萬(wan) 輛,創下這家工廠45年曆史的最高紀錄。比利時安特衛普管理學院歐洲中國中心主任張海晏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說,在工廠舉(ju) 步維艱,幾千工人麵臨(lin) 下崗的節點上,吉利出手拯救了沃爾沃。當地輿論反應十分積極。這足以讓一些歐洲人改變對中國企業(ye) 的看法。
同樣的例子也出現在澳大利亞(ya) 。近年來,澳大利亞(ya) 一些酒莊陷入市場過剩、出口滯緩的窘境,經營難以為(wei) 繼。新南威爾士州獵人穀產(chan) 區最大的葡萄酒地產(chan) 經紀公司總裁凱恩·貝克特認為(wei) ,中國投資者的介入將有望提升該產(chan) 區120多家葡萄莊園的身價(jia) 。“中國投資者為(wei) 澳大利亞(ya) 的葡萄酒業(ye) 提供了新的生路。”
歐洲對中資企業(ye) 態度開放
有統計顯示,自2008年起,歐洲成為(wei) 吸收中國對外直接投資增長最快的地區。2010年,中國對歐洲直接投資較前一年增長了1倍多,占當年中國對外直接投資總額近10%。
張海晏說,[注冊(ce) 香港公司程序]歐盟國家對中國企業(ye) 的進入,都持有比較積極、開放的態度。歐盟貿易專(zhuan) 員德古赫特去年曾表示要成立類似於(yu) 美國外國投資審查委員會(hui) 的機構,主要應對來自中國和俄羅斯的企業(ye) 並購。但這個(ge) 主意在歐盟成員國裏並不受歡迎。
“歐洲之友”亞(ya) 洲部主任莎達10日發表的歐中關(guan) 係的評論文章稱,歐洲對中國企業(ye) 的擔心正在逐漸減少,理性的歐洲人發現,中國企業(ye) 並不想要“買(mai) 下歐洲”,同其他外國並購公司一樣,中國企業(ye) 追求的也是有商業(ye) 價(jia) 值,可操作性強的投資。
早在10多年前,丹麥等北歐國家就在中國設立了招商引資的辦事機構。而比利時三大區目前都在中國派駐有貿易代表,各大區的中國商會(hui) 都有中文網站,並印有中文宣傳(chuan) 冊(ce) ,介紹各區的政策法規。為(wei) 吸引中國投資,各大區之間已悄然形成競爭(zheng) 態勢。
美國立場仍然保守和苛刻
與(yu) 歐洲的態度相比,一些國家對中國企業(ye) 的接納還是顯得非常保守,甚至有些苛刻。
波士頓瑞格律師事務所王鋼橋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盡管中資企業(ye) 在美國直接投資的數量近幾年大幅增加,一些美國智庫和政治家也不斷提出歡迎中國投資的政策建議。但總體(ti) 而言,美國在政府政策和輿論層麵對中資企業(ye) 來美並購的態度並沒有太大改變。
美國古德溫·布羅特律師事務所律師潘惜唇也稱,“美國疲弱的經濟和就業(ye) 環境是需要來自中國的投資的,但前提是不希望影響美國重要基建設施和科學技術的安全。這裏的‘重要’和‘安全’是較為(wei) 主觀和模糊的概念。”
新西蘭(lan) 政府1月底批準了中資企業(ye) 收購該國乳業(ye) 農(nong) 場。上海鵬欣集團旗下公司計劃出資1.64億(yi) 美元收購新西蘭(lan) 克拉法農(nong) 場屬下的16個(ge) 乳業(ye) 農(nong) 場。鵬欣集團成功中標後,競標失利的新西蘭(lan) 企業(ye) 集團代表麥克爾·菲公開稱,農(nong) 場並購是新西蘭(lan) 政府將國家寶貴的自然資源拱手讓給中國政府。實際上,到新西蘭(lan) 購買(mai) 農(nong) 場的中資企業(ye) ,不是捷足先登也不是唯一的買(mai) 主。新西蘭(lan) 農(nong) 業(ye) 記者理查德·倫(lun) 尼向本報記者介紹說,過去兩(liang) 年中,[注冊(ce) 香港公司費用]政府一共出售了36萬(wan) 公頃土地,“意大利人、德國人、英國人,還有美國人買(mai) 走了那麽(me) 多土地,我們(men) 卻從(cong) 來沒聽到新西蘭(lan) 人表示過任何不滿。”
新西蘭(lan) 土地信息部部長莫裏斯·威廉森表示,鵬欣集團的競標符合政府海外投資辦公室製訂的所有標準,符合新西蘭(lan) 的國家利益。新西蘭(lan) 總理約翰·基說:“海外投資辦公室正確理解了立法精神。如果僅(jin) 以他們(men) 是中國人為(wei) 由拒絕其收購,那是令人無法接受,而且是違法的。”
點評
張建平(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hui) 對外經濟研究所國際合作室主任):與(yu) 歐美國家相比,目前中國海外投資與(yu) 並購正麵臨(lin) 著新的重大機遇。發達國家的投資並購一般集中在產(chan) 業(ye) 的中高端運作,人力資源成本較高,資本運作規模和難度較大。歐債(zhai) 危機使發達國家的資本充裕程度、資本的流動性都受到了很大牽製和影響。而中國目前不僅(jin) 資本充裕,同時在人力資本、製造成本等方麵具有顯著的產(chan) 業(ye) 規模優(you) 勢和產(chan) 業(ye) 集聚優(you) 勢,資本運作空間和自由度較大。
從(cong) 歐債(zhai) 危機以來的發展態勢看,中國的海外並購並沒有滯後,而是汲取了國際金融危機的教訓,一直在積極行動。
中國有製造優(you) 勢,而歐洲有技術、品牌、營銷網絡的優(you) 勢,這是中國自主品牌企業(ye) 全球化運營、成長為(wei) 世界級跨國公司的一條捷徑。
值得注意的是,中國民營企業(ye) 在海外投資並購中逐漸發揮著重要作用。在中國未來的海外投資過程中,重視發揮民營企業(ye) 的作用將是一個(ge) 十分重要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