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4日在北京閉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hui) 議,再次強調要加強預算管理,嚴(yan) 格控製“三公”等一般性財政支出。在過去的2011年,公開“三公”經費(因公出國、出境經費,公務用車購置及運行費,公務接待費),一直是社會(hui) 各界熱議的話題。而在香港,類似的消費基本上不可能發生,究其原因,在於(yu) 對公務消費有著嚴(yan) 格的規定和措施。
管住吃喝和旅行
[注冊(ce) 香港公司程序]香港對公務員的各項管理製度已經從(cong) 形成到發展,逐步走向成熟。最新數字顯示,至2011年3月底,香港共有約16.66萬(wan) 名公務員,預計到2012年3月底,公務員職位總數將增至16.82萬(wan) 個(ge) 。
作為(wei) 全港最大的“雇主”,香港政府管理著這近17萬(wan) 員工。雖然有近6000億(yi) 港元(1港元約合0.81元人民幣)的財政儲(chu) 備,特區政府對於(yu) 公務消費的控製仍然十分嚴(yan) 格。目前,有《公務人員(管理)命令》、《公務員(紀律)規例》和《公務員事務規例》3份文件,規範公務員的錄用、薪酬、福利津貼等事項。
2011年5月,港府民政事務局局長曾德成出席立法會(hui) 會(hui) 議時,首次披露過去3年香港公務員宴會(hui) 開支的賬單明細。從(cong) 2008年到2010年,港府用於(yu) 宴請的公款隻有600多萬(wan) 港元。原來,香港公務員出差以及其他公幹時,必須嚴(yan) 格遵守《公務員事務規例》。根據這一條例,公幹期間公務人員的開支,包括住宿、膳食、洗衣、應酬、交通、零用雜費等,一律由公務員從(cong) 已經領取的膳宿津貼中自行支付,不再報賬。要求也是非常嚴(yan) 格,比如,出發當天在香港的飲食等費用一律不計算在內(nei) ;而部門首長的津貼以及任何人超額支出,必須經公務員事務局局長審批。
在吃飯方麵規定也比較細。根據有關(guan) 規定,[注冊(ce) 香港公司費用]公務午宴及晚宴的開支上限分別為(wei) 每人350港元及450港元;每一筆招待費的清單上,主人和客人的人數都得一清二楚。有些部門還出台自己的規定,比如2010年底,香港環境保護署向各下屬局及部門發出內(nei) 部指令,鼓勵在公費舉(ju) 辦的中式宴會(hui) 上,點菜不超過6道,吃剩的飯菜必須按規定打包帶走,否則視為(wei) 浪費。
這些規定不僅(jin) 僅(jin) 適用於(yu) 普通公務員,特別行政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也不例外。前段時間公布的一份曾蔭權的外訪開支記錄上記載著:2007年11月底至2010年10月,3年外訪40餘(yu) 次,支出98.7萬(wan) 港元,其中,赴上海世博會(hui) 參加“香港活動周”開幕儀(yi) 式等6次活動都是當天往返。記錄中還寫(xie) 著:“行政長官赴美休假期間順道出席活動,機票自理。”據悉,這樣“順便”公務的案例不止一次,“自理”交通費共約1.86萬(wan) 港元。
公務用車規定多
在辦公用品開支上,香港政府也是限製重重。比如,按照有關(guan) 規定,港府辦公室地毯的使用年份不少於(yu) 6年才可以更換,辦公室內(nei) 牆粉刷不少於(yu) 4年才可以翻新。所以,走進香港的行政機關(guan) ,很少見到金碧輝煌的嶄新大樓,許多是老式的房屋,屋內(nei) 擺設和布局也常常是數年不變。
對公務員的用車規定也非常明晰。香港近17萬(wan) 名的公務員擁有不到7000輛公務車,這些車輛的采購、分配、使用由香港財經事務及庫務局下屬的物流服務署統一負責,形成了一個(ge) 權責明確、精幹高效的政府車輛管理體(ti) 係,想公車私用,報批手續相當複雜,基本難以實現。在香港,也隻有20多名政府高層擁有專(zhuan) 用公務車,而且,這些車的車號完全被媒體(ti) 掌握,隨時隨地接受媒體(ti) 和民眾(zhong) 的監督。
對此,記者曾有機會(hui) 體(ti) 驗過。有一次,記者到一個(ge) 十分偏遠的中學采訪,當天隻有記者一個(ge) 人到場。活動結束後,記者正往門口方向走,時任教育署署長的張建宗也正好坐專(zhuan) 車準備離校,便邀請記者一同坐車離開。上車後,記者正準備向張建宗道謝,他卻先一步嚴(yan) 肅地對記者解釋:“有必要事先跟您說一下,這次我請您跟我一起坐車,是因為(wei) 這裏的交通實在不方便,我才破例帶上您。這中間並沒有涉及任何的利益關(guan) 係,希望您能明白。”他還告訴記者,平時如果他不在車上,就算是其家人,也不能坐他的這部專(zhuan) 車,以防止公車私用,造成不好的社會(hui) 影響。
此外,港府公務員以公職身份出席某些場合獲得的禮物,都被視為(wei) 部門利益,不能被據為(wei) 己有。某某日獲贈一件擺設,某某日獲贈一本書(shu) ,某某日獲贈一幅書(shu) 法……行政長官每月收受的公務禮品都會(hui) 公布在相關(guan) 網站上,公眾(zhong) 可任意查詢。
從(cong) 源頭上管起來
香港鮮見以任何理由揮霍公款有一個(ge) 政策背景,就是香港政府在編製公務開支預算時細致入微,必須得過三大“關(guan) 口”,不給過度開支留下任何“暗門”。
第一關(guan) 是香港立法會(hui) 。作為(wei) 政府開支的把關(guan) 人,立法會(hui) 要對每年的年度預算進行嚴(yan) 格的質詢和審核。2011年初,香港媒體(ti) 披露曾蔭權外出訪問的明細賬單,統計精確到了每一港元,詳細記載曾蔭權在出訪期間的每項活動日期、地點、行程、機票費用及其它開支情況,這都是按立法會(hui) 的要求而做,以“確保每分每毫公款都被善用於(yu) 社會(hui) ”。
第二關(guan) 是民眾(zhong) 和媒體(ti) 。在財政預算製定的過程中,政府須向社會(hui) 與(yu) 民眾(zhong) 匯報階段性進展,民眾(zhong) 覺得哪裏有質疑或不合理,政府要給出解釋,再根據民眾(zhong) 反饋修改,如此往複。每年3月,香港財政司司長會(hui) 宣讀新一年度財政預算案。預算案文本非常詳細,政府部門添置座椅或者更換燈泡的支出,都會(hui) 列在其中,以便讓議員更好審核,公眾(zhong) 更好監督。此外,財政司司長一般會(hui) 在某日上午11點左右宣讀預算案,但政府允許記者當天上午9點就可以拿到預算案的文本。於(yu) 是,很多記者拿著文件,一邊聽報告,一邊仔細審閱,在每項開支裏“挑毛病”。
第三關(guan) 是審計署。預算案經立法會(hui) 審批通過之後,實施過程中還要由香港審計署負責審計。審計署通常會(hui) 每年兩(liang) 次披露其審計結果,供所有市民閱讀。以前有這樣的案例:香港某政府部門曾為(wei) 兩(liang) 任前負責人舉(ju) 行餞別晚宴,第一次人均支出750港元,第二次人均支出650港元。審計署認為(wei) 這不符合香港財政“適度和保守”的原則,要求兩(liang) 位前負責人退還相關(guan) 款項。
當然,香港政府的公費支出管理也有不足之處。比如,負責審計的審計署畢竟也是一個(ge) 官僚管理的監管機構。記者嚐試翻閱審計署過去的報告,發現不少報告的建議多年來都沒有執行,也有一些政府部門利用公務之便去鑽法規的空子,揮霍了不少公款。也許,從(cong) 人性弱點看,沒有誰不想奢侈消費。但隻要製度設計嚴(yan) 密、執行嚴(yan) 格、監管嚴(yan) 厲,人性的弱點就沒法釋放出來,所謂的公款吃喝難題也能得到化解、預防。從(cong) 這個(ge) 層麵說,港府管理上的一些經驗還是值得借鑒。